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桩承台式海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2593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0 0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桩承台式海堤,包括:上部结构,上部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陆域和桥梁;桩基础,桩基础包括若干个承载力桩,承载力桩插接于地基,承载力桩的上端与上部结构固定连接,承载力桩沿上部结构的延伸方向阵列分布。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适用于各种地基的高桩承台式海堤。不需设置围堰的结构,减少了工程费用和工艺复杂性。高桩承台使海堤中的上部结构两端分别连接陆域和桥梁,可兼作引桥。上部结构及桩基础均可水上施工,可适用于各种地基,并且通过桩基来承载上部荷载,能较好控制结构沉降。降。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桩承台式海堤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桩承台式海堤。

技术介绍

[0002]花瓣形海岛间会形成多个半封闭水域,由于外海风浪大、水流湍急,为便于对内部水域及周边进行开发,需在各“花瓣”间建设海堤,通过缩小口门来改善“花瓣”间水域的水动力条件,同时,为提升区域品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各海岛间通行需求,该海堤还需兼顾引桥功能。目前海堤结构型式主要有斜坡式和直立式,斜坡式海堤结构断面一般为梯形,堤身由天然块石和人工块体组成;直立式海堤结构断面内外两侧均为直立或接近直立的墙面,可兼作引桥使用的墙身结构包括钢筋砼沉箱、混凝土方块和双排桩基+填料。
[0003]斜坡堤两侧坡度一般不抖于1:1.5,占用水域面积较大;钢筋砼沉箱或混凝土方块堤适用于地基较好的情况,建造过程中需要大型水上施工机械,对工程区域水深有要求。双排桩基和填料作为引桥使用时,因桩顶位移较大难以控制桥面裂缝及不均匀沉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桥面出现裂纹以及桥面高低不平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桩承台式海堤。
[0005]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桩承台式海堤,所述高桩承台式海堤包括:上部结构,所述上部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陆域和桥梁;桩基础,所述桩基础包括若干个承载力桩,所述承载力桩插接于地基,所述承载力桩的上端与所述上部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力桩沿所述上部结构的延伸方向阵列分布。
[0007]在本方案中,上部结构沿堤宽布置,两端分别连接陆域和桥梁,可兼作引桥,以满足行车和行人的要求。承载力桩沿上部结构的延伸方向阵列分布,承载力桩的长度可根据上部荷载确定,可以较好地控制沉降,承担上部载荷,并且承载力桩沿上部结构的延伸方向阵列分布,使各承载力桩受力均匀,提高承载力桩的使用寿命。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可适用于各种地基。
[0008]较佳地,所述上部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与所述承载力桩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一端与所述陆域连接,所述底板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桥梁。
[0009]在本方案中,承载力桩位于底板下端,并且承载力桩的上端与底板连接,可较好控制沉降。承载力桩伸入地基下,可适用于水上施工,不需设置围堰,减少了工程费用,降低了工艺的复杂性。底板与陆域衔接处预埋止水带,并且海堤和陆域结构间利用止水带及填缝材料进行密封,可以防止路基材料消失。
[0010]较佳地,所述上部结构还包括第一挡墙,所述第一挡墙自所述底板向上延伸,且延伸方向与所述底板的延伸方向呈第一角度,所述第一挡墙的延伸端与所述桥梁连接。
[0011]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一挡墙顶部设有与车行道同宽缺口,方便了高
桩承台式海堤和桥梁进行衔接,用于在海堤和桥梁间搭设顺接搭板。第一挡墙墙后可按道路专业要求回填路基材料和道路面层,并且过海管线可埋置于路基材料中,在第一挡墙上穿孔通过。
[0012]较佳地,所述上部结构还包括第二挡墙,所述第二挡墙自所述底板向上延伸,且延伸方向与所述底板的延伸方向呈第二角度,所述第一挡墙的内海侧和外海侧均设有所述第二挡墙。
[0013]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第二挡墙位于内海侧和外海侧,可以降低海水对底板上道路的冲击,提高行人和交通工具通行的安全性。
[0014]较佳地,所述第一挡墙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腋角;
[0015]和/或,所述第二挡墙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腋角。
[001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腋角可以保证其固定端的固结作用,并且腋角可以防止应力集中,改善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与底板的受力情况。
[0017]较佳地,所述桩基础还包括第一保护层,所述承载力桩贯穿所述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护层位于所述地基上方。
[0018]在本方案中,第一保护层位于地基上方,可以对承载力桩桩间土进行保护,防止波浪及水流掏刷。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可以减轻桩间土的冲击,保持高桩承台式海堤的稳定性。
