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融合开门固定装置及脊柱内固定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8559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融合开门固定装置及脊柱内固定系统,包括固定板本体和可选的融合板;所述固定板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用于固定椎板开门处上椎板的上固定板、起支撑作用的椎板开门支撑板和用于固定椎板开门处下椎板的下固定板,下固定板设置有第二融合孔,第二融合孔中设有第二融合螺钉,第二融合螺钉从本级椎体穿出固定至下一级椎体;所述融合板固定于本级椎体,且位于下固定板的相对侧,融合板设置有第一融合孔,第一融合孔中设置有第一融合螺钉,第一融合螺钉从本级椎体穿出固定至下一级椎体。其采用融合螺钉实现椎弓板与下一级椎弓板固定,在保持稳定支撑的同时,实现了小关节间的刚性固定,为椎体间的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件。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融合开门固定装置及脊柱内固定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融合开门固定装置及脊柱内固定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状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等疾病多应用融合开门钛板进行固定。融合开门钛板固定的优势是可通过固定板本体在掀起的椎板和同侧侧块之间形成稳固的桥接结构,可在开门侧形成刚性支撑,术后可维持脊柱结构在术中固定的位置,实现了即刻稳定性。融合开门钛板还可以提高门轴侧的稳定性,有利于门轴侧的骨质愈合,防止颈椎生理曲度进一步丢失。但是经过大量的手术实践,现有的融合开门钛板结构存在融合稳定性差和对椎弓板贴合性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融合开门固定装置及脊柱内固定系统,该融合开门固定装置及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掀起的椎板和同侧侧块之间形成稳固的桥接结构,可在开门侧形成真正的刚性支撑,维持手术中及手术后脊柱结构位置的一致性,实现了即刻稳定性,可有效防止术后再关门或开门角度减小;在保持稳定支撑同时,实现了小关节间的刚性固定,为椎间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融合开门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本体和可选的融合板;所述固定板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用于固定椎板开门处上椎板的上固定板、起支撑作用的椎板开门支撑板和用于固定椎板开门处下椎板的下固定板,下固定板设置有第二融合孔,第二融合孔中设有第二融合螺钉,第二融合螺钉从本级椎体穿出固定至下一级椎体;所述融合板固定于本级椎体,且位于下固定板关于棘突的相对侧,融合板设置有第一融合孔,第一融合孔中设置有第一融合螺钉,第一融合螺钉从本级椎体穿出固定至下一级椎体。
[0005]进一步地,所述融合板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融合孔。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下固定板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椎板开门处下椎板的第二椎板螺钉。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下固定板靠近下一级椎体处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融合孔,第二融合孔的中心线相对于竖直线倾斜50
°‑
80
°
或下固定板折弯20
°‑
40
°

[0008]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二融合孔横向并排设置。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上固定板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椎板开门处上椎板的第一椎板螺钉。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椎板螺钉和第二椎板螺钉的钉头下端面均为球面结构,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为与所述球面结构相配合的球型凹槽结构;
和/或,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为不带内螺纹的沉头孔。
[0011]进一步地,所述椎板开门支撑板与下固定板的连接处内侧设置有第二撑脚,第二撑脚与下固定板的夹角为直角或钝角,优选为90
°‑
120
°

[0012]进一步地,所述椎板开门支撑板为弧形板;优选所述椎板开门支撑板包括竖向弧形板和横向弧形板,上固定板、竖向弧形板、横向弧形板和下固定板依次连接;上固定板与竖向弧形板的连接处内侧设置第一撑脚,上固定板、竖向弧形板和第一撑脚形成用于容纳椎板开门处上椎板开口端的卡槽;横向弧形板与下固定板的连接处内侧设置第二撑脚,横向弧形板与竖向弧形板的连接端高于横向弧形板与下固定板的连接端。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上固定板、竖向弧形板、横向弧形板和下固定板的材质为钛合金或纯钛。
[0014]优选地,所述上固定板、竖向弧形板、横向弧形板和下固定板的厚度独立地为0.4

