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向排烟集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37453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向排烟集气装置,包括:集气管,沿所述隧道的横向设置,固定于隧道的顶部,与所述隧道的侧壁排烟口进行连接;所述集气管用于在火灾发生时汇集热烟气并输送至所述侧壁排烟口;探测器组,设置于所述隧道的顶部,与所述集气管进行连接,用于对所述热烟气进行探测,以控制所述集气管的启闭。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集气管则可以吸入隧道顶部处整个横截面宽度的热烟气并输送至侧壁排烟口,以将热烟气排出隧道,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远离侧壁排烟口一侧的大量热烟气无法排出的问题。口一侧的大量热烟气无法排出的问题。口一侧的大量热烟气无法排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向排烟集气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排烟
,尤其涉及一种侧向排烟集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我国基建事业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隧道被投入建设和使用当中。由于隧道一般比较狭长且封闭,其内部的通风能力较差;当隧道内发生火灾时,生成的热烟气容易沿着隧道迅速蔓延,且不易排出,不利于隧道内部人员的疏散和消防救援工作的开展。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于火灾发生时隧道的排烟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0003]现阶段,隧道的排烟方式主要分为两种: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其中自然排烟主要采用竖井自然排烟的方式,即利用火羽流自身的温度,在竖井中由于烟囱效应而产生向上的抽吸力,能够将有毒有害烟气排出隧道,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但是由于竖井自然排烟并不适应于所有的工况,例如海底沉管隧道。机械排烟主要采用侧向机械集中排烟的方式,即在隧道侧壁开设一定间距、一定尺寸的排烟口,当火灾发生时排烟管道的排烟风机开始运作,在管道内形成气流,通过排烟管和隧道之间的流速差进而产生压强差,使得隧道内的有毒有害气体通过排烟口被抽吸进入排烟管道,具有排烟效率高、受外界条件影响小和适应性强的特点。然而由于排烟口通常设置于隧道的一侧,远离排烟口一侧的大量热烟气则会因不能被排烟口抽吸而流向隧道下游(即隧道未发生火灾处),致使隧道下游集聚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烟气,影响人员逃生和救援工作的展开。因此,如何在短距离内控制热烟气的蔓延,保证隧道下游的安全,已成为当前侧向排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向排烟集气装置,可以吸入隧道顶部处整个横截面宽度的热烟气,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远离侧壁排烟口一侧的大量热烟气无法排出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侧向排烟集气装置,包括:
[0007]集气管,沿所述隧道的横向设置,固定于隧道的顶部,与所述隧道的侧壁排烟口进行连接;所述集气管用于在火灾发生时汇集热烟气并输送至所述侧壁排烟口;
[0008]探测器组,设置于所述隧道的顶部,与所述集气管进行连接,用于对所述热烟气进行探测,以控制所述集气管的启闭。
[0009]优选地,所述集气管包括:
[0010]管体,其一端与所述侧壁排烟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隧道的侧壁连接;
[0011]进气口组,沿所述管体的侧面间隔设置,以汇集所述热烟气;
[0012]挡板组,与所述管体转动连接,且与所述进气口组对应设置,用于开闭所述进气口组。
[0013]优选地,所述进气口组包括:
[0014]若干个第一进气口,沿所述管体的第一侧面的水平方向间隔设置;
[0015]若干个第二进气口,沿所述管体的第二侧面的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管体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设置。
[0016]优选地,所述挡板组包括:
[0017]若干个第一挡板,每一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管体的第一侧面靠近所述隧道顶部的一端进行转动连接,且每一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探测器组连接,用于控制对应的所述第一进气口的开闭;
[0018]若干个第二挡板,每一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管体的第二侧面靠近所述隧道顶部的一端进行转动连接,且每一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探测器组连接,用于控制对应的所述第二进气口的开闭。
[0019]优选地,每一所述第一挡板转至所述隧道的顶部处,对应的所述第一进气口开启;每一所述第一挡板转至所述管体的第一侧面处,对应的所述第一进气口封闭;
[0020]每一所述第二挡板转至所述隧道的顶部处,对应的所述第二进气口开启;每一所述第二挡板转至所述管体的第二侧面处,对应的所述第二进气口封闭。
[0021]优选地,所述探测器组包括:位于所述管体的两侧的第一探测器和第二探测器;
[0022]所述第一探测器靠近所述管体的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一探测器与所有所述第一挡板进行连接,用于根据探测的所述热烟气控制所有所述第一挡板转动;
[0023]所述第二探测器靠近所述管体的第一侧面;且所述第二探测器与所有所述第二挡板进行连接,用于根据探测的所述热烟气控制所有所述第二挡板转动。
[0024]优选地,未发生火灾,所有所述第一挡板和所有所述第二挡板皆转至所述隧道的顶部处。
[0025]优选地,发生火灾且火源的数量为一处;
[0026]所述火源靠近所述第一探测器时,所有所述第一挡板转至所述管体的第一侧面处,且所有所述第二挡板转至所述隧道的顶部处;
