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电热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47057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具电热控制系统,包括机架、上模具、下模具以及控制箱,上模具内设置有第一电热通道、第一气压通道以及第一冷却通道,下模具内设置有第二电热通道、第二气压通道以及第二冷却通道,控制箱内安装有电热装置、水冷装置以及真空加压装置,电热装置的一端插置于第一电热通道内,电热装置的另一端插置于第二电热通道内,水冷装置分别与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相连通,真空加压装置分别与第一气压通道和第二气压通道相连通,第一气压通道与容置腔相连通,第二气压通道与容置腔相连通,第一冷却通道的横截面和第二冷却通道的横截面均呈半圆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以上结构可以实现对成型材料进行加温、加压以及水冷的目的。的目的。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具电热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制造的
,具体涉及一种模具电热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机动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工具。
[0003]众所周知,碳纤维由于其具有耐高温、抗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性质,因此碳纤维复合材料也逐渐应用于汽车配件领域。现有的汽车配件主要通过模具生产制造,然而,现有的模具只具有对材料进行高温加热的功能,因此每次生产完成之后都需要等到模具自然降温至一定温度之后才能开模,这样子不但降低了模具的生产效率,而且在面对一些特殊的成型材料时,仅仅具有加热功能的模具也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0004]因此,亟需一种模具电热控制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项技术是针对现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模具电热控制系统。
[0006]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模具电热控制系统,包括机架、上模具、下模具以及控制箱,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均安装于所述机架上,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共同围出用于成型产品的容置腔,所述上模具内设置有第一电热通道、第一气压通道以及第一冷却通道,所述下模具内设置有第二电热通道、第二气压通道以及第二冷却通道,所述控制箱内安装有电热装置、水冷装置以及真空加压装置,所述电热装置的一端插置于所述第一电热通道内,所述电热装置的另一端插置于所述第二电热通道内,所述水冷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相连通,所述真空加压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压通道和所述第二气压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气压通道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气压通道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横截面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的横截面均呈半圆形。
[0008]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模具电热控制系统还包括用于测量所述容置腔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测量所述容置腔的压力的气压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气压传感器均安装于所述上模具上,且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电热装置电连接,所述气压传感器与所述真空加压装置电连接。
[0009]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箱内还设置有计时装置,所述计时装置分别与所述电热装置、所述真空加压装置以及所述水冷装置电连接。
[0010]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箱包括箱体、背板以及安装于所述箱体底部的滚轮,所述背板与所述箱体呈转动连接,且所述背板与所述箱体共同围出安装空间,所述电热装置、所述水冷装置、所述真空加压装置以及所述计时装置均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0011]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背对所述背板的一侧设置有显示面板以及操作按钮。
[0012]作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电热通道和所述第二电热通道沿竖直方向的投影呈相互重合。
[0013]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模具电热控制系统还包括旋转装置,所述旋转装置安装于所述机架上,且所述旋转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上模具相接以驱使该上模具相对所述机架转动。
[0014]作进一步改进,所述模具电热控制系统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放置架以及直线驱动装置,所述放置架上安装有若干滚动杆,所述下模具放置于所述滚动杆上,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一端与所述下模具连接并驱使盖下模具相对所述机架滑动。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模具电热控制系统,包括机架、上模具、下模具以及控制箱,上模具和下模具均安装于机架上,上模具和下模具共同围出用于成型产品的容置腔,上模具内设置有第一电热通道、第一气压通道以及第一冷却通道,下模具内设置有第二电热通道、第二气压通道以及第二冷却通道,控制箱内安装有电热装置、水冷装置以及真空加压装置,电热装置的一端插置于第一电热通道内,电热装置的另一端插置于第二电热通道内,水冷装置分别与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相连通,真空加压装置分别与第一气压通道和第二气压通道相连通,第一气压通道与容置腔相连通,第二气压通道与容置腔相连通,第一冷却通道的横截面和第二冷却通道的横截面均呈半圆形。因此,本技术的模具电热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容置腔内的成型材料进行控温、控压以及水冷的目的。
[0016]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模具电热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控制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上模具的剖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下模具的剖视图。
[0021]图中:100.模具电热控制系统,10.机架,20.上模具,30.下模具,40.控制箱,100a.容置腔,20a.第一电热通道,20b.第一气压通道,20c.第一冷却通道,30a.第二电热通道,30b.第二气压通道,30c.第二冷却通道,41.电热装置,42.水冷装置,43.真空加压装置,50.温度传感器,60.气压传感器,45.箱体,46.背板,47.滚轮,40a.安装空间,451.显示面板,452.操作按钮,70.旋转装置,80.放置架,81.滚动杆,90.直线驱动装置,21.第一水冷层,22.第二水冷层,44.计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3]请参考图1至图4,本技术的模具电热控制系统100,包括机架10、上模具20、下模具30以及控制箱40。其中,上模具20和下模具30均安装于机架10上,上模具20和下模具30共同围出用于成型产品的容置腔100a,上模具20内设置有第一电热通道20a、第一气压通道20b以及第一冷却通道20c,下模具30内设置有第二电热通道30a、第二气压通道30b以及第二冷却通道30c,控制箱40内安装有电热装置41、水冷装置42以及可以对容置腔100a进行抽真空或者加压的真空加压装置43,电热装置41的一端插置于第一电热通道20a内,电热装置41的另一端插置于第二电热通道30a内,水冷装置42分别与第一冷却通道20c和第二冷却通
道30c相连通,真空加压装置43分别与第一气压通道20b和第二气压通道30b相连通,第一气压通道20b与容置腔100a相连通,第二气压通道30b与容置腔100a相连通,第一冷却通道20c的横截面和第二冷却通道30c的横截面均呈半圆形。具体地,模具电热控制系统100还包括用于测量容置腔100a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50和用于测量容置腔100a的压力的气压传感器60,温度传感器50和气压传感器60均安装于上模具20上,且温度传感器50与电热装置41电连接,气压传感器60与真空加压装置43电连接。更具体地,控制箱40内还设置有计时装置44,计时装置44分别与电热装置41、真空加压装置43以及水冷装置42电连接。因此可以通过以上结构实现对容置腔100a内的成型材料进行多阶段加热加压处理,当温度以及气压达到一定程度并维持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自动转换至第二阶段的温度和压力并继续对成型材料进行处理。举例而言,第一电热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电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上模具、下模具以及控制箱,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均安装于所述机架上,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共同围出用于成型产品的容置腔,所述上模具内设置有第一电热通道、第一气压通道以及第一冷却通道,所述下模具内设置有第二电热通道、第二气压通道以及第二冷却通道,所述控制箱内安装有电热装置、水冷装置以及真空加压装置,所述电热装置的一端插置于所述第一电热通道内,所述电热装置的另一端插置于所述第二电热通道内,所述水冷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相连通,所述真空加压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压通道和所述第二气压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气压通道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气压通道与所述容置腔相连通,所述第一冷却通道的横截面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的横截面均呈半圆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电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测量所述容置腔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测量所述容置腔的压力的气压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气压传感器均安装于所述上模具上,且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电热装置电连接,所述气压传感器与所述真空加压装置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电热控制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拥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宏毅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