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桨桨叶变距限位电路及其变距限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39747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螺旋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旋桨桨叶变距限位电路及其变距限位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顺桨感应模组、加速感应模组及减速感应模组,三组感应模组均包括彼此并联的常闭式的行程开关及二极管;电流依序经由TCU、减速感应模组、加速感应模组、第二支路返回至TCU,从而形成闭路;顺桨感应模组的二极管负极所在端通过第三支路连接TCU,顺桨感应模组的二极管正极所在端与减速感应模组的二极管正极所在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能可靠而稳定的实现桨叶的桨距角改变和在减速、加速及顺桨三种模式下的极限位置切换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有一种应用上述螺旋桨桨叶变距限位电路的变距限位系统,从而具体化的实现其应用结构。构。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旋桨桨叶变距限位电路及其变距限位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螺旋桨
,具体涉及一种螺旋桨桨叶变距限位电路及其变距限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螺旋桨是飞行器的关键元件,其变距控制装置是用于在发动机的各种工作状态下,始终能确保螺旋桨在最佳的桨叶角状态下工作,以达到螺旋桨的最佳工作效率。由于飞机的飞行环境非常复杂,不断开发出新的螺旋桨用变距控制装置,使其能更为精确地控制桨叶变角,达到螺旋桨的最佳输出效率,是永久不变的课题。此外,对于带有变距螺旋桨功能的螺旋桨构,通常存在减速、加速及顺桨三种模式,如何能以更为简洁紧凑的构造来实现上述三组模式,并保证其模式切换时的高可靠性及稳定性,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使用可靠便捷的螺旋桨桨叶变距限位电路,其能可靠而稳定的实现桨叶的桨距角改变和在减速、加速及顺桨三种模式下的极限位置切换功能;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上述螺旋桨桨叶变距限位电路的变距限位系统,从而具体化的实现其应用结构,并同步使其具备结构简单紧凑且成本低的优点。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螺旋桨桨叶变距限位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桨感应模组、加速感应模组及减速感应模组,三组感应模组均包括彼此并联的常闭式的行程开关及二极管;电流依序经由TCU处第一支路进入减速感应模组的二极管负极所在端,再经由减速感应模组的二极管正极所在端输出至电机,随后再进入加速感应模组的二极管正极所在端,再经由加速感应模组的二极管负极所在端通过第二支路返回至TCU,从而形成闭路;顺桨感应模组的二极管负极所在端通过第三支路连接TCU,顺桨感应模组的二极管正极所在端与减速感应模组的二极管正极所在端电连接。
[0006]优选的,一种应用所述螺旋桨桨叶变距限位电路的变距限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发动机的驱动部上的桨毂以及轴线水平的回转配合在桨毂上的桨根部;桨毂内设置变距滑块,且变距滑块可在电机驱动下产生铅垂向的往复直线动作;桨根部上配合有偏心销,所述偏心销的回转轴线垂直变距滑块的动作方向,且偏心销的回转轴线与桨根部回转轴线之间存有间距;变距滑块上凹设有可供偏心销插入的配合槽,配合槽的槽长方向垂直偏心销轴线方向的同时与变距滑块的动作路径之间呈夹角设置;该变距限位系统还包括用于具体形成所述感应模组的感应组件;
