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冷却式发动机气缸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6852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冷却式发动机气缸体,具体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包括气缸壳体,所述气缸壳体内部设置有两个气缸孔,两个所述气缸孔内部均设置有加强套环,所述加强套环一侧与气缸孔所属的气缸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加强套环内部设置有气缸套,所述气缸套一侧与加强套环相连接,两个所述气缸孔之间设置有散热腔,所述气缸壳体顶部设置有冷却水进水管,所述冷却水进水管一端贯穿气缸壳体并与散热腔相连接,所述散热腔底部设置有冷却水连接导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冷却水循环管道、散热腔、导热隔板和加强套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这样一来便延长了对发动机气缸的使用寿命。样一来便延长了对发动机气缸的使用寿命。样一来便延长了对发动机气缸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冷却式发动机气缸体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混合冷却式发动机气缸体。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气缸体是发动机的主要零部件之一,是发动机上各机构的主要装配机体,缸盖、油底壳、前罩壳等主要零部件都与气缸体存在装配关系,气缸体的具体结构形式分为三种,一般式气缸体、龙门式气缸体和隧道式气缸体;其中,一般式气缸体为缸体的下平面通过曲轴中心线;龙门式气缸体为缸体的下平面低于曲轴中心线;隧道式气缸体为缸体上的曲轴轴承座为整体式,呈隧道样,隧道式气缸体的应用较少。
[0003]但是在实际使用时,现有的一些发动机气缸冷却效果较差,冷却效率不高,从而对发动机气缸的使用寿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而提出一种混合冷却式发动机气缸体,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冷却式发动机气缸体,通过设置冷却水循环管道、散热腔、导热隔板和加强套环,从而提高散热效率,这样一来便延长了对发动机气缸的使用寿命,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合冷却式发动机气缸体,包括气缸壳体,所述气缸壳体内部设置有两个气缸孔,两个所述气缸孔内部均设置有加强套环,所述加强套环一侧与气缸孔所属的气缸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加强套环内部设置有气缸套,所述气缸套一侧与加强套环相连接,两个所述气缸孔之间设置有散热腔,所述气缸壳体顶部设置有冷却水进水管,所述冷却水进水管一端贯穿气缸壳体并与散热腔相连接,所述散热腔底部设置有冷却水连接导管,所述冷却水连接导管一侧设置有冷却水循环管道,所述冷却水连接导管一端与散热腔相连接,所述冷却水连接导管另一端与冷却水循环管道相连接,所述散热腔顶部设置有导热隔板,所述导热隔板一端贯穿散热腔并与散热腔固定连接,所述气缸壳体两均设置有散热片。
[0006]进一步,所述气缸壳体底部设置有出水管道,所述出水管道一端贯穿气缸壳体并与冷却水循环管道相连接。
[0007]进一步,所述导热隔板内部开设有第一过风孔,所述第一过风孔数量设置为多个。
[0008]进一步,所述冷却水循环管道的形状设置为S形。
[0009]进一步,所述散热片面向气缸壳体一侧设置有导热硅胶,所述散热片通过导热硅胶与气缸壳体粘接。
[0010]进一步,所述加强套环内部开设有第二过风孔,所述第二过风孔数量设置为多个。
[0011]进一步,所述冷却水进水管顶部设置有螺纹管接头,所述冷却水进水管一端与螺纹管接头相连接。
[0012]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3]1、通过设置冷却水循环管道、散热腔、导热隔板和加强套环,通过散热腔可以将发动机气缸体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散发在散热腔当中,然后通过冷却水将热量带走,因为冷却水循环管道分布在气缸壳体的内部,通过冷却水循环管道内部的冷却水为气缸壳体进行降温,从而实现对发动机气缸体进行降温,同时导热隔板可以将散热腔中的冷却水热量进行吸收,然后通过导热隔板将吸收的热量传递到外界,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冷却效率,然后气缸壳体两侧散热片,可以将气缸壳体的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外界空气中,从而提高散热效率,这样一来便延长了对发动机气缸的使用寿命,而且加强套环可以增加了气缸孔的刚性,能够有效防止气缸孔侧壁扭曲或变形;
