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79004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8: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一微导管、一推送杆和一手柄;所述微导管呈Y型并包括一主直管和两分叉支管,所述主直管远离所述推送杆的一端分叉形成两所述分叉支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可以有效对金属嵴支架梁进行优化并置,改善分叉病变接受介入治疗的短期及长期预后。受介入治疗的短期及长期预后。受介入治疗的短期及长期预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最常见的病变之一,发生率约为10

20%之间。具体机制上,由于血流涡流及管壁受到的剪切力增加,冠状动脉分叉处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由于其手术成功率低、分支急性闭塞风险高、远期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高、靶病变血运重建率高等诸多问题,一直被认为极具挑战性。虽然不断有新器械及新技术的涌现,但目前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在技术细节上仍存在很多难题。
[0003]现阶段分叉病变的主要处理策略主要包含必要时分支支架植入策略及双支架策略。无论采用何种策略,重置边支导丝都是无法省略的关键步骤。在众多可能中,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将导丝经远端网孔送至边支内,然后在边支开口处行球囊扩张。这样可以减少金属嵴及嵴处支架贴壁不良节段的长度。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然而有研究显示即是是在试验台(近端及远端网孔清晰可见)上进行尝试,100%的远端网孔重置导丝有时也很难完成。具体到临床实践中,在X光下(近端及远端网孔无法清晰显示)做到100%的远端网孔重置导丝将更加难以实现。因此,在部分病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较长的金属嵴及嵴处支架贴壁不良节段,特别是在部分双支架术式中,金属嵴的长度有时候难以精确控制。
[0004]冠脉内金属嵴及嵴处支架贴壁节段的存在,会在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上对患者产生相应的不利影响。首先,金属嵴及贴壁不良节段的存在会导致该处支架梁的内皮覆盖延迟。已有明确的研究表明支架梁内皮覆盖延迟会增加支架内血栓的风险。其次,突出的金属嵴结构会在分叉处形成高剪切力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存在激活血小板的可能,理论上也可能增加支架内血栓的风险。仅从上述两点分析,金属嵴及嵴处支架贴壁节段对最终的临床预后是存在不良影响的。
[0005]然而,当今仍缺乏针对金属嵴突出部分支架梁进行优化并置的技术或器械。现有的支架侧孔扩张及球囊对吻技术恰恰是金属嵴及贴壁不良节段的原因,而非其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可以有效对金属嵴支架梁进行优化并置,改善分叉病变接受介入治疗的短期及长期预后。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一微导管、一推送杆和一手柄;所述微导管呈Y型并包括一主直管和两分叉支管,所述主直管远离所述推送杆的一端分叉形成两所述分叉支管。
[0008]优选地,所述微导管采用柔性材质且表面覆盖有一亲水涂层。
[0009]优选地,所述微导管表面连接有一编织加强层。
[0010]优选地,两所述分叉支管与所述主直管的连接部呈锥形平滑过渡。
[0011]优选地,所述微导管长16~25cm;所述分叉支管长1.5~3cm。
[0012]优选地,所述分叉支管的外径为0.56~0.87mm;所述主直管的外径为1.26~1.33mm。
[0013]优选地,所述分叉支管的内径为0.38~0.5mm;所述主直管的内径为0.76~1.0mm。
[0014]优选地,所述推送杆呈圆柱体且中空。
[0015]优选地,所述推送杆长度为140~150cm。
[0016]优选地,所述手柄的长度为1~2cm。
[0017]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微导管呈Y型,其分叉处将具有类似分叉嵴的形状,从结构与形状上来分析,与真实冠脉分叉结构具有天然的贴合性;将微导管的分叉支管对金属嵴支架梁进行挤压并置,将能起到对金属嵴支架梁纵向优化归置的作用。另外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1、操作方法简单:本装置为快速交换方案设计,使用方法等同目前通用的冠脉球囊系统,操作简单。
[0020]2、制作简单、成熟:本装置的基本材料可同目前常用的导管、球囊材料,制作方法同目前的导管和球囊,故制备相对简单、成熟。
[0021]3、安全性高:因为头端微导管外径细、管腔柔软,表面覆盖亲水涂层,保证了本装置的柔韧性及通过性。使用本装置过程中,容易通过支架及血管结构,不会损伤血管及支架。
[0022]4、预计疗效肯定:目前研究已经证实,支架梁内皮覆盖延迟会增加支架内血栓的风险。另外突出的金属嵴结构会在分叉处形成高剪切力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存在激活血小板增加支架内血栓的风险。而通过使用本装置在金属嵴处轻轻推送,可完成对金属嵴突出的支架梁进行优化并置,有利于减少金属嵴长度。金属嵴减少同时会带来次生获益,即再次行球囊对吻扩张后,分叉嵴处贴壁不良的支架梁长度也将明显减少。金属嵴及嵴处支架贴壁段长度的减少,有利于减少支架梁内皮化延迟、金属嵴处高剪切力血流所致血小板激活的情况,继而减少支架内血栓风险,保证接受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患者的安全。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根据附图1,给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功能、特点。
[0025]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一微导管1、一推送杆2和一手柄3;微导管1呈Y型并包括一主直管12和两分叉支管11,主直管12远离推送杆2的一端分叉形成两分叉支管11。
[0026]微导管1呈细长管状结构,内含管腔,用于放置常规冠状动脉导引钢丝。手术使用时,装置即沿冠脉导丝进行前进及后撤。推送杆2呈长条柱状形状,用于推送微导管1前进或
后退。手柄3用于对装置的回撤。
[0027]微导管1采用柔性材质,柔软,容易弯曲变形,微导管1表面覆盖有一亲水涂层,利于在迂曲血管、冠脉支架内走形。微导管1可采用快速交换系统(Monorail)方式设计。分叉支管11的中央空腔供单根冠脉导丝通过,主直管12的中央空腔可供两根导丝通行。
[0028]微导管1表面连接有一编织加强层,编织加强层可采用不锈钢编织物;编织加强层对微导管1进行强化,以保证微导管1在具有良好通过性的同时,兼具良好的推送性、抗折性及操控性。
[0029]本实施例中,微导管1长16~25cm;分叉支管11长1.5~3cm。分叉支管11的外径为0.56~0.87mm;主直管12的外径为1.26~1.33mm。分叉支管11的内径为0.38~0.5mm;主直管12的内径为0.76~1.0mm。两分叉支管11与主直管12的连接部呈锥形平滑过渡。
[0030]推送杆2可为各种结构,只要能起到推送微导管1至冠脉分叉指定部位的结构均可。本实施例中,推送杆2呈圆柱体且中空,例如可采用不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一微导管、一推送杆和一手柄;所述微导管呈Y型并包括一主直管和两分叉支管,所述主直管远离所述推送杆的一端分叉形成两所述分叉支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导管采用柔性材质且表面覆盖有一亲水涂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导管表面连接有一编织加强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分叉支管与所述主直管的连接部呈锥形平滑过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导管长16~25cm;所述分叉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昕葛均波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