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气量可控制的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5135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油气量可控制的摩托车,包括车架;前车轮;后车轮;控制器;悬挂系统,包括前悬架及后悬架,所述前车轮通过前悬架联接至车架,所述后车轮通过后悬架联接至车架;进气系统包括向补气通道内输入空气的补气管、补气空滤器、发动机空滤器及主进气管,其中主进气管与发动机空滤器连通,补气管与补气空滤器连通;该摩托车还包括燃油系统,该燃油系统包括油箱、与油箱相连通的碳罐、与碳罐连通的碳罐控制阀及与碳罐控制阀通信连接的脱附控制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发动机冷机启动时,碳罐控制阀控制碳罐的油气进入至发动机燃烧室内的量,避免油气在燃烧室内燃烧不充分,减少废气中CO、NOx的含量,降低尾气排放限值,提升摩托车的环保指标。车的环保指标。车的环保指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气量可控制的摩托车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摩托车的排放限值提出来了更高要求,比如2016年对两轮和三轮摩托车执行欧四标准,2017年对四轮摩托车执行欧四标准,并且欧盟在对两轮摩托车在欧四阶段开始增加了对燃油蒸发排放的要求,具体欧四的排放指标如表1所示,
[0003]表1
[0004][0005]随着环保需求的提升,各国对排放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进一步降低摩托车的排放限值,从而提升摩托车的环保性能指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排放限值的发动机及采用该发动机的摩托车。
[0007]作为优选的,一种油气量可控制的摩托车,包括:
[0008]车架;
[0009]前车轮;
[0010]后车轮;
[0011]控制器;
[0012]悬挂系统,包括前悬架及后悬架,所述前车轮通过前悬架联接至车架,所述后车轮通过后悬架联接至车架;
[0013]发动机,支撑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前车轮或后车轮至少其中之一传动联接至所述发动机,该发动机内设置有燃烧室,且该发动机包括气缸体及与气缸体相连的气缸盖,气缸盖上设置有排气道;
[0014]进气系统,用于向发动机输送空气,该进气系统包括向补气通道内输入空气的补气管、补气空滤器、发动机空滤器及主进气管,其中主进气管与发动机空滤器连通,补气管与补气空滤器连通;
[0015]该摩托车还包括燃油系统,该燃油系统包括油箱、与油箱相连通的碳罐、与碳罐连通的碳罐控制阀及与碳罐控制阀通信连接的脱附控制器。
[0016]可选的,所述主进气管连接有连接支管,碳罐上连接有油气输送管,油气输送管与连接支管相连。
[0017]可选的,所述主进气管与所述连接支管螺接。
[0018]可选的,所述发动机为有前缸和后缸的多缸发动机,主进气管包括进气总管、与进气总管体连通的第一进气分管及进气总管连通的第二进气分管,第一进气分管与发动机的后缸体相对应,第二进气分管与发动机的前缸体相对应,连接支管设置在进气总管上。
[0019]可选的,所述燃油系统还包括与碳罐连通的空气进气管、双向阀、第一挥发管及第二挥发管,其中双向阀通过第一挥发管与油箱连通。
[0020]可选的,双向阀设置在油箱上。
[0021]可选的,双向阀通过第二挥发管与碳罐连通;双向阀包括设置有流道的阀体、阀座、阀芯及弹簧,阀座设置在流道内,并且在阀座的中部和靠近流道内壁的部位均设置通孔;弹簧套在阀芯上,且弹簧推动阀芯和流道的一端相接触以关闭双向阀。
[0022]可选的,第一挥发管与第二挥发管为沿着油箱的外壁排布。
[0023]可选的,所述脱附控制器为车载电脑。
[0024]可选的,碳罐控制阀为碳罐的一部分。
[0025]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6]发动机冷机启动时,碳罐控制阀控制碳罐的油气进入至发动机燃烧室内的量,避免油气在燃烧室内燃烧不充分,减少废气中CO、NOx的含量,降低尾气排放限值,降低尾气排放限值至CO为700mg/km以下,NMHC为47.6mg/km以下,以及THC为70mg/km以下,提升摩托车的环保指标。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摩托车的立体图。
[0028]图2为图1中发动机的立体图。
[0029]图3为图1中发动机上无排气系统的立体图。
[0030]图4为图1中发动机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31]图5为图4中气缸盖和补气管的立体图。
[0032]图6为图5中气缸盖的立体图。
[0033]图7为图5中气缸盖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34]图8为图6中补气通道的出气口流入排气道内的空气的流向与流经排气道中的废气的流向之间的矢量夹角大于90
