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显示器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9194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平面显示器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其是透过开设于侧框上的开口容置交错配置的第一缓冲组件及第二缓冲组件。此设计可改变光源间的距离或光源数目,而无需对尺寸较大的背板或侧框进行改变。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降低制造成本。(*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平面显示器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尤指一种适用 于非自发性发光的平面显示器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对于非自行发光的液晶显示面板来说,需依赖置于面板后方的背光模 块提供光源,以显示画面。然而,在现有技术中,背光模块主要分为直下式背光模块(Direct Type Backlight )及侧光式背光模块(Edge Light Type Backlight ),其中又以直下式背光模块为大尺寸显示面板背光源的 技术主流。请参考图1所显示的现有直下式背光模块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中所 示,直下式背光模块1的侧胶框15与背板11间设置有数支冷阴极荧光灯 管13。侧胶框15开设有多个开口,各个开口中均容置有一冷阴极荧光灯 管13的一端缘,且每一冷阴极荧光灯管13均通过两端的橡胶垫圈14吸 收因晃动或共振所产生的震动。冷阴极荧光灯管13下方的背板11上设置 一反射板12,以增进冷阴极荧光灯管13向前方显示面板处所发出的光源。然而,当在液晶显示器生产制造过程中,若需要开发装设不同数目冷 阴极荧光灯管13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时,举例来说由原本的五支冷阴极荧光灯管13的直下式背光模块1改为装设四支冷阴极荧光灯管13的直下 式背光模块,对于现有的结构来说,必须针对侧胶框15的开口数目及位 置进行重新设计。因此,需修整或重新制造侧胶框15的模具。然而侧胶 框15的体积庞大,其模具亦然,不论修模或重新开模均将大幅增加模具 费用,并且除此的外还有产生模具损伤的疑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 一背板、多个光 源、 一侧框、多个第一缓冲组件以及多个第二缓冲组件。光源设置于背板 上,侧框配置于背板的侧边,且侧框具有一开口。第一缓冲组件分别连接 于上述光源,其中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则交错配置于侧框的开口中。本技术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平面显示器,包括 一显示面板、一驱动模块以及一直下式背光模块。驱动模块电性连接显示面板,且控制显示面板的操作。直下式背光模块承载显示面板,并包括 一背板、多个光 源、 一侧框、多个第一缓冲组件以及多个第二缓冲组件。光源设置于背板 上,侧框配置于背板的侧边,且侧框具有一开口。第一缓冲组件分别连接 于上述光源,其中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则交错配置于侧框的开口中。上述显示面板可为任何非自发性发光的显示面板,较佳为一液晶显示面板(LCD Panel )。上述驱动模块可为任意形式的电路结构,较佳为集 成电路芯片。上述驱动模块包括一时序控制器、至少一栅极驱动器与至少 一源极驱动器。上述时序控制器可提供频率或外部显示数据至栅极驱动器 及源极驱动器,而栅极驱动器及源极驱动器则可根据上述频率或外部显示 数据分别产生控制信号及显示数据,以提供至显示面板。在本技术中,上述第二缓冲组件与第一缓冲组件之间可为任意方 式组合,且可相互嵌合,较佳为卡扣组合。其可以在第二缓冲组件的两侧 更分别设置一凹陷部,并在第一缓冲组件的两侧对应凹陷部的处亦分别设 置一凸出部,以透过凸出部与凹陷部的卡扣机制,使第二缓冲组件与第一 缓冲组件嵌合。或者,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之间的嵌合亦可透过在第二缓 冲组件的两侧分别设置一凸出部,并在第一缓冲组件的两侧对应凸出部之 处亦分别设置一凹陷部,以透过凸出部与凹陷部的卡扣机制达成卡扣组 合。继而,本技术的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可使用具有弹性的任意材质 制作,如橡胶、塑料等材质。因此,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可吸收震动以保 护光源。上述第一缓冲组件具有一孔洞,以供光源连接套合于其中。第一及第 二缓冲组件与光源的配置关系并无限定。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灯管的电极 端连接套合于第一缓冲组件中。此外,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于开口中产生 形变而稳定其配置。上述第一及第二缓冲组件的数量无限定,然较佳为第 一缓冲组件的数量大于第二缓冲组件的数量。本技术光源之间的距离 长度无限定,因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交错配置,因此第二缓冲组件的宽度 影响上述光源之间的距离长度。其次,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改变光源 之间的距离,如需要开发多种装设不同数目光源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时, 可调整第二缓冲组件的宽度,如修改第二缓冲组件模具的宽度或重新制 作第二缓冲组件的模具,以调整光源之间的长度而达到装设不同数目光源 于背板上。在本技术所提出的平面显示器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中,可更包括一反射板,其设置于上述背板上以增进光源的有效利用率。又,本技术的光源可为任意形式的光源,较佳为热阴极荧光灯管或冷阴极荧光灯管等。此外,本技术的背板使用比热小的材质,如金属材质制作的背板,且其以铁或铝等金属制作的背板为较佳。因此,本技术的平面显示器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是透过第一缓冲组件固定光源,并利用第二缓冲组件调整光源之间的距离。因此,仅需改变第二缓冲组件的模具宽度,无需对背板或侧框进行修改,即可改变光源间的距离或光源的数目。此外,本技术更可降低开模、修模及制造费用。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显示器剖面示意图; 图2B是图2A实施例中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A实施例中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结构爆炸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直下式背光模块l、 23 反射板12、 241 橡胶垫圈14 平面显示器2 驱动模块22背板ll、 231 冷阴极荧光灯管13、 232 侧胶框15 显示面板21 第一缓冲组件233第二缓冲组件234框235凸出部236凹陷部237开口 238容置空间239孔洞240宽度h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一并参考图2A及图2B,图2A显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 的平面显示器结构剖面图,图2B显示图2A的直下式背光模块23的结构 示意图。如图中所示,平面显示器2主要包括一显示面板21、 一驱动模块22 及一直下式背光模块23。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1为一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TFT-LCD Panel ),且显示面板21是被承载于直下式背光模块23的上方。直下式 背光模块23向显示面板21投射一背光源,以供显示面板21显示画面。 显示面板21电性连接驱动模块22,且接收来自驱动模块22的控制信号, 驱动模块22透过上述控制信号控制显示面板21的操作。此外,显示面板 21亦从驱动模块22接收多个显示数据,并根据上述显示数据改变液晶的 光学特性以显示画面。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模块22包括一时序控制器(图中未示)、至少 一栅极驱动器(图中未示)与至少一源极驱动器(图中未示)。时序控制 器提供至少一频率及多个外部显示数据至栅极驱动器及源极驱动器,而栅 极驱动器是根据上述频率及外部显示数据产生至少一栅极控制信号,源极 驱动器则是根据上述频率及外部显示数据产生上述显示数据。栅极驱动器显示面板21的薄膜晶体管栅极(图中未示)处 以控制栅极的开启/关闭,而当栅极于开启状态时,源极驱动器传送显示 数据至薄膜晶体管源极(图中未示)处以控制此处液晶的光学特性,并通过此控制显示面板21显示画面。如图2B及图3所示,直下式背光模块23主要包括一背板231、 一反 射板241、五支冷阴极荧光灯管232、十个第一缓冲组件233、八个第二缓 冲组件234以及二个侧框2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背板;多个光源,设置于该背板上;一侧框,配置于该背板的侧边,且该侧框具有一开口;多个第一缓冲组件,分别连接于该些光源;以及多个第二缓冲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与第二缓冲 组件交错配置于该侧框的该开口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敏伦
申请(专利权)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