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方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等高线地图形成过程教学使用的演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19689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等高线地图形成过程教学使用的演示装置,包括底座,山体模型,铁棒,等高线圈;所述底座呈水平矩形状,所述底座上方固定有山体模型,所述山体模型的中心位置竖直向下穿透设有圆孔,所述底座中心位置设有与山体模型中心相同大小的圆孔,底座中心的圆孔与所述山体模型中心的圆孔共同固定铁棒,所述铁棒底部通过螺钉固定于底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实际教学模具中等高线不能正投的问题,借助等高线棒让等高线圈在浮力的作用下实现上下移动,结构简单,操作性强,直观性强。直观性强。直观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等高线地图形成过程教学使用的演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地理教学模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等高线地图形成过程教学使用的演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若要将等高线地图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课堂上进行再现,只能够通过使用课件和演讲来代替直观的实物演示,主要由于山体本身为底部大、顶部小的形状特点,等高线借助实物无法正投下来,现有的实物投射方法用通过山体熔化法、借助海绵制作山体并采用压缩的方法进行演示或其他操作,仍不能够同时满足既有等高圈又有山体整体形状的实物来演示,因此制作演示装置来代替现有技术中未出现的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等高线地图形成过程教学使用的演示装置。本技术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用于等高线地图形成过程教学使用的演示装置,包括底座,山体模型,铁棒,等高线圈;所述底座呈水平矩形状,所述底座上方固定有山体模型,所述山体模型的中心位置竖直向下穿透设有圆孔,所述底座中心位置设有与山体模型中心相同大小的圆孔,底座中心的圆孔与所述山体模型中心的圆孔共同固定铁棒,所述铁棒底部通过螺钉固定于底座上。
[0006]进一步的,所述山体模型自下而上呈阶梯式,山体模型底部直径范围最大,顶部直径范围最小,所述山体模型分为若干阶梯,包括但不限于其中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和第四阶梯;阶梯的外边缘分别放置有一圈与阶梯相对应的等高线圈,即第一等高线圈、第二等高线圈、第三等高线圈和第四等高线圈。
[0007]进一步的,所述等高线圈的两边分别设有圆孔,圆孔上竖直穿插有等高线圈棒。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等高线圈、第二等高线圈、第三等高线圈、第四等高线圈分别对应平放于所述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第四阶梯的边缘,并且相互之间不固定。
[0009]进一步的,所述阶梯数量能够依据山体模型形状依次类比增加或减少。
[0010]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等高线地图形成过程教学使用的演示装置,通过将山体模型中心处固定一根铁棒,并且将山体模型制作为阶梯式的形状,在每一个相对应的阶梯上都对应放置有等高线圈,通过用手下压山体模型,放入水中的等高线圈通过水中的上浮力沿着等高线圈棒实现上下移动,形成了等高线地图,松手后等高线圈依次回到相对应位置,能够实现重复多次的演示,使用方便简单,操作性强,不使用时又能够方便运输或收纳。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

底座,2

山体模型,3

等高线圈棒,4

铁棒,5

第一阶梯,6

第二阶梯,7

第三阶梯,8

第四阶梯,9

第一等高线圈,10

第二等高线圈,11

第三等高线圈,12

第四等高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专利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专利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专利保护的范围。
[001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中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5]一种用于等高线地图形成过程教学使用的演示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底座1,山体模型2,铁棒4,等高线圈;底座1呈水平矩形状,底座1上方固定有山体模型2,山体模型2的中心位置竖直向下穿透设有圆孔,底座1中心位置设有与山体模型2中心相同大小的圆孔,底座1中心的圆孔与山体模型2中心的圆孔共同固定铁棒4,铁棒4底部通过螺钉固定于底座1上。
[0016]山体模型2自下而上呈阶梯式,山体模型2底部直径范围最大,顶部直径范围最小,山体模型分为若干阶梯,包括但不限于其中的第一阶梯5,第二阶梯6,第三阶梯7和第四阶梯8;阶梯的外边缘分别放置有一圈与阶梯相对应的等高线圈,即第一等高线圈9、第二等高线圈10、第三等高线圈11和第四等高线圈12。
[0017]等高线圈的两边分别设有圆孔,圆孔上竖直穿插有等高线圈棒3。
[0018]第一等高线圈9、第二等高线圈10、第三等高线圈11、第四等高线圈12分别对应平放于第一阶梯5、第二阶梯6、第三阶梯7、第四阶梯8的边缘,并且相互之间不固定。
[0019]阶梯数量能够依据山体模型2形状依次类比增加或减少。
[0020]本技术中的演示器能够重复使用,并且制作产品可以小型化,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将山体模型压入水中,让等高线圈依次反漂浮在水面上形成等高线地图;具体的操作为使用一根铁棒穿过山体模型的中心,并将铁棒底端固定在矩形底座上,将竖直的等高线圈棒穿过山体模型后安放在底座上来固定等高线圈的位置,让等高线圈沿等高线圈棒竖直方向上下移动,最后将制作完整的山体模型放入盛水的大盆中,并将漂浮的山体模型下压入水中,等高线圈依次上浮于水面,通过此模型让等高线地图的形成过程借用实物再现,能够更直观了解或克服教学中的难点。此外,若在将模型放入水中的过程中底座出现上漂的情况,此时可以使用砖头或重量物品将其下压,保证底座、等高线圈棒和铁棒固定不动,同时,该山体模型还能够根据不同的山体具体实际形状做出相对应的改变,进而突出山体中的山谷、山脊以及陡崖等此类特征,进一步得到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在山体的底部与底座之间粘连一块PVC材料,其粘连的PVC材料宽度宽于山体底部的边沿,用于支撑山体,同时在
山体的背面设有与等高线圈相对应的台阶,用于支撑托住等高线圈。
[0021]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等高线地图形成过程教学使用的演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山体模型,铁棒,等高线圈;所述底座呈水平矩形状,所述底座上方固定有山体模型,所述山体模型的中心位置竖直向下穿透设有圆孔,所述底座中心位置设有与山体模型中心相同大小的圆孔,底座中心的圆孔与所述山体模型中心的圆孔共同固定铁棒,所述铁棒底部通过螺钉固定于底座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等高线地图形成过程教学使用的演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山体模型自下而上呈阶梯式,山体模型底部直径范围最大,顶部直径范围最小,所述山体模型分为若干阶梯,包括但不限于其中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和第四阶梯;阶梯的外边缘分别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方陈静李梦兰叶瑛
申请(专利权)人:袁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