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一种冷却装置(3),其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冷却通道(11)的第一冷却通道元件(10)和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冷却通道(22)的第二冷却通道元件(20),其中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元件(10;20)分别具有围绕冷却装置(3)的中心轴线(X)的圆弧状的基本形状。第一冷却通道元件(10)和第二冷却通道元件(20)彼此同心地布置,其中关于中心轴线(X),相对于第一冷却通道元件(10),布置第二冷却通道元件(20),使得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11;22)沿着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元件(10;20),在径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发动机壳体(2)和一种发动机单元(1)。种发动机单元(1)。种发动机单元(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冷却装置、发动机壳体和发动机单元
[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冷却通道的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和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冷却通道的第二冷却通道元件。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发动机壳体和一种发动机单元。
技术介绍
[0002]特别是在电驱动单元中,必须排出损耗热量。集成电驱动单元中的主要热源可以理解为电池、定子绕组、转子、变速器、轴承和驱动单元的逆变器中的功率模块。通常用水冷却逆变器单元和定子壳体(冷却套),其中通过转子空心轴冷却系统冷却转子。为了效率更高,可以额外地冷却绕组端部。这主要可以通过被引导穿过例如冷却帽的介电油实现。
[0003]这种系统具有两个单独的冷却循环。通过车辆散热器,冷却第一冷却循环。而特别成问题的是从第二冷却循环中排出热量。为此,根据现有技术,已知了单独的热交换器的使用,其例如被安置在发动机壳体上。例如,通过文献JP 2007 181 282,描述了这样的系统。
[0004]单独的热交换器的缺点是大的空间需求。因此,已经个别地提出,将热交换器集成在发动机壳体中或者变速器壳体中。文献DE 10 2012 217 361A1示出了一种这样的设计方案,其定子壳体具有安置在外部的双头“螺纹”,以形成冷却通道。
[0005]该解决方案的缺点是:第一冷却循环与第二冷却循环之间的接触面积小,热传导由此受限。另外,缺点还在于,在最大热传导的情况下,较冷的冷却通道系统与定子外壁之间的表面积较小。进一步地,缺点在于,只能有条件地改造螺旋式通道。因此,单独的冷却通道必须在定子壳体的整个表面上基本上平行地伸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其效率得以改善,可简单且成本低廉地进行制造并且能够以简单的方式灵活地适应于不同的边缘条件。本申请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壳体和一种发动机单元。
[0007]根据本申请,该目的通过根据本申请的冷却装置得以实现。该目的通过根据本申请的发动机壳体得以实现,该目的根据本申请的发动机单元得以实现。
[0008]具体地,该目的通过一种冷却装置得以实现,该冷却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冷却通道的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和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冷却通道的第二冷却通道元件,其中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元件分别具有围绕冷却装置的中心轴线的圆弧状的基本形状。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元件彼此同心地布置,其中关于中心轴线,相对于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布置第二冷却通道元件,使得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沿着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元件,在径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
[0009]本申请基于借助于两个冷却通道形成冷却装置的基本理念,其中两个冷却通道在空间上彼此分隔,使得可以彼此独立地配置或者说调整冷却通道,然而这些冷却通道至少部分地重叠,以确保冷却通道之间的适当的热传递。
[0010]根据本申请,预设了,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元件分别具有围绕冷却装置的中心轴线的圆弧状的基本形状。冷却通道元件可以分别在圆形部段或者整个圆周上延伸,使得冷却通道优选地在绝大部分上围绕中心轴线布置。特别地,围绕中心轴线布置冷却通道元件或者说冷却通道,使得关于驱动单元,特别地关于电动机,可以实现高效且适当的冷却。
[0011]在此,根据本申请的冷却装置的效率主要可以针对必要的结构空间、必要的冷却流体量、最大可排出的热能、根据热能和必要的冷却流体量的商数或者表征冷却装置的功能的可比的参数。
[0012]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可以预设用于输送或者说传送共同的冷却流体、分隔的流体循环中的相同冷却流体,或者用于输送分隔的流体循环或者说冷却循环中的不同冷却流体。特别地,水和/或油可以被预设为冷却流体。油循环可以优选地设计有第二冷却通道,并且水循环优选地设计有第一冷却通道。
[0013]此外,预设了,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元件彼此同心地布置。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沿着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元件,在径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因此,预设了,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被设计为在空间上彼此分隔。
[0014]特别地,冷却通道或者说冷却通道元件可以被设计为在径向方向上彼此错位。优选地在径向上内置地布置第二冷却通道或者说第二冷却通道元件,其中在径向上外置地预设第二冷却通道或者说第二冷却通道元件。由此,可以提供冷却通道在径向方向上的至少部分的重叠,其中省空间且彼此独立地设计冷却通道。
[0015]冷却通道可以彼此独立地并且以灵活的形式适应于冷却装置的特定边缘条件,其中借助于径向方向上的重叠,可在低结构空间的条件下提供高效的热传递。
