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46495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专利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膜材料,水流型扰流板一,水流型扰流板二和金属固定架,水流型扰流板一布置在换热膜材料之上,水流型扰流板一左侧端点与换热膜材料左侧边线重合,并将换热膜材料左侧均匀等分十份;水流型扰流板二布置在换热膜材料之上,水流型扰流板二右侧端点与换热膜材料右侧边线重合,并将换热膜材料右侧均匀等分十份;换热膜材料与水流型扰流板一和水流型扰流板二之间进行固定,形成单层单向流通道;单向流通道垂直交叉叠加拼接,形成新风与回风通道。改变现有新风机组热回收装置的流道结构,提高新风机组温度交换效率,提升新风出口温度。采用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后,新风和回风从层流形成紊流进而提高表面传热系数,新风机组温度交换效率提高。组温度交换效率提高。组温度交换效率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节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新风机组板式、板翅式热回收装置内部分别为矩形入口直线型流道、三角形入口直线型流道,换热过程中新风、回风与流道间仅产生流体外掠平板现象,流道对新风、回风扰动较小。此时的新风、回风的流动状态以层流为主导致表面传热系数较小,新风、回风与流道之间的热边界层厚度随流道长度逐渐增厚导致对流传热热阻增大,仅依托换热膜材料本身传热系数较大来提高热回收装置的温度交换效率。传统热回收装置还存在换热后的新风出口温度较低、新风出口温度分布不均匀、新风与流道间的阻力较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适用于新风机组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主要通过新型流道结构设计,采用换热膜材料与水流型扰流板一、水流型扰流板二形成的矩形入口水流型流道,代替原有流道结构,可提高新风机组温度交换效率。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膜材料,水流型扰流板一,水流型扰流板二和金属固定架,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布置在换热膜材料之上,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左侧端点与所述的换热膜材料左侧边线重合,并将换热膜材料左侧均匀等分十份;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二布置在换热膜材料之上,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二右侧端点与换热膜材料右侧边线重合,并将换热膜材料右侧均匀等分十份;所述的换热膜材料与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和水流型扰流板二之间进行固定,形成单层单向流通道;所述的单向流通道垂直交叉叠加拼接,形成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
[0006]进一步,所述的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的长
×

×
高为400mm
×
400mm
×
302.5mm,其中所述的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的布置形式为交替布置,新风流道共28层单向流通道,回风流道共27层单向流通道。
[0007]进一步,所述的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的四角、顶部及底部与金属固定架之间采用固定螺母进行拼接固定。
[0008]进一步,所述的金属固定架外部采用膨胀密封带进行包裹保温。
[0009]进一步,所述的换热膜材料与水流型扰流板一和水流型扰流板二材料相同。
[0010]进一步,所述的换热膜材料的长
×

×
高为400mm
×
400mm
×
0.5mm。
[0011]进一步,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和水流型扰流板二为圆弧线形设计,其圆心角度为15~30
°
之间。
[0012]进一步,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的弦长为250mm,宽
×
高为0.5mm
×
5mm。
[0013]进一步,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二的弦长为250mm,宽
×
高为0.5mm
×
5mm。
[0014]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应用的有益效果为:改变现有新风机组热回收装置的
流道结构,提高新风机组温度交换效率,提升新风出口温度。本专利技术采用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后,换热时新风和回风产生绕流、过流、喷管射流的现象,增强对新风和回风的扰动,增大新风和回风从层流形成紊流的可能性进而提高表面传热系数,破坏新风、回风与板流式热回收装置热边界层厚度进而降低对流传热热阻,新风机组温度交换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板流式热回收装置水流型扰流板一单体三维模型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板流式热回收装置水流型扰流板一位置三维模型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板流式热回收装置水流型扰流板二单体三维模型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板流式热回收装置水流型扰流板二位置三维模型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单层单向流通道三维模型图;
[0020]图6为本专利技术板流式热回收装置三维模型及局部透视图;
[0021]图7为本专利技术板流式热回收装置新风端水平剖面示意图;
[0022]图8为本专利技术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回风端水平剖面示意图。
[0023]图9为单层新风层与单层回风层建模关系示意图。
[0024]图10为板流式热回收装置15
°
水流形扰流板物理模型图。
[0025]图11为板流式热回收装置30
°
水流型扰流板物理模型图。
[0026]图12为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回风流道15
°
水流形扰流板回风速度云图。
[0027]图13为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回风流道30
°
水流形扰流板回风速度云图。
[0028]图14为板流式热回收装置15
°
水流形扰流板新风流道温度云图。
[0029]图15为板流式热回收装置15
°
水流形扰流板新风流道温度云图。
[0030]图16为板流式热回收装置15
°
水流形扰流板回风流道温度云图。
[0031]图17为板流式热回收装置30
°
水流形扰流板回风流道温度云图。
[0032]图18为板翅式热回收装置新风流道温度云图。
[0033]图19为板翅式热回收装置回风流道温度云图。
[0034]图中:1——圆心角;2——弦长;3——弧长;4——宽度;5——高度;6——换热膜材料;7——水流型扰流板一;8——水流型扰流板二;9——固定螺母;10——金属固定架;11——膨胀密封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阐释。
[0036]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膜材料,水流型扰流板一,水流型扰流板二和金属固定架,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布置在换热膜材料之上,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左侧端点与所述的换热膜材料左侧边线重合,并将换热膜材料左侧均匀等分十份;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二布置在换热膜材料之上,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二右侧端点与换热膜材料右侧边线重合,并将换热膜材料右侧均匀等分十份;所述的换热膜材料与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和水流型扰流板二之间进行固定,形成单层单向流通道;所述的单向流通道垂直交叉叠加拼接,形成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所述的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的长
×

×
高为400mm
×
400mm
×
302.5mm,其中所述的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的布置形式为交替布置,新风流道共
28层单向流通道,回风流道共27层单向流通道。所述的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的四角、顶部及底部与金属固定架之间采用固定螺母进行拼接固定。所述的金属固定架外部采用膨胀密封带进行包裹保温。所述的换热膜材料与水流型扰流板一和水流型扰流板二材料相同。所述的换热膜材料的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膜材料,水流型扰流板一,水流型扰流板二和金属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布置在换热膜材料之上,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左侧端点与所述的换热膜材料左侧边线重合,并将换热膜材料左侧均匀等分十份;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二布置在换热膜材料之上,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二右侧端点与换热膜材料右侧边线重合,并将换热膜材料右侧均匀等分十份;所述的换热膜材料与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和水流型扰流板二之间进行固定,形成单层单向流通道;所述的单向流通道垂直交叉叠加拼接,形成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的长
×

×
高为400mm
×
400mm
×
302.5mm,其中所述的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的布置形式为交替布置,新风流道共28层单向流通道,回风流道共27层单向流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的四角、顶部及底部与金属固定架之间采用固定螺母进行拼接固定。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旭马伊硕赵洋郝生鑫王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康居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