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23083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1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市政排水系统,市政排水系统包括箱涵和排水管,箱涵内设置有第一导流墙和第二导流墙,第一导流墙和第二导流墙将箱涵依次分隔形成粗砂沉淀池、细砂沉淀池和污泥沉淀池,粗砂沉淀池与细纱沉淀池的顶端相连通,污泥沉淀池的顶端与排水管相连通;第一导流墙上设有第一过滤孔,第二导流墙上设有第二过滤孔;第一导流墙的上方设有过滤网,过滤网的一侧与细砂沉淀池上方的箱涵内壁连接,过滤网的另一侧倾斜向下设置且位于粗砂沉淀池的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市政排水系统,通过依次布设的粗砂沉淀池、细砂沉淀池和污泥沉淀池,对雨水中不同规格的砂粒进行过滤,有效阻止砂粒进入排水管,防止下水道的堵塞。防止下水道的堵塞。防止下水道的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排水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排水防涝工程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市政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初期雨水径流中携带了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和固体类污染物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水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同时雨水冲刷下来的杂物较多,雨水杂带了大量的树叶、泥沙一起进入到下水管路中,清理困难,下水道的过水截面不断减小,市政排水能力不断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市政排水系统,能有效阻止砂粒等固体类物质进入排水管,防止下水道的堵塞。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市政排水系统,包括箱涵和排水管,所述箱涵内设置有第一导流墙和第二导流墙,第一导流墙和第二导流墙将箱涵依次分隔成粗砂沉淀池、细砂沉淀池和污泥沉淀池,粗砂沉淀池、细砂沉淀池和污泥沉淀池均具有顶端开口;所述粗砂沉淀池的顶端开口与细砂沉淀池的顶端开口相连通,污泥沉淀池与排水管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箱涵的顶端设有第一盖板,第一盖板覆盖污泥沉淀池的顶端开口;第一导流墙上设有第一过滤孔,第二导流墙上设有第二过滤孔;所述第一导流墙的上方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一侧与细砂沉淀池上方的箱涵内壁连接,过滤网的另一侧倾斜向下设置且位于粗砂沉淀池的上方。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污泥沉淀池中设有沉淀管;所述沉淀管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为60度。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沉淀管顶端高度低于排水管的底端高度,所述沉淀管的底端高度高于第二过滤孔的高度。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网与箱涵内壁铰接。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网与第一导流墙顶端之间还设有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的一端与过滤网的自由侧连接,第一导流板的另一端与第一导流墙的顶端连接。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细砂沉淀池内设有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位于第一导流板的下方;第二导流板的一侧与箱涵内壁连接,第二导流板的另一侧与第一导流墙之间具有间隙。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导流板为向上突起的弧形板。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导流墙的底端设有第一排砂口,粗砂沉淀池与细砂沉淀池的底部通过第一排砂口相通;第二导流墙的底端设有第二排砂口,细砂沉淀池和污泥沉淀池的底部通过第二排砂口相通。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污泥沉淀池的底部设有第二斜坡,细砂沉淀池的底部设有第一斜坡,粗砂沉淀池的底部设有积砂槽;所述积砂槽内设有吸泥斗。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第二斜坡的坡度大于第一斜坡的坡度。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污泥沉淀池内设有冲洗管。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污泥沉淀池内还设有氧气浓度传感器。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涵的顶端还设有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覆盖粗砂沉淀池和细砂沉淀池的顶端开口;所述第二盖板上设有雨水孔。