[0016]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案,预设了,能以套筒件或者铸件的形式提供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并且能以铸件或者套筒件的形式提供第二冷却通道元件,或者能以共同的铸件的形式提供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元件。
[0017]在此,铸件可以特别地在砂型铸造方法或者注塑法中,例如由塑料或者由金属制成。同样地,套筒件可以由根据技术边缘条件有利地选择的材料制成,诸如塑料或者金属。
[0018]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元件可以交替地配置为铸件或者套筒件。预设了,相应的套筒件可套在相应的铸件上,以形成冷却通道在径向方向上的重叠。可简单制造的、模块化的且能够可变地配置的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的组合是可用的。
[0019]此外,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元件可以被设计为一件式的铸件。在此意义上,根据本申请,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被集成在一件式的铸件中,其表现为第一冷却通道元件和第二冷却通道元件。在一件式的铸件内,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至少部分地在径向方向上重叠。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的自由可变的集成设计方案是可用的。
[0020]在另一实施方案中,预设了,第一冷却通道具有螺旋结构、网格结构、波纹形结构或者混合形状,并且第二冷却通道具有螺旋结构、网格结构、波纹形结构或者混合形状。
[0021]在此意义上,可以实现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的灵活的、自由可变的、单独的且彼此独立的设计方案。
[0022]冷却通道的设计方案的基础在于,可以沿着围绕冷却装置的中心轴线的圆周,提
供适当的、尽可能高效的冷却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扩大位于第一冷却通道与第二冷却通道之间的、对于热交换有效的表面,提高冷却装置的效率。也可以设想,根据具体热源的位置,诸如绕组端部或者说定子绕组,借助于第一和第二冷却通道元件或者说冷却通道,将冷却效果的提供局限于围绕冷却装置的中心轴线的特定圆形部段。
[0023]按照一种实施方案,第一冷却通道和第二冷却通道分别具有波纹形结构,其中相对于第二冷却通道元件的第二冷却通道的波纹形结构之间的第二分隔隙,围绕冷却装置的中心轴线扭转地预设第一冷却通道元件的第一冷却通道的波纹形结构之间的第一分隔隙。
[0024]可以对应于冷却通道的相应的波纹形设计方案,预设冷却通道元件的几何设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冷却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冷却通道(11)的第一冷却通道元件(10)和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冷却通道(22)的第二冷却通道元件(20),其中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元件(10)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元件(20)分别具有围绕所述冷却装置(3)的中心轴线(X)的圆弧状的基本形状,其中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元件(10)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元件(20)彼此同心地布置,其中关于所述中心轴线(X),相对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元件(10),布置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元件(20),使得所述第一冷却通道(11)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22)沿着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元件(10)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元件(20),在径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3),其特征在于,能以套筒件或者铸件的形式提供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元件(10),并且能以铸件或者套筒件的形式提供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元件(20),或者能以共同的铸件的形式提供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元件(10)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元件(2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11)具有螺旋结构、网格结构、波纹形结构或者混合形状,并且所述第二冷却通道(22)具有螺旋结构、网格结构、波纹形结构或者混合形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11)和所述第二冷却通道(22)分别具有波纹形结构,其中相对于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元件(20)的第二冷却通道(22)的波纹形结构之间的第二分隔隙(23),围绕所述冷却装置(3)的中心轴线(X)扭转地预设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元件(10)的第一冷却通道(11)的波纹形结构之间的第一分隔隙(1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元件(10)和/或所述第二冷却通道元件(20)的圆弧状的基本形状在360度上,围绕所述冷却装置(3)的中心轴线(X)延伸,或者在小于360度上,围绕所述冷却装置(3)的中心轴线(X)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11)和/或所述第二冷却通道(22)具有平滑的内侧和/或结构化的表面,所述表面包括参差不齐的结构、阶梯状的结构、柱形结构和/或隔断状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通道元件(10)和/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内,
申请(专利权)人:汉拿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