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建关专利>正文

水陆两用鸣笛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3872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水陆两用鸣笛,由连接于压缩气筒上可控制压缩空气的开关的气阀装置,接受从汽缸引入的压缩空气,产生报警的发声装置及本体组成一体,该发声装置由压缩空气推动活塞于汽缸内反复运动,活塞重复敲击撞击片发出警报声,无论鸣笛在水面上或水下皆可应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轻小、便于携带及使用的优点。(*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陆两用鸣笛,供潜水员在水下及水面皆可发出警报声的鸣笛,属水下及水面上作业的安全设备领域。现有技术揭示了一种潜水员使用的警报设备(美国专利4950107),设有一喇叭、一隔膜及一腔室,由压缩空气在隔膜两侧表面反复造成压力差的变化,使其产生震动而发出声响,潜水员可用为水面上的警报设备以便引起他人注意,但这种由空气压力差异变化振动隔膜的方式,在潜水员潜入水面下时会因海水灌入腔室及喇叭中,而使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极易因不能取得其他潜水员帮助,而造成生命威胁,有待研究改进。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供潜水员使用,无论在水面下或水面上皆可有效地发出警示声,以便引起别人的注意的水陆两用鸣笛,可与压缩气筒配合使用,其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及使用。本技术的目的是按照下列措施实现的该两用鸣笛的气阀装置的内柱一端设有一连接头与压缩气筒连接,内柱内部为一中空直管状通路,环设一柱外流道,气阀设在内柱上,其压钮安装在阀的一端;发声装置的汽缸为一容置活塞的中空柱体,于汽缸上设有导流道连通至柱外流道,其撞击片由一罩盖锁合于汽缸前端;本体容置水陆两用鸣笛各元件,用罩盖上螺纹蜾合固定于本体,且于罩盖与本体间设有间隙;本技术的目的也可按下列措施实现,即气阀装置是由外向内贯设入于内柱上,于压钮与阀间设有一导流道连通于柱外流道,并于压钮上设有一弹性结构;于压钮与本体结合处增设有O形环;于内柱与本体结合处增设有O形环;于汽缸与本体结合处增设有O形环;连接头为一快速接头;活塞系呈一″T″型柱体,于前部以径向贯穿有一通孔,并自活塞尾端以轴向贯设一气引道以连通该通孔;该汽缸的中空部分可依据其与活塞的相关位置而区分为三个气室,即一位于活塞前端的排气室,一位于活塞尾端的后气室及位于排气室与后气室之间的前气室,导流道系连通于该前气室。本技术的优点是无论该鸣笛在水面上或在水面下都可有效发出警报声,使人们注意或协助,且具有结构简单、体轻而小、便于携带和使用的优点。附图的图面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活塞动作示意图(第一位置时)图3为本技术的活塞动作示意图(第二位置时)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兹对照附图对本技术详细说明如下本技术的水陆两用鸣笛1(图1)分为三部分即气阀装置2、发声装置16及本体38,气阀装置2连接潜水员所使用的压缩气筒(图中未标出),并控制压缩空气的开关,由气阀装置2引入的压缩空气,可驱使发声装置16发出警示声,于本体38上设有若干空间以放置气阀装置2及发声装置16,将各元件装配成一体;气阀装置2包括一压钮3、一内柱6及一阀13;内柱6为一直管状外形,由下向上垂直穿入设置于本体38中间部位;内柱6内部设有中空管状的柱内通路8,且于内柱6外围环设有数个凹沟9,形成供压缩空气环绕流动的柱外流道10,内柱6的一端(上端)设有一连接头7,(可为快速接头的公接头部分),可连接一潜水员所使用的压缩气筒以供应压缩空气,内柱6的另一端(下端)设有另一阀14及另一连接头12(母接头),以供外接至其他的潜水设备(图中未示),该阀13系由外向内贯设入内柱6的中间部位,可控制柱内通路8与柱外流道10的连通,阀13的一端设有压钮3,压钮3通过弹性结构4(如弹簧)结合组装于本体38一侧(后端);于阀13与压钮3间设有一第一流道15以连通柱外流道10;压按压钮3可开启阀13使柱内通路8内的压缩空气经阀13及第一导流道15进入柱外流道10中;而压缩结构4的功能在于提供一弹力,使压钮3在无外力施压的情况下,自动弹回原位,保持阀13关闭状态;另外阀13与本体38结合部位设有第一O形环5,在内柱6上、下端与本体38结合部位设有第二O形环11,以免压缩空气泄漏;发声装置16装于本体38的前部(右侧),包括一活塞17、一撞击片22及一汽缸27;活塞17略呈一″T″型柱体,活塞17前部以径向钻设有一通孔18,使其在活塞17内部形成一″T″型通路;汽缸27为一中空柱体以便容置活塞17,供活塞17在汽缸27内前后运动,于汽缸27的前端(右端)设有一撞击