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行车隧道多通道压入分段纵向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46417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行车隧道多通道压入分段纵向通风系统,包括平导道和主隧道,主隧道和平导道之间间隔设置有多条横通道,包括:第一横通道、第二横通道和第三横通道,在第一横通道中设置轴A流风机,在第二横通道中设置B轴流风机和C轴流风机,在第三横通道中设置D轴流风机;所述第一横通道、第二横通道和第三横通道内气流的方向同向;所述平导道、横通道和主隧道之间形成U型通风结构,实现隧道内分段送风,降低通风能耗,并保证通风系统稳定。稳定。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行车隧道多通道压入分段纵向通风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双向行车隧道多通道压入分段纵向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我国,在西部地区修建双向行车特长公路隧道时,为有效利用了平行导坑,保证良好的通风防灾效果,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平导压入分段纵向式通风方式,川臧公路二郎山隧道(4176m)是第一座成功应用该通风方式的隧道,国道317线鹧鸪山隧道 (4423m)是采用该通风方式的第二座隧道,随后被推广到重庆城口至万源二级公路的八台山隧道(5235m)和隧道白芷山(6617)、四川省道S303线巴朗山隧道(7950m)、雀儿山隧道(7079m)等,目前平导压入分段纵向式通风方式已经成为长度4km以上双向行车特长公路隧道的主流通风方式。
[0003]该通风方式采用大型轴流风机从平导两洞口压入新鲜气流,通过平导与主隧道间的一条或多条横通道流向主随道,污染气流通过主隧道两端洞口排出。尽管目前已建立了该通风方式的计算理论,运营横通道开启控制方案及防灾救援技术,但在运营中存在以下问题:(1) 需在隧道两端建设两座风机房及联结通道集中压入风流,土建工程量大;(2)运营中若仅开启中部横通道,通风能耗大;若开启多条横通道,通风能耗减小,但需在横通道中设风门调节,通风系统不稳定,一旦管理不善,将造成隧道内风流分配不满足各段的需风要求,(3) 轴流风机开启时,需关闭平导两端风门,保证气流流向平导中部,通过横通道流入主隧道。在火灾情况下,需开启平导两端风门进行救援,若不能尽快切换到射流风机排烟模式,将造成轴流风机风流大部分从平导洞口排出,从而达不到隧道内排烟通风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的特长隧道在开启多条横通道时风流分配不能满足各段的需风要求和能耗过大等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行车隧道多通道压入分段纵向通风系统,通过在平导与横通道间设置送风道,实现隧道内分段送风,降低通风能耗,并保证通风系统稳定。
[0005]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双向行车隧道多通道压入分段纵向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导道和主隧道,主隧道和平导道之间间隔设置第一横通道、第二横通道和第三横通道,在第一横通道中设置 A轴流风机,在第二横通道中设置B轴流风机和C轴流风机,在第三横通道中设置D轴流风机;所述第一横通道、第二横通道和第三横通道内气流的方向同向;所述平导道、横通道和主隧道之间形成U型通风结构。
[0007]传统平导通风方式风流要从平导两侧开始,流经隧道中部的气流要经过半个平导加半个主隧道的距离,能量损失太大。往往导致主隧道中部供风不足。在第一横通道中设置A轴流风机,在第二横通道中设置B轴流风机和C轴流风机,在第三横通道中设置D轴流风机;
所述第一横通道、第二横通道和第三横通道内气流的方向同向,传统的平导通风方式,需要进行风门调节的横通道数量众多,一旦管理不善,就容易出现整体通风系统失稳。而本方案只用调节三个横通道的风压关系即可控制好整个通风系统,更易于管理,风流从三个横通道开始流经到主隧道外,最长的风流距离也只是半个主隧道长,大大降低了能耗问题。一般需将所有的横通道打开以方便逃生和救援,这时按照传统的通风方式,主隧道中部的排烟通风效果就会很差。本方案即使开启所有横通道,也基本能保证主隧道有较好的通风效果。
[0008]进一步,所述B轴流风机和C轴流风机并排设置在第二横通道中,所述B轴流风机和C 轴流风机的气流流向主隧道。
[0009]进一步,第一横通道、第二横通道和第三横通道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横通道位于双向行车隧道的中部位置。
