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洪继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子母叶片泵的侧板及双作用子母叶片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9959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子母叶片泵的侧板及双作用子母叶片泵,该叶片泵包括侧板。该侧板包括定位在外周侧上的与叶片泵的低压腔连通的吸油窗和与叶片泵的高压腔连通的压油窗;定位在内周侧上分别与吸油窗和压油窗对应且呈间隔设置的低压槽和高压槽;在外周侧与内周侧之间设有一与所述高压腔连通的高压油槽;在对应压油窗位置,高压油槽通过一平衡槽与高压槽连通;在靠近压油窗位置,高压油槽通过一阻尼油道与高压腔连通。通过在侧板在侧板的高压油槽与高压槽之间设有一平衡槽,使母叶片在压油止点位置时的高压得到有效平衡,从而有效减少在该位置时定子内腔表面压油区的磨损,有效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可靠性。有效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可靠性。有效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子母叶片泵的侧板及双作用子母叶片泵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叶片泵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双作用子母叶片泵技术。

技术介绍

[0002]叶片泵是一种以叶片为挤子的壳体承压型液压泵,此种泵的发展历史悠久,在国内外许多古老的提水工具中常可以找到它的雏形。根据叶片从径向滑槽中滑出方式通常有弹簧加压叶片泵和柱销叶片泵。而子母叶片泵是在弹簧加压叶片泵的基础上发展而,其摒弃了采用弹簧加压的方式而采用液压变压力加压的方式,使得叶片泵无论在低转速和高转速均有较好的特性。有关子母叶片泵的结构可参考相关书籍或专利文献,如公开号为CN209261810U或CN209761714U的中国技术专利文献。
[0003]根据转子旋转一周所完成的吸油和压油循环次数通常有单作用叶片泵和多作用叶片泵。在多作用叶片泵中通常为双作用叶片泵。叶片泵的转子和定子同轴。转子上开有均匀分布的径向滑槽,叶片安装在转子的径向滑槽内并可灵活伸缩。转子、叶片、定子都夹在前后两个侧板中间。叶片将两个侧板和转子及定子间形成的空间沿圆周分割为与叶片数量(均为偶数)相同的密封叶片腔。由于转子和定子间的径向距离在过渡曲线段沿圆周变化,故在转子旋转的过程中,子母叶片需通过压力差作相互滑动。转子在正向旋转时,母叶片受离心力和通过高压油槽与高压腔连通子母叶片之间的间隙所通压力油的作用而使母叶片紧贴定子内表面。当叶片吸油区段时,子母叶片之间的间隙呈逐渐增大,与叶片腔连通的叶片槽底部的压力也逐渐增大,但子母叶片之间间隙的高压油压力与叶片槽底的压力仍存在一个压力差,母叶片仍与定子内表面贴紧。而叶片在压油区段时,母叶片开始受到定子内腔表面的压缩而缩入,子母叶片之间的间隙开始逐渐减小。但由于与叶片间隙连通的高压油槽上的阻尼油道的作用,叶片间隙中的压力很难快速与高压腔达成平衡,在转子快速转动中,造成母叶片与定子内腔表面的瞬时压力过大,从而造成定子内腔表面压油区的磨损过快,导致定子内表面的各种参数提前失效,进而影响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母叶片在压油止点位置时,由于阻尼油道的作用而形成的高压力造成定子内腔表面压油区的磨损过快,影响叶片泵使用寿命和使用可靠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子母叶片泵的侧板,同时,也提供一种采用该侧板的双作用子母叶片泵,其通过在侧板在侧板的高压油槽与高压槽之间设有一平衡槽,使母叶片在压油止点位置时的高压得到有效平衡,从而有效减少在该位置时定子内腔表面压油区的磨损,有效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可靠性。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用于子母叶片泵的侧板,包括定位在外周侧上的第一圈结构,在所述第一圈结构上设有与所述叶片泵的低压腔连通的吸油窗和与所述叶片泵的高压腔连通的压油窗;定位在内周侧上第三圈结构,在所述第三圈结构上设有分别与所述吸油窗和所述压油窗对
应且呈间隔设置的低压槽和高压槽;和定位在所述第一圈结构与所述第三圈结构之间的第二圈结构,在所述第二圈结构上设有一与所述高压腔连通的高压油槽;在对应所述压油窗位置,所述高压油槽通过一平衡槽与所述高压槽连通;在靠近所述压油窗位置,所述高压油槽通过一阻尼油道与所述高压腔连通。通过平衡槽的设置弥补了当叶片组件在靠近压油止点位置时,定子内腔表面径长的迅速变化以及阻尼油道的限流作用而引起叶片间隙中迅速增大的压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因此造成的定子内腔表面压油区磨损严重,进而影响产品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的技术问题。
[0007]作为优选,所述平衡槽呈斜向延伸。通过斜向设置平衡可以保证叶片间隙中的压力可以有一定的转动角的作用时长,有效保证转子快速转动时的叶片间隙中压力的平衡。
