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9276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培养装置,更具体的说是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框架、动力机构、移动机构、控温机构和流通机构,所述动力机构连接在培养框架的上端,移动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移动机构分别螺纹连接在动力机构的前后两侧,两个移动机构分别与培养框架的前后两侧滑动连接,控温机构连接在培养框架的中部,流通机构连接在培养框架的下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将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的同时将微生物培养使用的营养液排出,通过控温机构的温度控制对移动机构进行恒温加热从而加快微生物的培养。进行恒温加热从而加快微生物的培养。进行恒温加热从而加快微生物的培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生物培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培养装置,更具体的说是微生物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例如公开号CN201420503437.2微生物培养装置该技术公开了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微生物培养装置本体和底座,及设置在微生物培养装置本体上的支撑架,及设置在微生物培养装置本体上的微生物培养器皿,及设置在微生物培养装置本体上的控制器,及设置在微生物培养装置本体内的微生物存放箱,微生物培养装置本体内设有隔板,隔板上设有支撑座,微生物培养器皿安装在支撑座上,支撑架上设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联轴器,联轴器下部连接有转轴,转轴延伸至微生物培养器皿内,微生物培养器皿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支撑座内设有加热器。其结构简单,使用、安装方便,操作简单,省力,培养效率高,温度适宜,成本低,存放方便,适用范围广,使用寿命长,具有安全可靠的作用。但是不能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的同时将微生物培养使用的营养液排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微生物培养装置,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的同时将微生物培养使用的营养液排出。
[0004]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框架、动力机构、移动机构、控温机构和流通机构,所述动力机构连接在培养框架的上端,移动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移动机构分别螺纹连接在动力机构的前后两侧,两个移动机构分别与培养框架的前后两侧滑动连接,控温机构连接在培养框架的中部,流通机构连接在培养框架的下端。
[0006]所述培养框架包括主体架、上架、侧流通孔、顶条座、基座、凸座、底框和限位架,上架固接在主体架的左端,上架右侧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三个侧流通孔,主体架上端的左右两端分别固接一个顶条座,基座设置在位于左侧的顶条座的后端,凸座设置在主体架中部的右端,底框设置在主体架右侧的下端,限位架固接在主体架上端的左侧。
[0007]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机、丝杠、带轮和皮带,丝杠设置有两个,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一个丝杠固接,两个丝杠的左端分别固接一个带轮,两个带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两个丝杠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顶条座的前后两端,电机固接在基座上。
[0008]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移动框、侧凸块、光孔和滑杆,移动框上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侧凸块,移动框下端设置有三个光孔,滑杆滑动连接在移动框的前端,移动机构镜像对称设置有两个,两个移动框分别滑动连接在上架的前后两端,两个移动框分别螺纹连接在两个丝杠上,两个滑杆的左右两端分别固接在两个顶条座中部的前后两端。
[0009]所述控温机构包括电动推杆和温度板,温度板固接在电动推杆活动端,电动推杆的固定端固接在凸座上,温度板滑动连接在上架底端的中部。
[0010]所述流通机构包括固定架、流通管、培养框和把手,固定架上端的前后两端分别固
定并连通三个流通管,培养框滑动连接在固定架的中部,把手固接在培养框的右端,固定架固接在底框上,三个流通管均固定并连通在位于前侧的三个侧流通孔上,另三个流通管均固定并连通在位于后侧的三个侧流通孔上。
[0011]所述每个光孔均做抛光处理。
[0012]本技术微生物培养装置的有益效果为:
[0013]本技术可以将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的同时将微生物培养使用的营养液排出,通过控温机构的温度控制对移动机构进行恒温加热从而加快微生物的培养,移动机构与流通机构的相互配合功能各不相同,可在移动机构内将加热好的培养液注入到流通机构内的微生物培养箱中,亦可以将移动机构中培养的微生物培养液进行排出到流通机构内,增加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可以使得研究人员根据微生物的特质进行不同种的微生物培养工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微生物培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7]图3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8]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三;
[0019]图5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四;
[0020]图6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五;
[0021]图7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六;
[0022]图中:培养框架1;主体架101;上架102;侧流通孔103;顶条座104;基座105;凸座106;底框107;限位架108;动力机构2;电机201;丝杠202;带轮203;皮带204;移动机构3;移动框301;侧凸块302;光孔303;滑杆304;控温机构4;电动推杆401;温度板402;流通机构5;固定架501;流通管502;培养框503;把手504。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具体实施方式一:
[0025]结合图1

7说明本实施方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框架1、动力机构2、移动机构3、控温机构4和流通机构5,所述动力机构2连接在培养框架1的上端,移动机构3设置有两个,两个移动机构3分别螺纹连接在动力机构2的前后两侧,两个移动机构3分别与培养框架1的前后两侧滑动连接,控温机构4连接在培养框架1的中部,流通机构5连接在培养框架1的下端。本技术可以将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的同时将微生物培养使用的营养液排出,通过控温机构4的温度控制对移动机构3进行恒温加热从而加快微生物的培养,移动机构3与流通机构5的相互配合功能各不相同,可在移动机构3内将加热好的培养液注入到流通机构5内的微生物培养箱中,亦可以将移动机构3中培养的微生物培养液进行排出到流通机构5内,增加培养微生物的多样性。
[0026]具体实施方式二:
[0027]结合图1

7说明本实施方式,微生物培养装置,所述培养框架1包括主体架101、上架102、侧流通孔103、顶条座104、基座105、凸座106、底框107和限位架108,上架102固接在主体架101的左端,上架102右侧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三个侧流通孔103,主体架101上端的左右两端分别固接一个顶条座104,基座105设置在位于左侧的顶条座104的后端,凸座106设置在主体架101中部的右端,底框107设置在主体架101右侧的下端,限位架108固接在主体架101上端的左侧。使用时可以将主体架101放置在任意位置,并且不一定需要光照的地点,从而使得主体架101使用更加方便没有使用地点的特定需求,降低使用要求。
[0028]具体实施方式三:
[0029]结合图1

7说明本实施方式,微生物培养装置,所述动力机构2包括电机201、丝杠202、带轮203和皮带204,丝杠202设置有两个,电机201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一个丝杠202固接,两个丝杠202的左端分别固接一个带轮203,两个带轮203通过皮带204传动连接,两个丝杠202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框架(1)、动力机构(2)、移动机构(3)、控温机构(4)和流通机构(5),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2)连接在培养框架(1)的上端,移动机构(3)设置有两个,两个移动机构(3)分别螺纹连接在动力机构(2)的前后两侧,两个移动机构(3)分别与培养框架(1)的前后两侧滑动连接,控温机构(4)连接在培养框架(1)的中部,流通机构(5)连接在培养框架(1)的下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框架(1)包括主体架(101)、上架(102)、侧流通孔(103)、顶条座(104)、基座(105)、凸座(106)、底框(107)和限位架(108),上架(102)固接在主体架(101)的左端,上架(102)右侧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三个侧流通孔(103),主体架(101)上端的左右两端分别固接一个顶条座(104),基座(105)设置在位于左侧的顶条座(104)的后端,凸座(106)设置在主体架(101)中部的右端,底框(107)设置在主体架(101)右侧的下端,限位架(108)固接在主体架(101)上端的左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2)包括电机(201)、丝杠(202)、带轮(203)和皮带(204),丝杠(202)设置有两个,电机(201)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一个丝杠(202)固接,两个丝杠(202)的左端分别固接一个带轮(203),两个带轮(203)通过皮带(204)传动连接,两个丝杠(202)的左右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顶条座(104)的前后两端,电机(201)固接在基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德陈振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