[0027]所述火源靠近所述第二探测器时,所有所述第二挡板转至所述管体的第二侧面处,且所有所述第一挡板转至所述隧道的顶部处。
[0028]优选地,所述火源的数量至少为两处,且至少一处所述火源靠近所述第一探测器,至少一处所述火源靠近所述第二探测器时,所有所述第一挡板和所有所述第二挡板皆转至所述隧道的顶部处。
[0029]优选地,所述第一探测器和所述第二探测器皆为感烟探测器。
[0030]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之一:
[003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侧向排烟集气装置,在火灾发生时通过探测器组可以控制集气管的启闭,通过集气管则可以汇集隧道顶部处整个横截面宽度的热烟气并输送至侧壁排烟口,以将热烟气排出隧道,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远离侧壁排烟口一侧的大量热烟气无法排出的问题。
[0032]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探测器和第二探测器可以根据探测到的热烟气分别控制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转动,从而分别控制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的开启和封闭,进而控制集气管的进气方向,使得集气管拦截并吸入隧道顶部处整个横截面宽度的热烟气,以使远离侧向排烟口一侧的热烟气也可以被快速排出隧道,防止热烟气向隧道下游蔓延,提高隧道下游人员的逃生几率并为救援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003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集气管隔断了侧向排烟口与隧道底部冷空气的直接连通,可以有效抑制现有技术中因侧壁排烟口的抽吸速度过大时卷吸隧道底部的冷空气所导致的“吸穿现象”的发生,从而防止隧道底部冷空气被吸入侧向排烟口,进而有效提高隧道的排烟效率。
[0034]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和技术成熟度高的特点,通过第一探测器和第一挡板及第二探测器和第二挡板的联动即可控制集气管的进气方向,易于达到有效控制热烟气向隧道下游蔓延的效果。
[0035]本专利技术不仅可以适用于于未修建或者正在修建的隧道中,还适用于已经修建完成的隧道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同时本专利技术占用空间少,既不会影响隧道内的交通运营和管理运营,又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36]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向排烟集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向排烟集气装置的剖面图;
[0038]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向排烟集气装置使用后的CO质量流率变化图;
[0039]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向排烟集气装置使用后的温度变化图。
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向排烟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气管(210),沿隧道(101)的横向设置,固定于所述隧道(101)的顶部,与所述隧道(101)的侧壁排烟口(102)进行连接;所述集气管(210)用于在火灾发生时汇集热烟气(103)并输送至所述侧壁排烟口(102);探测器组,设置于所述隧道(101)的顶部,与所述集气管(210)进行连接,用于对所述热烟气(103)进行探测,以控制所述集气管(210)的启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排烟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管(210)包括:管体(2101),其一端与所述侧壁排烟口(10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隧道(101)的侧壁连接;进气口组,沿所述管体(2101)的侧面间隔设置,以汇集所述热烟气(103);挡板组,与所述管体(2101)转动连接,且与所述进气口组对应设置,用于开闭所述进气口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向排烟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组包括:若干个第一进气口(2102),沿所述管体(2101)的第一侧面的水平方向间隔设置;若干个第二进气口(2103),沿所述管体(2101)的第二侧面的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管体(2101)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向排烟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组包括:若干个第一挡板(2104),每一所述第一挡板(2104)与所述管体(2101)的第一侧面靠近所述隧道(101)顶部的一端进行转动连接,且每一所述第一挡板(2104)与所述探测器组连接,用于控制对应的所述第一进气口(2102)的开闭;若干个第二挡板(2105),每一所述第二挡板(2105)与所述管体(2101)的第二侧面靠近所述隧道(101)顶部的一端进行转动连接,且每一所述第二挡板(2105)与所述探测器组连接,用于控制对应的所述第二进气口(2103)的开闭。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向排烟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挡板(2104)转至所述隧道(101)的顶部处,对应的所述第一进气口(2102)开启;每一所述第一挡板(2104)转至所述管体(2101)的第一侧面处,对应的所述第一进气口(2102)封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奕龙张少刚李贤斌刘家豪汪金辉史燕莉廖珊珊方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