[0019]较佳地,所述桩基础还包括消浪板桩,所述消浪板桩插接于所述地基,所述消浪板桩连接所述第一保护层,所述消浪板桩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保护层的延伸方向呈第三角度,所述第一保护层的内海侧和外海侧均设有所述消浪板桩,所述消浪板桩的上端与所述上部结构固定连接。
[0020]在本方案中,消浪板桩连续布置于迎水面和背水面,并且布置于承载力桩的外侧,可以缩小水域门口,改善内海侧水域水动力条件,提升海堤整体外观效果。消浪板桩与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连为一体,具有消浪的效果。
[0021]较佳地,所述桩基础还包括第二保护层,各所述第二保护层与各所述消浪板桩连接,所述第二保护层向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保护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消浪板桩的延伸方向呈第四角度,所述第二保护层位于所述地基上方。
[0022]在本方案中,第二保护层与消浪板桩连接,并且其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以第二保护层作为自然屏障来承受波浪和水流的冲蚀力,降低波浪和水流对消浪板桩的冲击。
[0023]较佳地,所述桩基础还包括挡土板桩,所述挡土板桩连接于所述第一保护层和/或所述消浪板桩,所述挡土板桩插接于所述地基,所述挡土板桩的一侧连接于所述陆域,所述挡土板桩的上端与所述上部结构固定连接。
[0024]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挡土板桩连续布置于承载力桩的外侧,可以形成挡土防止波浪及水流掏刷陆域侧基础造成失稳。
[0025]较佳地,所述挡土板桩包括若干个挡土件,位于所述地基下方所述挡土件的一侧具有第一凹口,另一侧具有与所述第一凹口相匹配的凸起,位于所述地基上方所述挡土板桩的两侧均具有第二凹口。
[002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为保证相邻挡土件施打时可相互咬合形成,在施
工过程中挡土件设计地基以下挡土件的第一凹口与相邻的挡土件凸起相匹配。地基以上相邻两个挡土件第二凹口相对,形成U型空间,利用灌注袋装混凝土的方式对桩间缝隙进行封堵,提高挡土板桩的封闭性。
[0027]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0028]本专利技术提供了适用于各种地基的高桩承台式海堤。不需设置围堰的结构,减少了工程费用和工艺复杂性。高桩承台使海堤中的上部结构两端分别连接陆域和桥梁,可兼作引桥。上部结构及桩基础均可水上施工,可适用于各种地基,并且通过桩基来承载上部荷载,能较好控制结构沉降。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桩承台式海堤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桩基础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挡土件的示意图;
[0032]图4为图3中1

1处的剖面示意图;
[0033]图5为图3中2

2处的剖面示意图;
[0034]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桩承台式海堤的前视图;
[0035]图7为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桩承台式海堤,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桩承台式海堤包括:上部结构,所述上部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陆域和桥梁;桩基础,所述桩基础包括若干个承载力桩,所述承载力桩插接于地基,所述承载力桩的上端与所述上部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承载力桩沿所述上部结构的延伸方向阵列分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桩承台式海堤,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与所述承载力桩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一端与所述陆域连接,所述底板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桥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桩承台式海堤,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结构还包括第一挡墙,所述第一挡墙自所述底板向上延伸,且延伸方向与所述底板的延伸方向呈第一角度,所述第一挡墙的延伸端与所述桥梁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桩承台式海堤,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结构还包括第二挡墙,所述第二挡墙自所述底板向上延伸,且延伸方向与所述底板的延伸方向呈第二角度,所述第一挡墙的内海侧和外海侧均设有所述第二挡墙。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桩承台式海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墙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腋角;和/或,所述第二挡墙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腋角。6.如权利要求1所述高桩承台式海堤,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基础还包括第一保护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雅顾威徐敏丁坤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