[0014]2、通过设置导热硅胶、第一过风孔和第二过风孔,通过导热硅胶可以使气缸壳体和散热片之间的接触面更加紧密,从而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当外界的空气从第一过风孔或者第二过风孔经过时,通过第一过风和第二过分孔可将导热隔板吸收和加强套环自身的热量顺着第一过风孔和第二过风孔传递到外界空气当中去,这样一来便提高了整体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散热腔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冷却水循环管道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为:1、气缸壳体;2、气缸孔;3、加强套环;4、气缸套;5、散热腔;6、冷却水进水管;7、冷却水连接导管;8、冷却水循环管道;9、导热隔板;10、散热片;11、出水管道;12、第一过风孔;13、导热硅胶;14、第二过风孔;15、螺纹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如附图1

4所示的一种混合冷却式发动机气缸体,包括气缸壳体1,气缸壳体1内部设置有两个气缸孔2,两个气缸孔2内部均设置有加强套环3,加强套环3一侧与气缸孔2所属的气缸壳体1固定连接,加强套环3内部设置有气缸套4,气缸套4一侧与加强套环3相连接,两个气缸孔2之间设置有散热腔5,气缸壳体1顶部设置有冷却水进水管6,冷却水进水管6一端贯穿气缸壳体1并与散热腔5相连接,散热腔5底部设置有冷却水连接导管7,冷却水连接导管7一侧设置有冷却水循环管道8,冷却水连接导管7一端与散热腔5相连接,冷却水连接导管7另一端与冷却水循环管道8相连接,散热腔5顶部设置有导热隔板9,导热隔板9一端贯穿散热腔5并与散热腔5固定连接,气缸壳体1两均设置有散热片10。
[0022]如附图1所示,气缸壳体1底部设置有出水管道11,出水管道11一端贯穿气缸壳体1并与冷却水循环管道8相连接,通过出水管道11可以将循环管道内部的冷却水排放出去。
[0023]如附图1所示,导热隔板9内部开设有第一过风孔12,第一过风孔12数量设置为多个,当外界的空气从第一过风孔12经过时,通过第一过风孔12可将导热隔板9吸收的热量顺着第一过风孔12传递到外界空气当中去,这样一来便提高了整体的冷却效率。
[0024]如附图4所示,冷却水循环管道8的形状设置为S形,当冷却水循环管道8的截面采用S形,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冷却水循环管道8与气缸壳体1的接触面积,从而带走更多的热量,为其进行降温。
[0025]如附图1所示,散热片10面向气缸壳体1一侧设置有导热硅胶13,散热片10通过导热硅胶13与气缸壳体1粘接,通过导热硅胶13可以使气缸壳体1和散热片10之间的接触面更加紧密,从而提高散热片10的散热效率。
[0026]如附图3所示,加强套环3内部开设有第二过风孔14,第二过风孔14数量设置为多个,当外界的空气从第二过风孔14经过时,通过第二过风孔14可将加强套环3自身的热量顺着第二过风孔14传递到外界空气当中去,这样一来便提高了整体的冷却效率。
[0027]如附图1所示,冷却水进水管6顶部设置有螺纹管接头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冷却式发动机气缸体,包括气缸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壳体(1)内部设置有两个气缸孔(2),两个所述气缸孔(2)内部均设置有加强套环(3),所述加强套环(3)一侧与气缸孔(2)所属的气缸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加强套环(3)内部设置有气缸套(4),所述气缸套(4)一侧与加强套环(3)相连接,两个所述气缸孔(2)之间设置有散热腔(5),所述气缸壳体(1)顶部设置有冷却水进水管(6),所述冷却水进水管(6)一端贯穿气缸壳体(1)并与散热腔(5)相连接,所述散热腔(5)底部设置有冷却水连接导管(7),所述冷却水连接导管(7)一侧设置有冷却水循环管道(8),所述冷却水连接导管(7)一端与散热腔(5)相连接,所述冷却水连接导管(7)另一端与冷却水循环管道(8)相连接,所述散热腔(5)顶部设置有导热隔板(9),所述导热隔板(9)一端贯穿散热腔(5)并与散热腔(5)固定连接,所述气缸壳体(1)两均设置有散热片(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冷却式发动机气缸体,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慧泉王世义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柴缸体缸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