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市政排水系统,通过依次布设的粗砂沉淀池、细砂沉淀池和污泥沉淀池,对雨水中不同规格的砂粒进行过滤,有效阻止砂粒进入排水管,防止下水道的堵塞,保证市政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市政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有:箱涵1、第一导流板2、第一导流墙3、第二导流板4、第一过滤孔5、粗砂沉淀池6、吸气装置7、吸泥斗8、积砂槽9、第一排砂口10、细砂沉淀池11、第一斜坡12、第二排砂口13、第二斜坡14、污泥沉淀池15、冲洗口16、冲洗管17、氧气浓度传感器18、排水管19、沉淀管20、第二过滤孔21、第二导流墙22、第二铰链23、第一铰链24、过滤网25、第二盖板26、第一盖板27。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的说明本质上仅仅是示例性的而并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应用或用途。应当理解的是,在全部附图中,对应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件和特征。
[002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市政排水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箱涵1和排水管19,排水管19与箱涵1的一侧连接。箱涵1的顶端设有开口,下雨时,雨水从开口流入箱涵1内。箱涵1内竖向设置有第一导流墙3和第二导流墙22,第一导流墙3和第二导流墙22将箱涵依次分隔形成粗砂沉淀池6、细砂沉淀池11和污泥沉淀池15,第一导流墙3位于粗砂沉淀池6和细砂沉淀池11之间,第二导流墙22位于细砂沉淀池11和污泥沉淀池15之间,粗砂沉淀池6、细砂沉淀池11和污泥沉淀池15均具有顶端开口。第一导流墙3的顶端距离箱涵1的顶端具有预设距离,从而粗砂沉淀池6的顶端开口与细砂沉淀池11的顶端开口相连通。污泥沉淀池15与排水管19的入口相连通。箱涵1的顶端设有第一盖板27,第一盖板27覆盖污泥沉淀池15的顶端开口,箱涵1的位于污泥沉淀池15上方的入口被封闭,而箱涵1的位于粗砂沉淀池6和细砂沉淀池11上方的入口仍然开放。第一导流墙3的上方设有过滤网25,过滤网25的一侧与细砂沉淀池11上方的箱涵1内壁连接,过滤网25的另一侧倾斜向下设置且位于粗砂沉淀池6的上方。第一导流墙3上设有第一过滤孔5,粗砂沉淀池6中的雨水经第一过滤孔5过滤后流入细砂沉淀池11。第二导流墙22上设有第二过滤孔21,细砂沉淀池11中的雨水经第二过滤孔21过滤后流入污泥沉淀池15。优选的,第一过滤孔5的中心高度位于第一导流墙3的中上部。在粗砂沉淀池6中,第一导流墙3的中上部高度的悬浮粗砂比较少,第一过滤孔5位于该位置,可有效防止粗砂沉淀池6中的粗砂进入到细砂沉淀池11内。
[0023]上述实施例的市政排水系统,雨水从箱涵1的位于粗砂沉淀池6和细砂沉淀池11上
方的入口进入箱涵1内,首先全部经过过滤网25,过滤后的雨水大部分流入细砂沉淀池11,过滤网截留下来的粗砂和部分雨水流入粗砂沉淀池6。粗砂沉淀池6中的雨水经过初步沉淀后,经过第一导流墙3上的第一过滤孔5的过滤,进入到细砂沉淀池11中,而其中的漂浮物由于第一导流墙3的阻隔不能进入到细砂沉淀池11内。细砂沉淀池11中的雨水经过又一次的沉淀后,通过第二导流墙22上的第二过滤孔21的过滤,进入到污泥沉淀池15中。污泥沉淀池15中的雨水向上流动至排水管19中,此时,排水管19中基本没有污泥等细小的固体物质,从而保证排水管路的通畅。
[002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市政排水系统,通过依次布设的粗砂沉淀池6、细砂沉淀池11和污泥沉淀池15,对雨水中不同规格的砂粒进行过滤,有效阻止砂粒进入排水管,防止下水道的堵塞,保证市政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0025]优选的,污泥沉淀池15中设有沉淀管20,沉淀管2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箱涵1的内壁和第二导流墙22上。优选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箱涵(1)和排水管(19),所述箱涵(1)内设置有第一导流墙(3)和第二导流墙(22),第一导流墙(3)和第二导流墙(22)将箱涵依次分隔成粗砂沉淀池(6)、细砂沉淀池(11)和污泥沉淀池(15),粗砂沉淀池(6)、细砂沉淀池(11)和污泥沉淀池(15)均具有顶端开口;所述粗砂沉淀池(6)的顶端开口与细砂沉淀池(11)的顶端开口相连通,污泥沉淀池(15)与排水管(19)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箱涵(1)的顶端设有第一盖板(27),第一盖板(27)覆盖污泥沉淀池(15)的顶端开口;第一导流墙(3)上设有第一过滤孔(5),第二导流墙(22)上设有第二过滤孔(21);所述第一导流墙(3)的上方设有过滤网(25),所述过滤网(25)的一侧与细砂沉淀池(11)上方的箱涵(1)内壁连接,过滤网(25)的另一侧倾斜向下设置且位于粗砂沉淀池(6)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沉淀池(15)中设有沉淀管(20);所述沉淀管(20)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为60度;所述沉淀管(20)顶端高度低于排水管(19)的底端高度,所述沉淀管(20)的底端高度高于第二过滤孔(21)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25)与箱涵(1)内壁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25)与第一导流墙(3)顶端之间还设有第一导流板(2),所述第一导流板(2)的一端与过滤网(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伟朱超云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