1.0mm。
[0015]优选地,所述横向弧形板的半径为5

13.5mm。
[0016]优选地,所述竖向弧形板呈向下固定板侧凸起的椭圆弧形。
[0017]优选地,所述竖向弧形板的半径为2.5

5mm。
[0018]优选地,所述第一撑脚的横向长度为0.5

2.0mm。
[0019]优选地,所述竖向弧形板和横向弧形板为相切连接,和/或,所述第一撑脚和下固定板之间的高度差为3

7mm,和/或,所述卡槽内侧设有两级以上横向台阶。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脊柱内固定系统,其包括至少2个如上所述的融合开门固定装置。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融合开门固定装置,采用融合螺钉实现本级椎体与下一级椎体固定,可选择使用融合板,进一步增加融合固定,能够在掀起的椎板和同侧侧块之间形成稳固的桥接结构,可在开门侧形成真正的刚性支撑,维持手术中及手术后脊柱结构位置的一致性,实现了即刻稳定性,可有效防止术后再关门或开门角度减小;在保持稳定支撑同时,实现了小关节(本级椎体与下一级椎体之间形成小关节)间的刚性固定,为其间的融合和贴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适用于颈椎椎管狭窄症状或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尤其适用于脊柱C6和C7节段固定;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融合开门固定装置,第二撑脚支撑位置与下固定板呈一定夹角,可以更好的与截断后的开门侧椎板断面配合,支撑更牢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融合开门固定装置,上固定板和/或下固定板采用双排球型凹槽与椎板螺钉的螺钉头下端的球面结构相配合的结构,可以使固定板本体更加稳定固定于椎板上,形成低切迹连接,降低周围组织激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融合开门固定装置,上固定板与第一撑脚之间设有竖向弧形板,通过设置不同高度规格的竖向弧形板可适用于不同人群的不同颈椎节段,同时竖向弧形板采用弧形结构,该结构在减少占用椎板空间的同时,又能很好的减小应力集中,降低术后风险;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融合开门固定装置设置的横向弧形板,与颈椎固定后能形成一个圆
滑的弧形过渡连接,并稍向上凸起,保证开门强度的前提下,增加了椎管开门的面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融合开门固定装置容易塑形,可设置多种规格,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提供的融合开门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提供的球型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提供的双孔融合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提供的融合开门固定板的使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所提供的融合开门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所提供的融合开门固定板的使用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所提供的融合开门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上固定板、竖向弧形板和第一撑脚所形成的卡槽的内侧改进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所提供的融合开门固定板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1、固定板本体;11、上固定板;111、球型凹槽;112、第一椎板螺钉;113、第一通孔;12、竖向弧形板;13、横向弧形板;14、下固定板;141、第二融合螺钉;142、第二椎板螺钉;143、第二通孔;144、第二融合孔;15、第一撑脚;16、第二撑脚;17、卡槽;171、台阶;2、融合板;21、第一融合螺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融合开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本体和可选的融合板;所述固定板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用于固定椎板开门处上椎板的上固定板、起支撑作用的椎板开门支撑板和用于固定椎板开门处下椎板的下固定板,下固定板设置有第二融合孔,第二融合孔中设有第二融合螺钉,第二融合螺钉从本级椎体穿出固定至下一级椎体;所述融合板固定于本级椎体,且位于下固定板的相对侧,融合板设置有第一融合孔,第一融合孔中设置有第一融合螺钉,第一融合螺钉从本级椎体穿出固定至下一级椎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合开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板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融合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融合开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固定板还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椎板开门处下椎板的第二椎板螺钉。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融合开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固定板靠近下一级椎体处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二融合孔,第二融合孔的中心线相对于竖直线倾斜50
°‑
80
°
或下固定板折弯20
°‑
40
°
;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二融合孔横向并排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

4之一所述的融合开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板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椎板开门处上椎板的第一椎板螺钉。6.根据权利要求1

5之一所述的融合开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椎板螺钉和第二椎板螺钉的钉头下端面均为球面结构,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为与所述球面结构相配合的球型凹槽结构;和/或,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为不带内螺纹的沉头孔。7.根据权利要求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宇张雪东甄超张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