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携氧仿生纳米解毒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040956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0 1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携氧仿生纳米解毒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利用经磷脂衍生物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裹携氧的液态全氟碳化合物,得到具有携氧功能的仿生纳米解毒剂。所得仿生纳米解毒剂解毒效果好,能减弱毒素诱导的溶血,缓解因蛇咬伤而出现的缺氧现象,减少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及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及促进伤口愈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携氧仿生纳米解毒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纳米药物载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携氧仿生纳米解毒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快速、准确应用高特异性解毒制剂在中毒事件处理和患者抢救中具有重要作用。以蛇毒解毒为例,毒蛇咬伤是临床常见急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抗蛇毒血清能有效治疗蛇毒神经毒性、心脏毒性、溶血及凝血等全身性毒性反应,但对蛇毒引起的出血、水肿、疼痛、肌坏死以及继发性感染等问题局部效应作用有限,且存在诸多问题包括:(1)抗蛇毒血清具有高度特异性,只对同科属蛇种有效。我国目前用于临床的抗蛇毒血清仅有抗蝮蛇、抗五步蛇、抗银环蛇及抗眼镜蛇4种。对无特异性抗蛇毒血清的毒蛇咬伤,需联合使用同类或相似毒性的抗蛇毒血清,疗效欠佳。此外,抗蛇毒血清的正确使用的前提是明确蛇咬伤的毒蛇种类。然而,大部分人不具备毒蛇种类鉴定的相关知识,并且易因未能清楚观测到毒蛇外形特征造成判定失误。(2)抗蛇毒血清的用量取决于蛇咬伤注毒量,需医生凭经验进行估量,有时与实际值偏差较大,因此临床提倡多用小剂量,以免剂量过大引起过敏或血清病等不良反应,但最终的治疗效果无法保证。(3)血清的生产成本高、报废率高、利润较低,导致很多药品公司不敢涉足其中,多数时候抗蛇毒血清供不应求。
[0003]研究表面,蛇毒中的所有毒素在发挥致毒作用时,均要先与细胞膜接触并通过控制细胞膜的相关功能或破坏膜结构引起溶血或其它功能障碍,因此具有仿生膜结构的纳米制剂在捕获、中和毒素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虽然,该类仿生纳米制剂已成功制备并在诸多生物医学领域得以运用,但开发具有细胞膜修饰、包裹的仿生纳米粒子作为解毒剂却是广谱解毒研究的新兴领域。与传统抗蛇毒血清相比,细胞膜包裹的纳米颗粒可充当“诱饵”,利用自身表面的膜结构捕捉有毒物质,并将其转移至解毒脏器从而实现毒素的捕获、中和及降解。在此过程中,细胞膜对毒素的识别主要依赖于毒性物质普遍的膜亲和功能而非其独特的结构特性,因此细胞膜包裹的纳米粒子特别适合用于广谱解毒。此外,细胞膜中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具有较强的可修饰性,通过磷脂衍生物(如:OOPC)可进一步抑制毒素中活性成分的毒性以改善解毒效果。然而,仅通过纳米粒子表面的生物膜对毒素进行捕获及中和实现解毒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应用于具有急性毒性的化合物中毒的病例。此外,在改善蛇咬伤部位肿痛、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降低溃疡率的发生及减少氧化应激、炎症介质释放所致心、肝、肾、脑等重要器官损伤等,单一结构的仿生纳米解毒制剂仍力不从心。因此,设计多功能仿生纳米解毒制剂,通过多模式协同作用有望进一步提高其解毒能力。
[0004]近年来,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作为辅助治疗毒蛇咬伤的新方法已开展相关临床研究。首先,蛇毒中的神经毒素可通过切断神经与肌肉的接头传递,导致呼吸肌麻痹,从而引起缺氧及二氧化碳滞留,最终酸中毒进而继发性抑制呼吸中枢,引起呼吸衰竭,对此,增氧治疗可显著改善上述情况。其次,提高机体中的氧含量也可增加蛇咬伤血肿周围受损细胞的供氧,加速受损细胞恢复及血肿清除并促进胶原纤维毛细血管的再生,从
而加速伤口愈合。此外,在抗感染方面,通过提高缺血性组织中的氧分压,可以加强白细胞的噬菌能力,对需氧型细菌起到了抑菌作用,对某些厌氧细菌也有杀菌作用,同时也能抑制梭菌产生毒素,防止伤口感染,促进肢体康复。然而,高压氧用于辅助蛇伤治疗时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1)治疗过程对设备依赖性极强,不利于偏远地区的人们进行蛇伤救治;(2)仪器操作需非常规范,稍有不慎可引发氧中毒或气压性损伤;(3)个体差异性大,应根据是否存在气肿样囊肿、非压缩性气腔与外界交通是否良好等来选定压力,不适于应急性增氧等。因此,亟需结合高压氧治疗的特点,开发新型增氧策略以辅助蛇伤治疗。
[0005]因此,针对复杂多样的生物毒素开发一种便携式且安全、高效的广谱性解毒制剂是急救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携氧仿生纳米解毒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得仿生纳米解毒剂解毒效果好,能减弱毒素诱导的溶血,缓解因蛇咬伤而出现的缺氧现象,减少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及促进伤口愈合。
