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坝结构及包括该丁坝结构的丁坝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2051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丁坝结构及包括该丁坝结构的丁坝群,涉及生态恢复技术领域。包括原木、锚杆、土壤、碎石以及植物,两根原木间隔并排设置在河床上,两根原木的第一端均与河岸对接,两根原木的第二端均为自由端,各根原木的端面上均间隔并排设置有多个通孔,并且各个通孔沿着原木的长度方向进行设置,锚杆一一对应贯穿通孔,并且各根锚杆的第一端均垂直插入河底,在两根原木所包围的区域内填充土壤,碎石平铺在土壤上,并且碎石形成的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种植区域,植物种植在种植区域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丁坝结构的稳定性差以及生态效益不佳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丁坝结构及包括该丁坝结构的丁坝群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恢复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丁坝结构及包括该丁坝结构的丁坝群。

技术介绍

[0002]丁坝是用于河道治理的一类水工建筑物,其河岸一端与堤岸相接呈“丁”字形,因而得名“丁坝”。通过丁坝对河道的水流进行控制,起到“控导主流,护滩保堤”的作用,可有效提升河流的自净能力和景观的多样性,改造后的河道还可以同时发挥城市泄洪或保水功能。
[0003]目前,传统的丁坝结构设计过程中仅仅从水动力学和结构力学的角度进行丁坝设计,往往忽略了其生态效益,很少有结合生物需求端进行丁坝结构设计的。同时由于丁坝坝头、坝根等部位的基础和泥沙常年受到水流的冲刷和侵蚀作用,使其基础掏空,导致丁坝失去结构稳定性而局部或整体崩陷塌落。
[0004]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丁坝结构的稳定性差以及生态效益不佳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丁坝结构及包括该丁坝结构的丁坝群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丁坝结构的稳定性差以及生态效益不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丁坝结构,包括:
[0008]两根原木,两根所述原木间隔并排设置在河床上,两根所述原木的第一端均与河岸对接,两根所述原木的第二端均为自由端,各根所述原木的端面上均间隔并排设置有多个通孔,并且各个所述通孔沿着所述原木的长度方向进行设置;
[0009]锚杆,所述锚杆一一对应贯穿所述通孔,并且各根所述锚杆的第一端均垂直插入河底;
[0010]土壤,在两根所述原木所包围的区域内填充所述土壤;
[0011]碎石,所述碎石平铺在所述土壤上,并且所述碎石形成的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种植区域;
[0012]植物,所述植物种植在所述种植区域内。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4]进一步的,两根所述原木平行设置,并且所述原木与水流流向的夹角范围为45
°‑
135
°

[0015]进一步的,两根所述原木之间的距离为30cm

40cm。
[0016]进一步的,所述土壤的填充厚度为15cm

25cm。
[0017]进一步的,所述锚杆的长度为0.8m

1.2m,所述锚杆的直径为25mm或32mm,并且相邻的两根所述锚杆之间的间距为40cm

50cm,所述锚杆垂直插入所述河底的深度为50cm

70cm。
[0018]进一步的,所述原木的长度为1.5m

2.5m,所述原木的直径为200mm

300mm。
[0019]进一步的,所述植物为带根植物或者为枝条捆绑组成,所述植物的总直径为10cm

20cm,并且所述植物的顶部高度超出所述原木至少10cm。
[0020]进一步的,所述锚杆的材质为钢,并且所述锚杆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螺纹。
[0021]进一步的,所述种植区域的形状为圆形或者三角形或者菱形。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丁坝群,包括多个上述所述的丁坝结构,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丁坝结构之间相隔2m

3m。
[0023]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丁坝结构及包括该丁坝结构的丁坝群,包括原木、锚杆、土壤、碎石以及植物,两根原木间隔并排设置在河床上,两根原木的第一端均与河岸对接,两根原木的第二端均为自由端,各根原木的端面上均间隔并排设置有多个通孔,并且各个通孔沿着原木的长度方向进行设置,锚杆一一对应贯穿通孔,并且各根锚杆的第一端均垂直插入河底,在两根原木所包围的区域内填充土壤,碎石平铺在土壤上,并且碎石形成的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种植区域,植物种植在种植区域内。如此设置,锚杆贯穿原木上的通孔,然后垂直插入河底,原木起到了支撑结构的作用,锚杆对原木进行了固定,在原木包围的区域内填充土壤,土壤能够为植物提供生存环境,植物的生长能够为水生物提供栖息地,同时能够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土壤上平铺一层碎石,碎石对土壤起到了防护的作用,能够有效的避免原木之间的土壤流失,进一步提升丁坝结构的稳定性;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丁坝结构的稳定性差以及生态效益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丁坝结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原木;2、通孔;3、锚杆;4、碎石;5、种植区域;6、河岸。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所保护的范围。
[0030]本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丁坝结构及包括该丁坝结构的丁坝群,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丁坝结构的稳定性差以及生态效益不佳的问题。
[0031]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
技术实现思路
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0032]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丁坝结构,包括原木1、锚杆3、土壤、碎石4以及植物,两根原木1间隔并排设置在河床上,两根原木1的第一端均与河岸6对接,两根原木1的第二端均为自由端,各根原木1的端面上均间隔并排设置有多个通孔2,并且各个通孔2沿着原木1的长度方向进行设置,锚杆3一一对应贯穿通孔2,并且各根锚杆3的第一端均垂直插入河底,在两根原木1所包围的区域内填充土壤,碎石4平铺在土壤上,并且碎石4形成的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种植区域5,植物种植在种植区域5内。植物的种类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植物优选为适合在水上生长的带根植物或者为枝条捆绑组成,本实施例中植物的总直径优选为10cm

20cm,并且植物的顶部高度超出原木1顶部至少10cm;本实施例中利用的植物枝条以及原木1均为环保原材料,保证构建丁坝结构的生态效益。
[0033]如此设置,锚杆3贯穿原木1上的通孔2,然后垂直插入河底,原木1起到了支撑结构的作用,锚杆3对原木1进行了固定,在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丁坝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原木(1),两根所述原木(1)间隔并排设置在河床上,两根所述原木(1)的第一端均与河岸(6)对接,两根所述原木(1)的第二端均为自由端,各根所述原木(1)的端面上均间隔并排设置有多个通孔(2),并且各个所述通孔(2)沿着所述原木(1)的长度方向进行设置;锚杆(3),所述锚杆(3)一一对应贯穿所述通孔(2),并且各根所述锚杆(3)的第一端均垂直插入河底;土壤,在两根所述原木(1)所包围的区域内填充所述土壤;碎石(4),所述碎石(4)平铺在所述土壤上,并且所述碎石(4)形成的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种植区域(5);植物,所述植物种植在所述种植区域(5)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坝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原木(1)平行设置,并且所述原木(1)与水流流向的夹角范围为45
°‑
135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坝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原木(1)之间的距离为30cm

4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的填充厚度为15cm

25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丁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瑛万艳雷谢晓靓刘德富熊光城马瑞雪唐强刘瑞芬颜丹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