[0010]进一步,所述第二横通道的气流末端设置第二出风导口和第三出风导口。进一步,所述第二出风导口的出风口朝向第一横通道。进一步,所述第三出风导口的出风口朝向第三横通道。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横通道和第三横通道的气流末端还设置有第一出风导口和第四出风导口;所述第一出风导口的出风口朝向主隧道的一端,所述第四出风导口的出风口朝向主隧道的另一端。
[0012]进一步,所述第二出风导口的出风口朝向与第一出风导口的出风口朝向相同。进一步,所述第三出风导口的出风口朝向与第四出风导口的出风口朝向相同。平导的风流方向始终从两端指向中部、主隧道的风流方向始终从中部指向两端、横通道的风流方向从平导侧指向主隧道。最终达到持续将新风从平行导坑两端吸入,将污风主隧道两端排出的效果。
[001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一种双向行车隧道多通道压入分段纵向通风系统,在平导与横通道间设3处送风道(其中一处设在隧道中部向两端送风,其余两处在两端对称布置)向隧道内送风,实现隧道内分段送风,降低通风能耗,并保证通风系统稳定。
[0015]①
能耗优势:传统平导通风方式风流要从平导两侧开始,流经隧道中部的气流要经过半个平导加半个主隧道的距离,能量损失太大。往往导致主隧道中部供风不足。而本方案风流从三个横通道开始流经到主隧道外,最长的风流距离也只是半个主隧道长。
[0016]②
系统稳定性优势:传统的平导通风方式,需要进行风门调节的横通道数量众多,一旦管理不善,就容易出现整体通风系统失稳。而本方案只用调节三个横通道的风压关系即可控制好整个通风系统,更易于管理。
[0017]③
火灾情况的优势:当隧道内发生火灾时,一般需将所有的横通道打开以方便逃生和救援,这时按照传统的通风方式,主隧道中部的排烟通风效果就会很差。而本方案即使开启所有横通道,也基本能保证主隧道有较好的通风效果。
附图说明
[00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轴流风机7;第一横通道1、第二横通道2和第三横通道3内气流的方向同向,传统的平导通风方式,需要进行风门调节的横通道数量众多,一旦管理不善,就容易出现整体通风系统失稳。而本方案只用调节三个横通道的风压关系即可控制好整个通风系统,更易于管理,风流从三个横通道开始流经到主隧道外,最长的风流距离也只是半个主隧道长,大大降低了能耗问题。一般需将所有的横通道打开以方便逃生和救援,这时按照传统的通风方式,主隧道中部的排烟通风效果就会很差。即使开启所有横通道,也基本能保证主隧道有较好的通风效果。
[0030]B轴流风机4和C轴流风机5并排设置在第二横通道2中,所述B轴流风机4和C轴流风机5的气流流向主隧道。第一横通道1、第二横通道2和第三横通道3的宽度相同,第二横通道2的气流末端设置第二出风导口82和第三出风导口83。第二出风导口82的出风口朝向第一横通道1。第三出风导口83的出风口朝向第三横通道3。第一横通道1和第三横通道3的气流末端还设置有第一出风导口81和第四出风导口84;所述第一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行车隧道多通道压入分段纵向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平导道和主隧道,主隧道和平导道之间间隔设置有第一横通道(1)、第二横通道(2)和第三横通道(3),在第一横通道(1)中设置A轴流风机(4),在第二横通道(2)中设置B轴流风机(5)和C轴流风机(6),在第三横通道(3)中设置D轴流风机(7);所述第一横通道(1)、第二横通道(2)和第三横通道(3)内气流的方向同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行车隧道多通道压入分段纵向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B轴流风机(5)和C轴流风机(6)并排设置在第二横通道(2)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行车隧道多通道压入分段纵向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横通道(1)、第二横通道(2)和第三横通道(3)的宽度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向行车隧道多通道压入分段纵向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通道(2)的气流末端设置第二出风导口(82)和第三出风导口(8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向行车隧道多通道压入分段纵向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艳华姚文浩李杰陶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