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角度稳定旋转变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8922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工业焊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角度稳定旋转变位机。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第一旋转机构和设置于第一旋转机构上的第二旋转机构;所述第一旋转机构包括安装箱体、第一电机罩、第一电机、第一减速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旋转件和支撑箱体;所述安装箱体设置于底座一侧,所述安装箱体内部设置有固定板,所述第一电机罩设置于安装箱体外侧,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第一电机罩内,所述第一减速机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减速机固定于固定板上,所述第一齿轮设置于第一减速机上,位于固定板与安装箱体之间,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所述支撑箱体设置于底座另一侧,与安装箱体相对,所述旋转件设置于安装箱体与支撑箱体之间。撑箱体之间。撑箱体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角度稳定旋转变位机


[0001]本技术涉及工业焊接
,尤其涉及一种多角度稳定旋转变位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上逐渐的实现自动化,工业焊接也投入了机器人焊接工作站,即保证了焊接的质量和效率,又减少了人员的投入;焊接工作站中防止工件的变位机是不可或缺的,变位机的稳定性,能够直接影响焊接的质量,现有的变位机多数是在单方向进行调节,无法适应多种焊接要求的工件,并且一些大重量异型工件在调节角度时,偏心力过大,对电机和旋转轴造成巨大负荷,长此以往会缩短电机和旋转轴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了一种多角度稳定旋转变位机,采用第一电机带动旋转件旋转,从而带动第二旋转机构旋转,通过旋转件两侧的配重座,可以平衡工件的重量,使旋转件两侧的重量趋于相等,从而减少第一电机的负荷,增加旋转件转动时的稳定性;通过第二电机带动工装盘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对工件的多角度旋转,使焊接机器人方便焊接多种工件。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第一旋转机构和设置于第一旋转机构上的第二旋转机构;所述第一旋转机构包括安装箱体、第一电机罩、第一电机、第一减速机、第一齿轮、第二齿轮、旋转件和支撑箱体;所述安装箱体设置于底座一侧,所述安装箱体内部设置有固定板,所述第一电机罩设置于安装箱体外侧,所述第一电机设置于第一电机罩内,所述第一减速机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减速机固定于固定板上,所述第一齿轮设置于第一减速机上,位于固定板与安装箱体之间,所述第二齿轮设置于固定板与安装箱体之间,与第一齿轮啮合,所述支撑箱体设置于底座另一侧,与安装箱体相对,所述旋转件设置于安装箱体与支撑箱体之间。
[000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旋转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罩、第二电机、第二减速机和工装盘;所述第二电机罩固定于旋转件底部,所述第二电机设置于第二电机罩内部,所述第二减速机与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二减速机固定于旋转件底面上,所述工装盘设置于旋转件顶部,与第二电机罩相对。
[0006]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箱体与旋转件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内部设置有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贯穿第二齿轮和安装箱体内壁,与第二齿轮键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一端与固定板轴承连接,另一端与旋转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一端与安装箱体内壁轴承连接,另一端与旋转件固定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箱体与旋转件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内部设置有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贯穿支撑箱体内外两侧,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支撑箱体轴承连接,与旋转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一端与旋转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撑箱体内壁轴承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旋转件两侧设置有配重座,所述配重座与工装盘相对,所述配重座上设置有若干配重片。
[0009]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箱体与底座之间、支撑箱体与底座之间设置有环氧玻璃布层压板。
[0010]进一步的,所述工装盘与第二减速机之间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一端与工装盘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减速机连接,所述连接轴贯穿旋转件。