片22,该撞击片22为一刚性金属薄片,由一罩盖23罩锁,使撞击片可被结合、定位于汽缸27的前端(右端);罩盖23上设有螺纹24,可螺合固定于本体38的前端(右端)外围;在罩盖23与本体38间及其螺纹24的配合皆留有隙缝25,可使排气室29内的气体经撞击片22与汽缸27前缘接触面间渗散至隙缝25中而排放至外界;汽缸27内部的空间可依据其与活塞17的相关位置而区分为三个气室,即一位于活塞前端21前方(右方)的排气室29、一位于活塞尾端20后方(左方)的后气室32、及一位于排气室29与后气室32之间的前气室31;由于″T″活塞17与汽缸27内壁的密合,使三室29、31、32之间不直接连通,且汽缸27与本体38结合处设有第三O形环36以防气漏;于汽缸27后端(左端)钻设有第二导流道33,可连通内柱6外侧的柱外流道10与汽缸27内的前气室31部分,使柱外流道10中的压缩空气可经第二导流道33进入前气室31中,并推动活塞17使其向活塞尾端20方向运动,(图2)当活塞17向后(向左)运动使活塞17的通孔18连通于前气室31时,压缩空气将经通孔18及气引道19流至后气室32内;这时,将造成活塞尾端20表面的压力值大于活塞前端21表面的压力值,压缩空气将推动活塞17而使其向活塞前端21方向运动,并撞击撞击片22发出声响;(图3)这时活塞17的通孔18将连通于排气室29,使后气室32内的压缩空气经气引道19及通孔18流至排气室29内,再经撞击片22的边缘及隙缝25而排放至外界,造成后气室32内空气压力值降低;同时,第二导流道33内的压缩空气又将送入前气室31中,再一次推动活塞17向后端(左端)运动,以进行另一循环往复运动;由于压按压钮3以连续性的供应压缩空气,驱使活塞17在汽缸27内前后往复运动,并连续敲击撞击片22发出一连串警报声,达到引起他人注意的目的;由于本技术采用敲击方式产生声响,所以,无论水陆两用鸣笛1位于水面上或在水面下,均能有效发出警报声以吸引他人的立即注意,克服了现有技术于水面下即完全失效,以免潜水员生命威胁。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图4),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点在于发声装置16的汽缸28的第二导流道34,是由汽缸28外围与本体38内侧之间的间隙所形成,仅需在汽缸28外围钻设数孔35,即可轻易达到使柱外流道10中的压缩空气经第二导流道34进入汽缸28的前气室31中的目的,由于汽缸28的结构更简化,因此该鸣笛的体积及制造成本皆可改善;另外,于汽缸28与本体38结合处所设的防气漏的第三O形环37是在汽缸28的前部,且于汽缸28的前端与撞击片22之间可增设一定位块30以卡固并定位撞击片22于罩盖23与汽缸28的前端之间,而排气室29内的压缩空气则经定位块30与汽缸28的前端之间的隙缝26及罩盖23与本体28之间所留设的隙缝25而排放至外界;前面所述的较佳实施例,其不应用局限本技术的实施范围,如,虽前实施例中,排气室29的气体经罩盖23与本体38间的隙缝25而排放至外界,专业技术人员可轻易想到,其可于罩盖23上自外向内钻设一贯穿孔(图中未示)以连通排气室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陆两用鸣笛,由压缩空气筒及发声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该两用鸣笛的气阀装置的内柱一端设有一连接头与压缩气筒连接,内柱内部为一中空直管状通路,环设一柱外流道,气阀设在内柱上,其压钮安装在阀的一端;发声装置的汽缸为一容置活塞的中空柱体,于汽缸上设有导流道连通至柱外流道;其撞击片由一罩盖锁合于汽缸前端;本体容置水陆两用鸣笛各元件,用罩盖上螺纹螺合固定于本体,且于罩盖与本体间设有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用鸣笛,由压缩空气筒及发声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该两用鸣笛的气阀装置的内柱一端设有一连接头与压缩气筒连接,内柱内部为一中空直管状通路,环设一柱外流道,气阀设在内柱上,其压钮安装在阀的一端;发声装置的汽缸为一容置活塞的中空柱体,于汽缸上设有导流道连通至柱外流道;其撞击片由一罩盖锁合于汽缸前端;本体容置水陆两用鸣笛各元件,用罩盖上螺纹螺合固定于本体,且于罩盖与本体间设有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鸣笛,其特征在于气阀装置是由外向内贯设入于内柱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鸣笛,其特征在于于压钮与阀间设有一导流道连通于柱外流道,并于压钮上设有一弹性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鸣笛,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关
申请(专利权)人:陈建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