°
的剖视图。
[0035]图9为图6中补气通道的出气口流入排气道内的空气的流向与流经排气道中的废气的流向之间的矢量夹角等于90
°
的剖视图。
[0036]图10为图6中补气通道的出气口流入排气道内的空气的流向与流经排气道中的废气的流向之间的矢量夹角大于90
°
的剖视图。
[0037]图11为图1中补气管与排气通道相连,且补气管与排气通道的轴线夹角β小于90
°
的剖视图。
[0038]图12为图1中补气管与排气通道相连,且补气管与排气通道的轴线夹角β大于90
°
的剖视图。
[0039]图13为图2中补气空滤器和发动机空滤器相互独立的立体图。
[0040]图14为图2中补气空滤器的剖视图。
[0041]图15为图13中第一送气支管内设有节流塞的剖视图。
[0042]图16为图13中第一送气支管与第二送气支管管径有差异的剖视图。
[0043]图17为图13中第一送气支管与第二送气支管管径有差异,且第一送气支管内设有节流塞的剖视图。
[0044]图18为图2中补气空滤器和发动机空滤器相互独立,且补气空滤器对应单缸发动机的立体图。
[0045]图19为图2中补气空滤器气泵主动送气且对应双缸发动机的立体图。
[0046]图20为图2中补气空滤器气泵主动送气且对应单缸发动机的立体图。
[0047]图21为图2中共用发动机空滤器且对应双缸发动机的爆炸图。
[0048]图22为图1中燃油脱附的立体图。
[0049]图23为图1中燃油脱附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0050]图24为图22中双向阀的立体图。
[0051]图25为图22中双向阀的剖视图。
[0052]图26为本技术燃油脱附受控于控制器的逻辑图。
[0053]图27为图22中油气输送管与主进气管相连的立体图。
[0054]图28为图22中主进气管的剖视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5]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并且下面对本技术涉及的结构或这些所使用的技术术语做进一步的说明,若无特殊指明,按照本领域通用的一般所属进行理解和解释。
[0056]本公开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
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在接下来的说明中,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对应基于乘骑者的视角的方向,且将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的描述为图1中所示的方向,且在接下来的说明中,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对应基于骑乘者的视角方向。
[0057]碳罐
[0058]碳罐是隶属于汽油蒸发控制系统(EVAP)的一部分,该系统是为了避免发动机停止运转后燃油蒸汽逸入大气。具体为,发动机熄火后,汽油蒸汽与新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气量可控制的摩托车,包括:车架;前车轮;后车轮;控制器;悬挂系统,包括前悬架及后悬架,所述前车轮通过前悬架联接至车架,所述后车轮通过后悬架联接至车架;发动机,支撑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前车轮或后车轮至少其中之一传动联接至所述发动机,该发动机内设置有燃烧室,且该发动机包括气缸体及与气缸体相连的气缸盖,气缸盖上设置有排气道;进气系统,用于向发动机输送空气,该进气系统包括向补气通道内输入空气的补气管、补气空滤器、发动机空滤器及主进气管,其中主进气管与发动机空滤器连通,补气管与补气空滤器连通;其特征在于,该摩托车还包括燃油系统,该燃油系统包括油箱、与油箱相连通的碳罐、与碳罐连通的碳罐控制阀及与碳罐控制阀通信连接的脱附控制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气量可控制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气管连接有连接支管,碳罐上连接有油气输送管,油气输送管与连接支管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油气量可控制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气管与所述连接支管螺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气量可控制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为有前缸和后缸的多缸发动机,主进气管包括进气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素策陈志勇李文武孟玲龙张晓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