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液流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9689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冷却液流道结构,包括开口向上设置的壳体以及可打开或关闭开口的封盖,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供冷却液进入的进液口和供冷却液排出的出液口,壳体内于进液口处设置有向出液口方向延伸且向下倾斜至壳体中部的导流板,导流板靠近进液口的一端设置在进液口内将进液口分为向导流板上方进液的进液上口和向导流板下方进液的进液下口,该冷却液流道结构,使冷却液分别冷却进口区域和出口区域的发热元件,避免出口区域的发热元件由于温差减小产生的局部温度过高现象,保护发热元件。件。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液流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冷却装置
,具体为一种冷却液流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高集成度,高热流密度的产品不断出现,仅仅依靠风冷已经不足以满足散热要求,水冷或液冷能把冷却液直接导向热源且每单位体积所传输的热量即散热效率远高于风冷,因此将发热元件浸泡在浸没式冷却装置中已成为主要的解决办法,市场上的浸没式冷却装置普遍较大,适用于大型服务器的散热,因此出现了将冷却液流道直接设置在产品发热模块内部实现对发热元件的冷却降温。
[0003]申请号为CN201820912664.9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功率半导体模块及其散热系统,包括壳体以及壳体上设置的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出口,壳体具有腔体,腔体一端与所述冷却液进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出口连通,芯片设置于所述腔体内部或侧壁。
[0004]上述的功率半导体模块及其散热系统通过将冷却液流道直接设置在功率模块内部,将发热元件直接浸没在冷却液中,但基于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温差较大的进口区域元器件换热正常,出口区域的元器件温差较小,容易出现局部元器件温度过高,最终导致元器件性能退化或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液流道结构,使冷却液分别冷却进口区域和出口区域的发热元件,避免出口区域的发热元件由于温差减小产生的局部温度过高现象,保护发热元件。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却液流道结构,包括开口向上设置的壳体以及可打开或关闭开口的封盖,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供冷却液进入的进液口和供冷却液排出的出液口,壳体内于进液口处设置有向出液口方向延伸且向下倾斜至壳体中部的导流板,导流板靠近进液口的一端设置在进液口内将进液口分为向导流板上方进液的进液上口和向导流板下方进液的进液下口。
[0007]采用上述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温差较大的进口区域元器件换热正常,出口区域的元器件温差较小,容易出现局部元器件温度过高,最终导致元器件性能退化或失效,本方案中导流板靠近进液口的一端将进液口流入的冷却液分为沿导流板上方流动的第一冷却流和沿导流板下方流动的第二冷却流,第一冷却流对位于壳体内部后端及冷却液出口区域的发热元件进行冷却降温,第二冷却流对位于冷却液进口区域及壳体内部前端的发热元件进行冷却降温,且由于导流板的倾斜设置,第二冷却流的流道截面积不断缩小,第二冷却流的流速逐渐增大,位于第二冷却流流道末端的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提升,第一冷却流和第二冷却流共同作用可避免位于壳体内部中后端的发热元件由于温差减小产生的局部温度过高现象。
[0008]进一步的,导流板下端面与设置有进液口的壳体内壁的夹角为60
°
~89
°

[0009]采用上述方案,随着角度的减小,第二冷却流的流速逐渐增大,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提升,但为了保证发热元件的存放空间,角度最小为60
°

[0010]进一步的,在壳体内于导流板向下倾斜的一侧设置有一搅拌结构,搅拌结构的转动受控于沿导流板流下的冷却液的推动。
[0011]采用上述方案,第二冷却流流速大于第一冷却流流速,会影响第一冷却流对出口区域发热元件的冷却效果,搅拌结构位于导流板向下倾斜的一侧,将第一冷却流和第二冷却流进行混合,提升出口区域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同时也避免出口区域的发热元件在第一冷却流和第二冷却流分别作用下因散热不均匀产生温差损害发热元件。
[0012]进一步的,搅拌结构包括上端与封盖密封转动设置且下端延伸至靠近壳体底部的转轴以及在转轴的外环壁上垂直向外延伸设置的搅拌板。
[0013]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冷却液的流动推动搅动板,从而带动转轴转动,使搅拌结构实现搅拌功能。
[0014]进一步的,搅拌结构上设置有辅助散热结构,辅助散热结构包括转轴,转轴的上端竖直向上延伸至封盖外,在封盖外于转轴的外环壁上垂直向外延伸设置有散热板。
[0015]采用上述方案,搅动板带动转轴转动从而带动散热板转动,使封盖附近的空气流动,实现辅助散热。
[0016]进一步的,搅拌板和散热板沿转轴的外环面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至少一组。
[0017]采用上述方案,设置一组搅拌板和散热板即可实现对冷却液的搅拌和辅助散热,多组推搅拌板和散热板可提升搅拌和散热效率。
[0018]进一步的,转轴、搅拌板和散热板均采用导热材料。
[0019]采用上述方案,导热材料将壳体内的热量导出至壳体外,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0020]进一步的,导流板表面设置有隔温层。
[0021]采用上述方案,隔温层可隔绝第一冷却流与导流板或第二冷却流的换热,保证第一冷却流对出口区域的发热元件的冷却效果。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0023]1、壳体内于进液口处增设的导流板,导流板靠近进液口的一端将进液口流入的冷却液分为沿导流板上方流动的第一冷却流和沿导流板下方流动的第二冷却流,第一冷却流和第二冷却流分别对位于冷却液出口区域和进口区域的发热元件进行冷却降温,且由于导流板的倾斜设置,第二冷却流流道截面积不断缩小,第二冷却流的流速逐渐增大,位于第二冷却流的流道末端的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提升;
[0024]2、在壳体内于导流板向下倾斜的一侧增设的搅拌结构以及搅拌结构上设置的辅助散热结构,搅拌结构将第一冷却流和第二冷却流进行混合,避免第二冷却流流速大于第一冷却流流速而造成的冷却效果降低,辅助散热结构通过自身导热以及促使外部空气流动散热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通过上述2个优点可有效避免发热元件由于温差减小产生的局部温度过高,保护发热元件。
附图说明
[002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6]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冷却液流道结构的主视图;
[0027]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冷却液流道结构的左视图;
[0028]图3是图2中A

A的剖视图。
[0029]图中:1、壳体;2、封盖;3、进液口;301、进液上口;302、进液下口;4、出液口;5、导流板;6、转轴;7、搅拌板;8、散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实施例
[0032]一种冷却液流道结构,参照图1至图3,包括开口向上设置的壳体1以及可打开或关闭开口的封盖2,壳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供冷却液进入的进液口3和供冷却液排出的出液口4,壳体1内于进液口3处设置有向出液口4方向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液流道结构,包括开口向上设置的壳体(1)以及可打开或关闭开口的封盖(2),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供冷却液进入的进液口(3)和供冷却液排出的出液口(4),壳体(1)内于进液口(3)处设置有向出液口(4)方向延伸且向下倾斜至壳体(1)中部的导流板(5),导流板(5)靠近进液口(3)的一端设置在进液口(3)内将进液口(3)分为向导流板(5)上方进液的进液上口(301)和向导流板(5)下方进液的进液下口(3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液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导流板(5)下端面与设置有进液口(3)的壳体(1)内壁的夹角为60
°
~89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却液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内于导流板(5)向下倾斜的一侧设置有一搅拌结构,搅拌结构的转动受控于沿导流板(5)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瑞晨
申请(专利权)人:兰洋宁波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