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IGBT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9247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IGBT驱动电路,包括驱动模块和辅助电源模块,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隔离驱动单元、驱动电流放大电路和IGBT过流保护电路;采用隔离驱动单元保证驱动板的安全性,同时设计驱动电流放大电路,提高电路驱动能力,提高开关速度与频率,设计IGBT过流保护电路,保证驱动电路的可靠性。在功能齐全的条件下,电路整体设计简化,器件少,能降低成本。低成本。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汽车IGBT驱动电路


[0001]本技术属于电动汽车电机控制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IGBT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电机控制器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为整车提供驱动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作为其控制部分的核心元器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功率IGBT可靠性工作的前提是具备高性能的IGBT驱动电路,普通的驱动电路无法很好的控制IGBT的开通和关断;所以需要设计专门驱动IGBT的驱动电路。由于IGBT驱动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可靠性。因此,设计出高性能、高可靠的IGBT驱动电路尤为重要。目前,电动汽车IGBT驱动电路一般采用隔离驱动模块和辅助电源模块组合,辅助电源模块采用比较常规的反激拓扑结构,隔离驱动模块一般为最小基础电路,此方案虽然能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仍存在设计复杂,器件多且性能欠佳的问题,在成本上亦无优势可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IGBT驱动电路,以在兼顾可靠性的同时简化电路设计。
[0004]本技术所述的电动汽车I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IGBT驱动电路,包括驱动模块和辅助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隔离驱动单元(1)、驱动电流放大电路(2)和IGBT过流保护电路(3);所述隔离驱动单元(1)包括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容C2、电容C4、电容C5、电容C6、反相器U2和驱动芯片U1,驱动芯片U1的公共输入端接地、电源输入端接外部电源VCC1和电容C6的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驱动芯片U1的欠压闭锁反馈端接单片机的第一个I/O口、电阻R12的一端和电容C4的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外部电源VDD,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驱动芯片U1的过流故障反馈端接单片机的第二个I/O口、电阻R13的一端和电容C5的一端,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外部电源VDD,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驱动芯片U1的LED阳极输入端经电阻R14接外部电源VDD、LED阴极输入端经反相器U2接单片机的第三个I/O口,驱动芯片U1的两个负电源端接辅助电源模块的负电源输出端VEE2和电容C2的一端、正电源端接辅助电源模块的正电源输出端VCC2和电容C2的另一端、IGBT发射极基准端接辅助电源模块的基准输出端VE;所述驱动电流放大电路(2)包括电阻R2、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容C3、二极管D3、二极管D4、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电阻R8的一端接驱动芯片U1的驱动输出端,电阻R8的另一端接电阻R7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三极管Q2的基极和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9的另一端接驱动芯片U1的电流箝位输出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辅助电源模块的正电源输出端VCC2,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阻R7的另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接辅助电源模块的负电源输出端VEE2,电阻R2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4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电阻R6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和IGBT的门极,二极管D4的阴极接辅助电源模块的正电源输出端VCC2,二极管D3的阳极、电阻R6的另一端和电容C3的另一端接辅助电源模块的基准输出端VE和IGBT的发射极;所述IGBT过流保护电路(3)包括电阻R1、电容C1、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电容C1的一端接驱动芯片U1的IGBT发射极基准端、另一端接驱动芯片U1的过流检测端和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1的阳极,二极管D1的阴极接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2的阳极接IGBT的集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IGBT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流放大电路(2)还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11,电阻R3、电阻R4、电阻R5分别与电阻R2并联,电阻R11与电阻R10并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汽车IGBT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源模块包括电源管理电路(4)、开关电路(5)、电流检测电路(6)、变压器T1和滤波输出电路(7);所述电源管理电路(4)包括电源管理芯片U3、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电容C7、电容C8、电容C9、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和二极管Z1;电源管理芯片U3的脉宽调制斜坡端接电阻R18的一端和电容C8的一端,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3的5V引用输出端接电阻R18的另一端和电容C14的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3的欠压闭锁端接电容C7的一端、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6的一端和二极管Z1的阴极,电容C7的另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和二极管Z1的阳极接地,电阻R16的另一端经电阻R15接外部电源VCC1,电源管理芯片U3的脉宽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志飞杜长虹桂振钊杜露涛冉彦杰朱天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