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星部署器用电磁作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3076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1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纳星部署器用电磁作动器,属于航空航天领域。解决了现有纳星部署器难以实现推力可重复且精确调节的问题。它包括定子和动子,定子包括定子框架、外磁结构、中磁结构和内磁结构;外磁结构包括外磁轭、外轴向磁环、外后径向磁环、外前径向磁环、外后磁轭和外前磁轭,外磁轭位于定子框架外环形槽外壁的径向内侧,外轴向磁环位于外磁轭的径向内侧中心位置,外后径向磁环位于外轴向磁环的轴向后端,外前径向磁环位于外轴向磁环的轴向前端,外后磁轭位于外后径向磁环的径向内侧,外前磁轭位于外前径向磁环的径向内侧。它主要用于纳星部署器。星部署器。星部署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纳星部署器用电磁作动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航空航天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纳星部署器用电磁作动器。

技术介绍

[0002]多颗卫星协同工作完成复杂太空探索任务已成为当今国际航天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如编队、集群等。尤其是纳星研制周期短、成本低等优势,其构成的集群灵活性高、鲁棒性高,能完成大卫星无法独立完成的或所需成本高昂的任务。
[0003]面向纳卫星在轨部署任务,为节约成本,往往在一次发射任务中利用部署器存储和在轨释放大量的纳卫星。然而纳星轨控能力弱且携带的燃料有限,因此期望在弹射分离这些纳卫星时能够通过调整纳卫星的分离速度等,使它们彼此自然形成稳定的相对运动。这就需要在轨部署器在特定的时刻针对不同质量的纳卫星实现调速释放,而传统的部署器多采用压缩弹簧,难以实现推力可重复且精确调节。此外,由于压缩弹簧制造工艺误差,其释放过程产生较大的干扰拉偏力,导致推动纳卫星分离时产生较大的角速度,增大了纳卫星自身失稳的风险。
[0004]为满足更加复杂的纳卫星在轨部署任务,这就要求部署器不仅能够调节纳卫星分离速度,又能避免释放过程对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星部署器用电磁作动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定子和动子,所述定子包括定子框架(1)、外磁结构、中磁结构和内磁结构;所述外磁结构包括外磁轭(2)、外轴向磁环(3)、外后径向磁环(4A)、外前径向磁环(4B)、外后磁轭(5A)和外前磁轭(5B),所述外磁轭(2)位于定子框架(1)外环形槽外壁的径向内侧,所述外轴向磁环(3)位于外磁轭(2)的径向内侧中心位置,所述外后径向磁环(4A)位于外轴向磁环(3)的轴向后端,所述外前径向磁环(4B)位于外轴向磁环(3)的轴向前端,所述外后磁轭(5A)位于外后径向磁环(4A)的径向内侧,所述外前磁轭(5B)位于外前径向磁环(4B)的径向内侧,所述外磁结构通过外锁母(6)固定安装在定子框架(1)上;所述中磁结构包括中轴向磁环(7)、中后径向磁环(8A)和中前径向磁环(8B),所述中轴向磁环(7)位于定子框架(1)的中环形槽的中心位置,所述中后径向磁环(8A)位于中轴向磁环(7)的轴向后端,所述中前径向磁环(8B)位于中轴向磁环(7)的轴向前端,所述中磁结构通过中锁母(9)固定安装在定子框架(1)上;所述内磁结构包括内磁轭(10)、内轴向磁环(11)、内后径向磁环(12A)、内前径向磁环(12B)、内后磁轭(13A)和内前磁轭(13B),所述内磁轭(10)位于定子框架(1)内环形槽内壁的径向外侧,所述内轴向磁环(11)位于内磁轭(10)的径向外侧中心位置,所述内后径向磁环(12A)位于内轴向磁环(11)的轴向后端,所述内前径向磁环(12B)位于内轴向磁环(11)的轴向前端,所述内后磁轭(13A)位于内后径向磁环(12A)的径向外侧,所述内前磁轭(13B)位于内前径向磁环(12B)的径向外侧,所述内磁结构通过内锁母(14)固定安装在定子框架(1)上;所述动子设置在定子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星部署器用电磁作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子包括内动子框架(15)、内后线圈(16A)、内前线圈(16B)、外动子框架(17)、上线圈(18A)、下线圈(18B)、左线圈(18C)和右线圈(18D),所述内动子框架(15)位于内磁结构的径向外侧,所述内后线圈(16A)环绕在内动子框架(15)的后凹槽内,所述内前线圈(16B)环绕在内动子框架(15)的前凹槽内,所述外动子框架(17)位于外磁结构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洪浩赵勇杨飞陆一凡吴君阮琪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