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23650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余热进风管、蓄热装置、混风器、换热器、风机和烟囱,其中余热进风管、蓄热装置、混风器、换热器、风机和烟囱顺次通过风管连接形成第一连接线路;在所述余热进风管和蓄热装置之间的连接的风管上,通过第一旁路风管与风机和烟囱之间连接的风管相连接,将蓄热装置、混风器、换热器和风机形成第二连接线路。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热源与热负荷的波动,稳定热能输出,显著改善供热效果,提高余热利用效率。提高余热利用效率。提高余热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钢铁企业利用
,特别是涉及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烧结是钢铁生产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为高炉炼铁提供原料,烧结工序能耗约占整个钢铁企业总能耗的9

12%。烧结的热源主要来自焦粉和煤气,其能耗由烧结烟气显热、冷却机废气显热、烧结矿显热、反应热以及辐射热等热耗组成。 其中冷却机废气和烧结机烟气的显热约占全部热支出的53%,烧结机尾部温度较高,占烧结过程余热资源总量70%,因此余热回收空间很大,利用烟气余热生产过热蒸汽发电。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当烧结机烧结矿温度较低或短期检修时,导致热源波动的特点,因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解决了热源与热负荷的波动,稳定热能输出,显著改善供热效果,提高余热利用效率。当烧结机正常生产时,大部分烟气进入蓄热装置边蓄热边释热,通过混风器调节风温,保证稳定的热量;当烧结机烧结矿温度较低或短期检修时,采用蓄热装置补热或关闭烟气进口,由蓄热装置释热,保证稳定的热能输出。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余热进风管、蓄热装置、混风器、换热器、风机和烟囱,其中余热进风管、蓄热装置、混风器、换热器、风机和烟囱顺次通过风管连接形成第一连接线路;在所述余热进风管和蓄热装置之间的连接的风管上,通过第一旁路风管与风机和烟囱之间连接的风管相连接,将蓄热装置、混风器、换热器和风机形成第二连接线路。
[0006]进一步地,所述的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所述余热进风管与蓄热装置之间连接的风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所述风机与烟囱之间连接的风管上设置第四阀门。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之间的风管上设置所述第一旁路风管,并通过所述第一旁路风管与第四阀门和风机之间的风管相连接,形成蓄热装置、混风器、换热器和风机顺次连接并循环的循环连接回路。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所述混风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混风入口,另一端设置有混风出口,所述壳体内部平行排列设置有两根以上混风管,所述混风管上沿轴向和径向分布设置多个排气孔;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第二混风入口;另一侧设置第三混风入口,所述第二混风入口与所述混风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混风入口与所述混风管的另一端连通;第一混风入口通过风管与所述蓄热装置的出口端连接,第二混风入口通过第二旁路风管与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之间的风管连接,第三混风
入口为环境空气入口;混风出口通过风管与换热器入口连接。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所述第二混风入口和所述第三混风入口均仅与所述混风管连通,所述第二混风入口和所述第三混风入口进入的气流均从所述混风管内部沿轴向和径向分布的多个排气孔进入壳体内混风。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第二旁路风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第三混风入口处设置有第五阀门。
[0012]进一步地,所述的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旁路风管上设置有第六阀门。
[0013]进一步地,所述的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所述蓄热装置中设置有辅助电加热管 。
[0014]进一步地,所述的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所述蓄热装置为固体蓄热装置或熔盐蓄热装置。
[0015]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使用高温烟气余热直接对蓄热装置进行充热,蓄热装置工作温度高、蓄能密度大、蓄热效率高。
[0017](2)本技术解决了热源与热负荷的波动,稳定热能输出,显著改善供热效果,提高余热利用效率。
[0018]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实施例中提供的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示意图;
[0020]图2为实施例中提供的混风器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实施例中提供的混风器结构示意图;
[0022]以上图1

3中:1

余热进风管,2

蓄热装置,3

混风器,31

壳体,32

混风管,33

排气孔,34

第一混风入口,35

第二混风入口,36

混风出口,37

第三混风入口,4

换热器,5

风机,6

烟囱,7

第一阀门,8

第二阀门,9

第三阀门,10

第四阀门,11

第五阀门,12

第六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示意图,包括余热进风管1、蓄热装置2、混风器3、换热器4、风机5和烟囱 6,其中按照余热进风管1、蓄热装置2、混风器3、换热器4、风机5和烟囱6的顺序通过风管连接形成第一连接线路;在所述余热进风管1和蓄热装置2之间的连接的风管上,通过第一旁路风管与
风机5和烟囱6之间连接的风管相连接,将蓄热装置2、混风器3、换热器4和风机5形成第二连接线路。
[0025]所述的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第一连接线路中余热进风管1与蓄热装置2之间连接的风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7和第二阀门8,风机5与烟囱6之间的风管上设置第四阀门10。
[0026]所述的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所述第一阀门7和第二阀门8之间的风管上设置所述第一旁路风管,并通过所述第一旁路风管与第四阀门10和风机5之间的风管相连接,形成蓄热装置2、混风器3、换热器4和风机5顺次连接并循环的循环连接回路,所述第一旁路风管上设置有第六阀门12。
[0027]所述的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所述混风器3如图2所示,包括壳体31,所述壳体3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混风入口34,另一端设置有混风出口36,所述壳体31内部平行排列设置有两根以上混风管32,所述混风管32上沿轴向和径向分布设置多个排气孔33;所述壳体31的一侧设置第二混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温烟气储能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余热进风管(1)、蓄热装置(2)、混风器(3)、换热器(4)、风机(5)和烟囱(6),其中余热进风管(1)、蓄热装置(2)、混风器(3)、换热器(4)、风机(5)和烟囱(6)顺次通过风管连接形成第一连接线路;在所述余热进风管(1)和蓄热装置(2)之间的连接的风管上,通过第一旁路风管与风机(5)和烟囱(6)之间连接的风管相连接,将蓄热装置(2)、混风器(3)、换热器(4)和风机(5)形成第二连接线路;所述余热进风管(1)与蓄热装置(2)之间连接的风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7)和第二阀门(8);所述风机(5)与烟囱(6)之间连接的风管上设置第四阀门(10),所述混风器(3)包括壳体(31),所述壳体(3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混风入口(34),另一端设置有混风出口(36),所述壳体(31)内部平行排列设置有两根以上混风管(32),所述混风管(32)上沿轴向和径向分布设置多个排气孔(33);所述壳体(31)的一侧设置第二混风入口(35),另一侧设置第三混风入口(37),所述第二混风入口(35)与所述混风管(32)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混风入口(37)与所述混风管(32)的另一端连通;第一混风入口(34)通过风管与所述蓄热装置(2)的出口端连接,第二混风入口(35)通过第二旁路风管与第一阀门(7)和第二阀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斌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科智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