一种变径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8248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2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径筒,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变径筒包括筒本体、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筒本体轴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筒本体内部设有第一圆锥孔,第一圆锥孔的小端贯通第一端面,第一圆锥孔的大端贯通第二端。第一对接部设于第一端面上,第一对接部用于与锚环对接。第二对接部设于第二端面,第二对接部用于与工作锚对接。当梁体中的锚环预埋错误而导致工作锚与锚环无法对接时,可将第一对接部与锚环对接,第二对接部与工作锚对接,从而使工作锚与锚环间接对接定位,保证通过千斤顶能够很好的对钢绞线施加拉力。过千斤顶能够很好的对钢绞线施加拉力。过千斤顶能够很好的对钢绞线施加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径筒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变径筒。

技术介绍

[0002]在梁建筑中,往往会在梁体中设置带有预应力的钢绞线,即在梁体中预埋锚环,并在梁体中设置钢绞线,钢绞线从锚环中穿出,再通过千斤顶向钢绞线施加拉力,以使钢绞线具有预应力。在通过千斤顶向钢绞线施拉力时,首先将与锚环配对的工作锚与锚环对接,并将钢绞线从工作锚中穿出,千斤顶的缸体挤顶在工作锚上,钢绞线与千斤顶的活塞杆连接,千斤顶的活塞杆相对缸体运动则可拉紧钢绞线,并使钢绞线产生预应力。在实际施工中,存在将锚环预埋错的情况,比如将八孔锚环预埋呈六孔锚环,梁体中的八根钢绞线从六孔锚环中穿出后,只能选用八孔工作描与六孔锚环对接,以保证八个钢绞线能够分别穿入工作描中的八个孔中,然而,八孔工作锚与六孔锚环尺寸并不匹配,并不能进行很好的对接,在通过千斤顶对钢绞线施加拉力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径筒,以改善因预埋锚环错误而造成通过千斤顶对钢绞线施加拉力效果差的问题。
[000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径筒,包括:
[0005]筒本体,所述筒本体轴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筒本体内部设有第一圆锥孔,所述第一圆锥孔的小端贯通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圆锥孔的大端贯通所述第二端;
[0006]设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用于与锚环对接;以及
[0007]设于所述第二端面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用于与工作锚对接。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筒本体的第一端面上设有用于与锚环对接的第一对接部,筒本体的第二端面上设有用于与工作锚的第二对接部,当梁体中的锚环预埋错误而导致工作锚与锚环无法对接时,可将第一对接部与锚环对接,第二对接部与工作锚对接,从而使工作锚与锚环间接对接定位,保证通过千斤顶能够很好的对钢绞线施加拉力。此外,由于工作锚与锚环通过变径筒隔开,且变径筒内部设有第一圆锥孔,使得千斤顶在钢绞线施加拉力的过程中,钢绞线能够很好的贴在第一圆锥孔的孔壁上,可有效防止钢绞线被拉断。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对接部为设于所述第一端面上的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的内部形成与所述第一圆锥孔连通的通孔;
[0010]所述环形凸起用于与锚环端面上的对接孔对接配合。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对接部为设于第一端面上的环形凸起,这种结构可方便的与锚环端面上的对接孔对接配合。
[0012]进一步地,所述通孔为第二圆锥孔;
[0013]所述第二圆锥孔的小端与所述第一圆锥孔的小端交汇并形成一圆形线。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环形凸起内部的通孔为第二圆锥孔,且第二圆锥孔的小端与第一圆锥孔的小端交汇并形成圆形线,这种结构使得千斤顶在对钢绞线施加拉力时钢绞线能够更好地贴合于第一圆锥孔的孔壁。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圆锥孔与所述第二圆锥孔同轴设置;
[0016]所述第二圆锥孔与环形凸起同轴设置。
[0017]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圆锥孔与第二圆锥孔同轴设置,第二圆锥孔与环形凸起同轴设置,当环形凸起与锚环端面上的对接孔对接后,就可实现第一圆锥孔与锚环对中,便于钢绞线从第一圆锥孔内穿出。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对接部为设于所述第二端面上且与所述第一圆锥孔连通的定位孔;
[0019]所述定位孔用于与工作锚端面上的定位凸起对接配合。
[0020]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对接部为设于第二端面上的定位孔,这种结构可方便的与工作锚端面上的定位凸起对接配合。
[0021]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孔与第一圆锥孔同轴设置。
[0022]上述技术方案中,定位孔与第一圆锥孔同轴设置,当工作换端面上的定位凸起与定位孔对接后,就可实现第一圆锥孔与工作锚对中,便于钢绞线从工作锚中穿出。
[002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对接部包括对接环、驱动筒和至少三个活动件;
[0024]所述对接环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端面;
[0025]所述至少三个活动件圆周间隔分布于所述对接环,每个活动件在所述对接环的径向上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对接环,所述至少三个活动件用于配合夹持所述工作锚端面上的定位凸起;
[0026]所述驱动筒螺接于所述对接环的外侧,所述驱动筒具有圆锥壁,所述驱动筒相对所述对接环转动时,所述圆锥壁能够推动每个活动件向靠近所述对接环的轴线方向移动。
[0027]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转动对接环可使每个活动件向靠近对接环的轴线方向移动,以使所有活动件共同夹持工作锚端面上的定位凸起,从而实现工作锚与变径筒的对接。上述结构的第二对接部可与不同尺寸的工作锚进行对接,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9]图1为现有技术中工作锚与锚环的连接示意图;
[003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变径筒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变径筒的工作示意图;
[003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变径筒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变径筒与工作锚的连接示意图;
[0034]图6为图4所示的活动件与对接环的连接示意图;
[0035]图7为图4所示的驱动筒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标:变径筒100;筒本体10;第一端面11;第二端面12;第一圆锥孔13;第一对接部20;第二圆锥孔21;圆形线22;第二对接部30;对接环31;环凸311;导向孔312;驱动筒32;圆柱壁321;端壁322;圆锥壁323;活动件33;杆部331;圆弧板部332;限位部333;梁体200;钢绞线300;锚环400;对接孔410;工作锚500;定位凸起510;千斤顶6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3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0]应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径筒,其特征在于,包括:筒本体,所述筒本体轴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筒本体内部设有第一圆锥孔,所述第一圆锥孔的小端贯通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一圆锥孔的大端贯通所述第二端;设于所述第一端面的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用于与锚环对接;以及设于所述第二端面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用于与工作锚对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径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为设于所述第一端面上的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的内部形成与所述第一圆锥孔连通的通孔;所述环形凸起用于与锚环端面上的对接孔对接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径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第二圆锥孔;所述第二圆锥孔的小端与所述第一圆锥孔的小端交汇并形成一圆形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径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锥孔与所述第二圆锥孔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圆锥孔与环形凸起同轴设置。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兴锐普利坚王进赵姚云王新泽周成嵩骆翔李晓龙余双刘冰郑翔资坤元武贵明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