[0007]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8]一种携氧仿生纳米解毒剂,其是由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裹携氧的液态全氟碳化合物得到。
[0009]优选的,红细胞膜与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的比例满足红细胞膜蛋白与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质量比为1:(5%~40%)。
[0010]进一步的,红细胞膜蛋白与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质量比为1:20%。
[0011]优选的,红细胞膜与液态全氟碳化合物的比例满足红细胞膜蛋白与液态全氟碳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3.0~11.8)。
[0012]进一步的,红细胞膜蛋白与液态全氟碳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5.9。
[0013]所述的携氧仿生纳米解毒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0014](1)将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和红细胞膜溶于溶剂,得到混合溶液;
[0015](2)将混合溶液超声,超声后的混合溶液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孵育;
[0016](3)将步骤(2)孵育后得到的混合溶液用PBS稀释,得到稀释溶液;
[0017](4)将稀释溶液与液态全氟碳化合物混合,超声;
[0018](5)向步骤(4)混合溶液通入氧气,得到仿生纳米解毒剂。
[0019]优选的,步骤(1)具体为:配制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的乙醇溶液;配制红细胞膜的水溶液;将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的乙醇溶液与红细胞膜的水溶液混合,得到混合溶液。
[0020]优选的,步骤(2)中超声采用间歇式超声。
[0021]优选的,步骤(2)中的过程重复至少2次。
[0022]所述的携氧仿生纳米解毒剂在制备解蛇毒药物中的应用。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24]本专利技术利用经磷脂衍生物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OOPC)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裹携氧的液态全氟碳化合物(PFCs),得到具有携氧功能的仿生纳米解毒剂。首先,该仿生纳米解毒剂中表面的细胞膜结构可对体内毒素因子进行捕获及中和,适用于各种毒素因子,具有广谱性;其次,膜结构中嵌入的磷脂衍生物OOPC将在抑制致毒因子(如:磷脂酶A2(PLA2))对酶
催化甘油磷脂的裂解,减弱PLA2诱导溶血方面发挥作用;此外,内核所使用的液态PFCs可高效携氧,缓解因蛇咬伤而出现的缺氧现象,减少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及促进伤口愈合。所述的仿生纳米广谱性解毒剂,不仅体外稳定性较好、载氧量较高,而且生物安全性较好,解毒效果较强。
[0025]进一步的,前期用不同比例的红细胞膜、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以及液态全氟碳化合物优化三者之间的最适比例,经实验发现,红细胞膜、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以及液态全氟碳化合物之间的质量比为1:20%:5.9时纳米制剂粒径达到最小,约为200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携氧仿生纳米解毒剂,其特征在于,其是由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裹携氧的液态全氟碳化合物得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氧仿生纳米解毒剂,其特征在于,红细胞膜与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的比例满足红细胞膜蛋白与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质量比为1:(5%~4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携氧仿生纳米解毒剂,其特征在于,红细胞膜蛋白与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质量比为1: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氧仿生纳米解毒剂,其特征在于,红细胞膜与液态全氟碳化合物的比例满足红细胞膜蛋白与液态全氟碳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3.0~11.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携氧仿生纳米解毒剂,其特征在于,红细胞膜蛋白与液态全氟碳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5.9。6.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携氧仿生纳米解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将油酸氧乙基磷酰胆碱和红细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哲郭晓晴高迪王颖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