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0050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0 0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包括:电池壳体、设置于电池壳体顶部的正极柱、设置于电池壳体底部的负极片、设置于电池壳体内并与正极柱连接的电芯以及设置于电芯与负极片之间的节能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芯与负极片之间设置有一节能机构,节能机构分别通过第一导通柱及第二导通柱与电芯和负极片连接,通过位于第一导通柱及第二导通柱之间的控制容腔和控制容腔内的导电液,实现对电池进行横向放置通电及竖向放置断电的控制,有效减少电池在不使用时自发电现象带来的电池损耗。在不使用时自发电现象带来的电池损耗。在不使用时自发电现象带来的电池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其电池能量密度大,平均输出电压高,循环性能优越、可快速充放电、充电效率高,使用时长长,不含有毒有害物质,被称为绿色电池,因其良好的使用性能而被广泛应用。
[0003]锂离子电池在长期不使用时,放置于外部时,当外界环境较为潮湿或者保存不当的情况下,电池容易发生自放电现象,导致其电量减小,影响后续电池的使用时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电池在不使用时存在自放电现象导致使用时长短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使用时长长、自放电效果弱的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
[0005]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包括:电池壳体、设置于电池壳体顶部的正极柱、设置于电池壳体底部的负极片、设置于电池壳体内并与正极柱连接的电芯以及设置于电芯与负极片之间的节能机构,节能机构包括:固定块、固定于固定块顶部的第一导通柱以及固定于固定块底部的第二导通柱,固定块内部开设一控制容腔,控制容腔的上腔壁设置有与第一导通柱连接的上导通板,控制容腔的下腔壁设置有与第二导通柱连接的下导通板,第一导通柱与电芯连接,第二导通柱与负极片连接,控制容腔填充有导电液,当电池横放时,导电液同时接触上导通板及下导通板,当电池竖放时,导电液只接触上导通板或下导通板。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控制容腔横截面采用菱形或圆形结构。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控制容腔底部向下延伸一拓展腔。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还包括:旋转套设于电池壳体的节能外壳,节能外壳顶部设置有与正极柱对应的导电柱,节能外壳外壁开设有一旋转斜槽,电池壳体外设置有与旋转斜槽匹配的导向柱,导向柱卡设于旋转斜槽内,旋转节能外壳带动导电柱朝向或背离正极柱移动。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旋转斜槽的末端横向延伸有定位部。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节能外壳内壁顶部设置有脱离弹簧。
[0011]本技术的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中电芯与负极片之间设置有一节能机构,节能机构分别通过第一导通柱及第二导通柱与电芯和负极片连接,通过位于第一导通柱及第二导通柱之间的控制容腔和控制容腔内的导电液,实现对电池进行横向放置通电及竖向放置断电的控制,有效减少电池在不使用时自发电现象带来的电池损耗,有效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长。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中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中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5]请参考图1至2所示。
[0016]本技术提供一种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主要包括电池壳体1、设置于电池壳体1顶部的正极柱2、设置于电池壳体1底部的负极片3、设置于电池壳体1内并与正极柱2连接的电芯4以及设置于电芯4与负极片3之间的节能机构5。本技术的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中主要通过节能机构5实现电池的放电控制,从而实现减少电池在不使用状态下的自发电现象所带来的损耗。
[0017]具体的,节能机构5包括固定块501、固定于固定块501顶部的第一导通柱502以及固定于固定块501底部的第二导通柱503。固定块501内部开设一控制容腔5011,控制容腔5011的上腔壁设置有与第一导通柱502连接的上导通板5012,控制容腔5011的下腔壁设置有与第二导通柱503连接的下导通板5013,第一导通柱502与电芯4连接,第二导通柱503与负极片3连接,控制容腔5011填充有导电液5014。当电池进行使用时,电池一般横向装入放置,此时,在重力作用下,导电液5014同时接触上导通板5012及下导通板5013,进而电池进行正常放电可正常使用,而当电池不使用时,将电池竖向放置,此时,导电液5014在重力作用下只接触上导通板5012或下导通板5013,通过上述方式,实现对电池的通断电进行控制,进而在电池不使用状态下,有效降低电池的自放电现象,从而有效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长。控制容腔5011的横截面采用菱形或圆形结构,如此一来,使得控制容腔5011结构为菱柱体或圆形结构,使得上导通板5012及下导通板5013之间的设置存在间隙,进而配合导电液5014随电池摆放位置的不同改变液面高度及位置,实现对电池的正常放电进行控制。
[0018]值得注意的是,控制容腔5011底部向下延伸一拓展腔5015,利用拓展腔5015向下延伸拓展一用于容置导电液5014的容置空间,利用拓展腔5015使得电池在竖直放置时,保证导电液5014直接触下导通板5013,从而保证对电池断电控制的效果。
[0019]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还包括旋转套设于电池壳体1的节能外壳6,节能外壳6顶部设置有与正极柱2对应的导电柱601,其中导电柱601用于与外部设备电源正极连接,节能外壳6外壁开设有一旋转斜槽602,电池壳体1外设置有与旋转斜槽602匹配的导向柱101,导向柱101卡设于旋转斜槽602内,通过旋转节能外壳6,配合导向柱101沿旋转斜槽602移动,从而带动导电柱601朝向或背离正极柱101移动,其中电池使用状态时,导电柱601与正极柱101抵接导通,电池通过导电柱601实现与外部设备电源导通,当电池不使用时,通过旋转节能外壳6使得导电柱601与正极柱101分离,停止电池通过导电柱601进行供电,降低电池在不使用状态下的自放损耗。具体应用时,旋转斜槽602的末端横向延伸有定位部6021,当导向柱101沿旋转斜槽602并卡入定位部6021时,实现对节能外壳6与电池之间的固定,从而保证节能外壳6相对于电池的固定效果。
[0020]值得注意的是,节能外壳6内壁顶部设置有脱离弹簧603,当导电柱601与正极柱
101抵接时,脱离弹簧603发生形变并对电池外壳1产生一始终远离节能外壳6的弹性作用力,从而使得导电柱601与正极柱101的脱离过程更加顺畅。
[0021]综上所述,本技术的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中电芯与负极片之间设置有一节能机构,节能机构分别通过第一导通柱及第二导通柱与电芯和负极片连接,通过位于第一导通柱及第二导通柱之间的控制容腔和控制容腔内的导电液,实现对电池进行横向放置通电及竖向放置断电的控制,有效减少电池在不使用时自发电现象带来的电池损耗,有效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长。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诸如
ꢀ“
上”、“下”、“前”、“后”、
ꢀ“
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壳体、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顶部的正极柱、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底部的负极片、设置于所述电池壳体内并与正极柱连接的电芯以及设置于所述电芯与负极片之间的节能机构,所述节能机构包括:固定块、固定于所述固定块顶部的第一导通柱以及固定于所述固定块底部的第二导通柱,所述固定块内部开设一控制容腔,所述控制容腔的上腔壁设置有与第一导通柱连接的上导通板,所述控制容腔的下腔壁设置有与第二导通柱连接的下导通板,所述第一导通柱与所述电芯连接,所述第二导通柱与所述负极片连接,所述控制容腔填充有导电液,当电池横放时,导电液同时接触所述上导通板及下导通板,当电池竖放时,导电液只接触所述上导通板或下导通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锂电池壳体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鹏励建炬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科达利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