[0011]进一步的,所述工装盘上设置有多个固定孔。
[0012]进一步的,所述旋转件一侧设置有碳刷,所述碳刷与工装盘贴合。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4]1、通过第一电机带动旋转件旋转,同时带动旋转件上的工装盘整体进行旋转,对工装盘上工件的角度进行了调整,由第二电机带动工装盘自转,再次对工装盘上的工件进行角度调节,从而实现对工件的多角度调整,增加了焊接机器人焊接时的方便性,并且能够大大增加焊接机器人能够焊接的工件类型;
[0015]2、配重座与工装盘相对,分别在旋转件上下两侧,配重座上的配重片能够灵活增加或者减少,能够根据工装盘上工件的重量来调整配重片的多少,从而使旋转件上下两侧的重量趋于相等,大幅度减少偏心力,避免大重量工件产生的巨大偏心力对第一电机、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造成的损伤,增加了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0016]3、第一传动轴分别与安装箱体内壁和固定板轴承连接,第二传动轴贯穿支撑箱体内外壁,使旋转件在旋转时足够稳定,不会产生晃动或者由于频繁使用而导致旋转角度不准确的情况;
[0017]4、工装盘上设置有多个固定孔,能够根据工件的不同形状来进行多点固定,使工件固定牢固,不会产生焊接过程中工件松动晃动的情况,增加了使用的稳定性;
[0018]5、通过环氧玻璃布层压板与碳刷的设置,能够使焊接时形成回路的电流通过碳酸传入底面,不需要变位机整体进行传递电流,不仅能够保护进行焊接的装置,还能够保护电机等设备不受损坏,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一种多角度稳定旋转变位机的整体示意图。
[0020]图2为一种多角度稳定旋转变位机第一电机罩、安装箱体和第二电机罩的剖视图。
[0021]图3为图2基础上增加了旋转件和支撑箱体处剖视图。
[0022]图4为一种多角度稳定旋转变位机的环氧玻璃布层压板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5为一种多角度稳定旋转变位机的俯视图。
[0024]图中:1、第一旋转机构;2、第二旋转机构;3、底座;101、安装箱体;102、第一电机罩;103、第一电机;104、第一减速机;105、第一齿轮;106、第二齿轮;107、旋转件;108、支撑箱体;109、固定板;110、第一连接件;111第一传动轴;112、第二连接件;113、第二传动轴;114、配重座;115、配重片;116、环氧玻璃布层压板;117、碳刷;201、第二电机罩;202、第二电机;203、第二减速机;204、工装盘;205、连接轴;206、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26]如图1

5所示,包括底座3、设置于底座3上的第一旋转机构1和设置于第一旋转机构1上的第二旋转机构2;所述第一旋转机构1包括安装箱体101、第一电机罩102、第一电机103、第一减速机104、第一齿轮105、第二齿轮106、旋转件107和支撑箱体108;所述安装箱体101设置于底座3一侧,所述安装箱体101内部设置有固定板109,所述第一电机罩102设置于安装箱体101外侧,所述第一电机103设置于第一电机罩102内,所述第一减速机104与第一电机103连接,所述第一减速机104固定于固定板109上,所述第一齿轮105设置于第一减速机104上,位于固定板109与安装箱体101之间,所述第二齿轮106设置于固定板109与安装箱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角度稳定旋转变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3)、设置于底座(3)上的第一旋转机构(1)和设置于第一旋转机构(1)上的第二旋转机构(2);所述第一旋转机构(1)包括安装箱体(101)、第一电机罩(102)、第一电机(103)、第一减速机(104)、第一齿轮(105)、第二齿轮(106)、旋转件(107)和支撑箱体(108);所述安装箱体(101)设置于底座(3)一侧,所述安装箱体(101)内部设置有固定板(109),所述第一电机罩(102)设置于安装箱体(101)外侧,所述第一电机(103)设置于第一电机罩(102)内,所述第一减速机(104)与第一电机(103)连接,所述第一减速机(104)固定于固定板(109)上,所述第一齿轮(105)设置于第一减速机(104)上,位于固定板(109)与安装箱体(101)之间,所述第二齿轮(106)设置于固定板(109)与安装箱体(101)之间,与第一齿轮(105)啮合,所述支撑箱体(108)设置于底座(3)另一侧,与安装箱体(101)相对,所述旋转件(107)设置于安装箱体(101)与支撑箱体(108)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角度稳定旋转变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机构(2)包括第二电机罩(201)、第二电机(202)、第二减速机(203)和工装盘(204);所述第二电机罩(201)固定于旋转件(107)底部,所述第二电机(202)设置于第二电机罩(201)内部,所述第二减速机(203)与第二电机(202)连接,所述第二减速机(203)固定于旋转件(107)底面上,所述工装盘(204)设置于旋转件(107)顶部,与第二电机罩(201)相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角度稳定旋转变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箱体(101)与旋转件(107)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10),所述第一连接件(110)内部设置有第一传动轴(11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群会张建立宋立云侯汪洋齐广欣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创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