[0008]作为优选,所述平衡槽呈从所述高压槽向所述高压油槽正斜向延伸。该结构的平衡槽设置可以较好地形成与母叶片逐渐缩入的对应关系,压力平衡特征较为线性。
[0009]作为优选,所述高压油槽呈对应所述吸油窗和压油窗分段设置,所述阻尼油道连通各段所述高压油槽;所述阻尼油道开口截面小于所述高压油槽的开口截面。该结构使得高压油槽中的压力变化速率由于各高压油槽之间的阻尼油道的作用,从对应的吸油窗向对应的压油窗方向呈逐渐下降,从而提高叶片间隙中的压力平衡能力。
[0010]具体地,所述高压油槽通过一高压油孔与所述高压腔连通;所述高压油孔的设置分别对应在所述吸油窗的周向二侧。
[0011]一种双作用子母叶片泵,包括前泵盖,在所述前泵盖设有出油口和高压腔;后泵盖,在所述后泵盖上设有进油口和低压腔;定子,在所述定子中设有一内腔,在所述内腔的周壁上设有一吸油孔;转子,所述转子通过一驱动轴转动设置在所述定子的内腔中,并与所述内腔形成工作腔;所述转子包括转子体和叶片组件;所述转子体设有呈周向均布的叶片槽,所述叶片组件滑动设置在所述叶片槽中;其中,所述叶片组件包括相互滑动设置的母叶片和子叶片,所述母叶片与子叶片之间设有一叶片间隙;所述母叶片在所述工作腔中分隔形成叶片腔;在所述叶片槽中设有定位在所述叶片槽底部的叶根腔和设置在所述叶片槽侧壁上并与所述叶片间隙连通的槽中腔;在所述转子上设有连通所述叶片腔与所述叶根腔的槽底油道;所述侧板上的吸油窗和压油窗分别设有二个,且呈周向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低压槽和所述高压槽分别与所述吸油窗和所述压油窗对应设置,并通过所述槽底油道连通所述叶片腔连通;所述槽中腔通过所述侧板上的高压油槽与所述高压腔连通。通过侧板上平衡槽的设置弥补了当叶片组件在靠近压油止点位置时,定子内腔表面径长的迅速变化以及阻尼油道的限流作用而引起叶片间隙中迅速增大的压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因此造成的定子内腔表面压油区磨损严重,进而影响产品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的技术问题。
[0012]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3]本技术通过在侧板在侧板的高压油槽与高压槽之间设有一平衡槽,使母叶片在压油止点位置时的高压得到有效平衡,从而有效减少在该位置时定子内腔表面压油区的磨损,有效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中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中转子与定子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中双作用子母叶片泵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后泵盖;10、进油口;11、低压腔;2、定子;21、吸油孔;3、转子;31、转子体;311、叶片槽;312、槽底油道;313、叶根腔;314、槽中腔;32、叶片组件;321、母叶片;322、子叶片;323、叶片间隙;4、侧板;41、第一侧板;42、第二侧板;43、吸油窗;44、压油窗;45、低压槽;46、高压槽;47、高压油槽;471、阻尼油道;472、高压油孔;473、平衡槽;5、前泵盖;51、出油口;52、高压腔;6、工作腔;7、叶片腔;8、驱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子母叶片泵的侧板,包括:定位在外周侧上的第一圈结构,在所述第一圈结构上设有与所述叶片泵的低压腔连通的吸油窗和与所述叶片泵的高压腔连通的压油窗;定位在内周侧上第三圈结构,在所述第三圈结构上设有分别与所述吸油窗和所述压油窗对应且呈间隔设置的低压槽和高压槽;和定位在所述第一圈结构与所述第三圈结构之间的第二圈结构,在所述第二圈结构上设有一与所述高压腔连通的高压油槽;其特征在于,在对应所述压油窗位置,所述高压油槽通过一平衡槽与所述高压槽连通;在靠近所述压油窗位置,所述高压油槽通过一阻尼油道与所述高压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槽呈斜向延伸。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槽呈从所述高压槽向所述高压油槽正斜向延伸。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油槽呈对应所述吸油窗和压油窗分段设置,所述阻尼油道连通各段所述高压油槽;所述阻尼油道开口截面小于所述高压油槽的开口截面。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油槽呈对应所述吸油窗和压油窗分段设置,所述阻尼油道连通各段所述高压油槽;所述阻尼油道开口截面小于所述高压油槽的开口截面。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油槽通过一高压油孔与所述高压腔连通;所述高压油孔的设置分别对应在所述吸油窗的周向二侧。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油槽通过一高压油孔与所述高压腔连通;所述高压油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伟平王善德王锦江王洪继
申请(专利权)人:王洪继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