[0007]所述感应组件包括固定在桨毂顶端的导向座;导向座上导向配合有导杆,导向座上对应的布置所述行程开关从而与导杆上的触发挡板间形成触发构造;所述导杆包括减速导杆、加速导杆及顺桨导杆,减速导杆与顺桨导杆处行程开关位于触发挡板的上方处,且减
速导杆处触发挡板与对应行程开关之间距离小于顺桨导杆处触发挡板与对应行程开关之间距离,加速导杆处行程开关位于触发挡板的下方处;所述减速导杆上套设有弹性件,且弹性件的弹性伸缩方向平行减速导杆轴线,减速导杆上同轴的套设触发挡板,弹性件底端固接减速导杆,弹性件的顶端沿减速导杆轴线向上延伸并固定在触发挡板上。
[0008]优选的,所述导向座外形呈具备上翻边和下翻边的线盘状,各导杆沿导向座的轴向由下而上的依次贯穿导向座的下翻边及上翻边,并与各翻边上相应的贯穿孔间形成孔轴滑动配合关系;所述行程开关布置于导向座外壁处;各导杆均包括与上翻边处贯穿孔间构成孔轴插接配合的上套体以及与下翻边处贯穿孔间构成孔轴滑动配合的下杆体,所述下杆体外形呈上细下粗的二段式的阶梯轴状,且下杆体的小直径段与上套体间形成同轴的孔轴插接式滑动配合;减速导杆及顺桨导杆处触发挡板位于上套体上,加速导杆处触发挡板位于下杆体上。
[0009]优选的,所述下杆体的小直径段上同轴套设有调节套,调节套上同轴的回转配合有下调节螺母;下杆体的小直径段上布置外螺纹段,下调节螺母与外螺纹段间形成螺纹配合;弹性件一端固定于调节套上,另一端固定于上套体上;下杆体的小直径段的顶端露出上套体的顶端面,且在小直径段的顶端螺纹配合有上调节螺母。
[0010]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为复位压簧;所述触发挡板外形呈环板状,所述减速导杆及顺桨导杆处触发挡板固定在调节套的底端处且与对应的下杆体间形成套接配合,加速导杆的触发挡板固定在调节套的顶端处且与对应的下杆体间形成套接配合;每组导杆均配合两组行程开关,两组行程开关的感应面位于对应的触发挡板的动作路径上。
[0011]优选的,该变距限位系统还包括用于衔接TCU与相应感应模组的电刷组件,所述电刷组件包括同轴的布置在桨毂底端的滑环,碳刷面贴合在滑环上并可绕滑环作定向滑动动作;所述滑环为绝缘环且法兰配合于桨毂底端处,滑环上布置外、中、内三组导电环,外导电环两端分别连接TCU的6脚与加速感应模组,中导电环分别连接TCU的5脚与减速感应模组,内导电环分别连接TCU的4脚与顺桨感应模组。
[0012]优选的,碳刷包括固定在发动机上的固定座,固定座上固定有安装套,安装套具备三组可供相应碳块插入的彼此并列的套腔,以便碳块与导电环一一对应的形成面贴合配合;以安装套的可供碳块插接的一端为外端,安装套的内端处布置电路板,压缩弹簧一端抵紧在电路板上,另一端沿安装套的套腔向碳块处延伸并抵紧在碳块上;导线一端连接碳块,另一端穿过压缩弹簧并电连接在电路板上。
[0013]优选的,该变距限位系统包括轴承配合于桨毂内的动力丝杆;电机轴线铅垂的安装在桨毂顶端,动力丝杆的顶端与电机的动力输出轴间形成动力传递关系;动力丝杆上布置所述变距滑块,且两者间形成丝杆滑块配合;所述偏心销外形呈宽度与配合槽槽宽吻合的四方块状,偏心销通过回转螺钉回转配合于桨根部上。
[0014]优选的,所述桨毂具备三组可供相应桨根部插接的装配腔,各装配腔沿动力丝杆的回转轴线环绕均布;所述变距滑块为三棱柱状,配合槽相应的开设于变距滑块的各棱面处;桨毂内还布置有轴线铅垂设置的夹设于变距滑块与桨根部之间的定向杆,所述定向杆为三组且面贴合的布置于三棱柱状的变距滑块的相应棱面处;所述配合槽由变距滑块的棱边处起,沿变距滑块的棱面处水平延伸,并止于定向杆处。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1)、上述方案中,所有行程开关均处于常闭状态,并在被触发时处于断开状态。而二极管正向导通且反向断路,用于实现极限位置时行程开关断开后的反向供电通路。具体工作时,当变距机构减小桨距角到达极限位置时,可触发相应行程开关断开,电机停止工作,TCU反向供电,电机可以进行反转,实现增大桨距角功能。当然,在桨距角增大过程中,由于变距机构脱离了上述行程开关,使之恢复接通,电机仍然可以随时正转,以达到减小桨距角的目的。增大桨距角的流程与上述一致。又由于顺桨感应模组与减速感应模组彼此并列,因此当变距机构不断减小桨距角直至使得减速感应模组处行程开关断开时,变距机构仍能持续作减小桨距角动作,直至碰触顺桨感应模组处行程开关,此时TCU的与第一支路的连接脚悬空,电流经TCU、第二支路、加速感应模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桨桨叶变距限位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桨感应模组(a)、加速感应模组(b)及减速感应模组(c),三组感应模组均包括彼此并联的常闭式的行程开关(72)及二极管;电流依序经由TCU处第一支路进入减速感应模组(c)的二极管负极所在端,再经由减速感应模组(c)的二极管正极所在端输出至电机(52),随后再进入加速感应模组(b)的二极管正极所在端,再经由加速感应模组(b)的二极管负极所在端通过第二支路返回至TCU,从而形成闭路;顺桨感应模组(a)的二极管负极所在端通过第三支路连接TCU,顺桨感应模组(a)的二极管正极所在端与减速感应模组(c)的二极管正极所在端电连接。2.一种应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螺旋桨桨叶变距限位电路的变距限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于发动机的驱动部上的桨毂(50)以及轴线水平的回转配合在桨毂(50)上的桨根部(10);桨毂(50)内设置变距滑块(51),且变距滑块(51)可在电机(52)驱动下产生铅垂向的往复直线动作;桨根部(10)上配合有偏心销(10a),所述偏心销(10a)的回转轴线垂直变距滑块(51)的动作方向,且偏心销(10a)的回转轴线与桨根部(10)回转轴线之间存有间距;变距滑块(51)上凹设有可供偏心销(10a)插入的配合槽(51a),配合槽(51a)的槽长方向垂直偏心销(10a)轴线方向的同时与变距滑块的动作路径之间呈夹角设置;该变距限位系统还包括用于具体形成所述感应模组的感应组件;所述感应组件包括固定在桨毂(50)顶端的导向座(71);导向座(71)上导向配合有导杆,导向座(71)上对应的布置所述行程开关(72)从而与导杆上的触发挡板(73a)间形成触发构造;所述导杆包括减速导杆(731)、加速导杆(732)及顺桨导杆(733),减速导杆(731)与顺桨导杆(733)处行程开关(72)位于触发挡板(73a)的上方处,且减速导杆(731)处触发挡板(73a)与对应行程开关(72)之间距离小于顺桨导杆(733)处触发挡板(73a)与对应行程开关(72)之间距离,加速导杆(732)处行程开关(72)位于触发挡板(73a)的下方处;所述减速导杆(731)上套设有弹性件(73b),且弹性件(73b)的弹性伸缩方向平行减速导杆(731)轴线,减速导杆(731)上同轴的套设触发挡板(73a),弹性件(73b)底端固接减速导杆(731),弹性件(73b)的顶端沿减速导杆(731)轴线向上延伸并固定在触发挡板(73a)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距限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座(71)外形呈具备上翻边和下翻边的线盘状,各导杆沿导向座(71)的轴向由下而上的依次贯穿导向座(71)的下翻边及上翻边,并与各翻边上相应的贯穿孔间形成孔轴滑动配合关系;所述行程开关(72)布置于导向座(71)外壁处;各导杆均包括与上翻边处贯穿孔间构成孔轴插接配合的上套体(73c)以及与下翻边处贯穿孔间构成孔轴滑动配合的下杆体(73d),所述下杆体(73d)外形呈上细下粗的二段式的阶梯轴状,且下杆体(73d)的小直径段与上套体(73c)间形成同轴的孔轴插接式滑动配合;减速导杆(731)及顺桨导杆(733)处触发挡板(73a)位于上套体(73c)上,加速导杆(732)处触发挡板(73a)位于下杆体(73d)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距限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杆体(73d)的小直径段上同轴套设有调节套(73e),调节套(73e)上同轴的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星刘传超赵昌霞盛应彤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羲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