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源互补蓄联热泵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13657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14: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能源互补蓄联热泵空调系统,包括蓄能水箱和户式地源热泵,所述户式地源热泵包括地源热泵换热器;所述户式地源热泵通过通水水路与蓄能水箱构成回路系统;构成的回路系统通过地源热泵换热器交换地下热源;而户式地源热泵内经过换热后的热源通入到地暖和新风系统内。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能源互补蓄联热泵空调系统能有效的保障空调系统的制热和制冷的效果。热和制冷的效果。热和制冷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能源互补蓄联热泵空调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多能源互补蓄联热泵空调系统领域。

技术介绍

[0002]空调系统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空调在夏天为我们居住的室内进行降温,在冬天为室内进行升温,以确保舒适的居住环境的作用;而冬天如果水温不足时,需要空气源热泵对空调系统的水温进行升温,并且能通过地源热泵具有一定温度的热源来快速调节水温,以便于室内能保证适宜的温度,提高居住舒适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能源互补蓄联热泵空调系统能有效的保障空调系统的制热和制冷的效果。
[0004]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多能源互补蓄联热泵空调系统,包括蓄能水箱和户式地源热泵,所述户式地源热泵包括地源热泵换热器;所述户式地源热泵通过通水水路与蓄能水箱构成回路系统;构成的回路系统通过地源热泵换热器交换地下热源;而户式地源热泵内经过换热后的热源通入到地暖和新风系统内。
[0006]进一步的,还包括太阳能系统和空气能热泵;所述蓄能水箱分别与太阳能系统和空气能热泵连通;所述蓄能水箱串联多个户式地源热泵;所述户式地源热泵内水经过蓄能水箱通过太阳能系统和空气能热泵调节温度后输送至用户室内。
[0007]所述新风系统包括吹散结构和聚能结构;所述聚能结构包括聚能板和提拉结构;所述聚能板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与新风系统的导水管路连通设置;所述聚能板侧壁上间距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内对应设置有弹性膜;所述提拉结构的运动端带动弹性膜来回进出空腔,且所述吹散结构吹散弹性膜内凝聚的热气或冷气于室内;所述新风系统的导水管串联连通多个空腔;所述通孔边缘向空腔内部突进形成凸槽;所述凸槽上对应固设弹性膜;所述凸槽内与弹性膜之间形成凝聚腔室;若干所述凝聚腔室处于空腔范围内,且所述凝聚腔室敞口与外界连通。
[0008]进一步的,所述聚能板侧壁上若干通孔之间设置提拉结构;所述提拉结构包括固定杆和伸缩杆;所述固定杆一端固定于聚能板侧壁上;所述固定杆另一端上固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伸缩装置与伸缩杆一端驱动连接;所述伸缩杆另一端对应嵌入凸槽内;所述所述伸缩杆嵌入端通过半圆片固定于弹性膜中部;所述伸缩杆带动弹性膜运动推挤出凝聚腔室内的凝聚热气或冷气;若干所述凝聚腔室敞口范围形成扩散区。
[0009]进一步的,所述吹散结构包括吹风风机;所述吹风风机对应设置于新风系统的安装板上;所述吹风风机的吹风方向与扩散区相交,且所述吹风风机靠近聚能板一侧设置,且所述吹风风机向远离聚能板一侧倾斜吹向扩散区。
[0010]进一步的,所述地暖内包括辐射板;所述辐射板分别铺设安装于房屋地板以及天
花板内;相对的所述辐射板分别向室内传导辐射热气或冷气;所述辐射板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内部开设有填充槽;所述填充槽内对应填充设置有毛细管;若干安装板相互拼接形成辐射板,且若干所述毛细管对应拼接连通;所述毛细管分别与通水管连通循环。
[0011]进一步的,所述填充槽槽底为矩形,且所述填充槽相对顶部为半圆形;所述填充槽顶部对应朝向调节的室内设置;所述毛细管对应填充槽槽底一侧固设有隔绝块;所述隔绝块与填充槽槽底之间设置有隔热材料;所述毛细管与隔绝块为一体结构设置;所述隔绝块内部间距开设有若干隔层,所述隔层中空设置;若干所述隔层之间通过阻热块隔绝;所述隔层截面为弧型,且所述隔层对应适应于与毛细管底部;
[0012]所述隔绝块底部开设有真空层;所述真空层与隔层间距设置,且所述真空层与隔层之间夹设有保温层;若干所述真空层沿毛细管延伸方向间距设置;所述真空层与隔层交错设置,且所述阻热块正对于真空层中部;所述真空层平行于填充槽槽底设置。
[0013]进一步的,所述填充槽顶部开设有若干槽孔;所述毛细管侧壁对应槽孔位置设置有若干凸起;所述凸起对应嵌入槽孔内;所述凸起内部的空腔与毛细管内部连通;所述凸起侧壁上的若干导热杆对应插入到槽孔内壁中。
[0014]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能通过空调系统中多个能源互补对室内进行温度的调节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有益效果:
[0015]1)导水管以及空腔内通水时,凝聚腔室内部的气体也会相应的降温或升温,并且凝聚腔室内部的气体相较聚能板周边的气体的温度会更高或更低,将凝聚腔室内气体推挤出来后能更快的调节室内的温度;
[0016]2)伸缩杆通过半圆片带动弹性膜相应的伸入空腔内,这样凝聚腔室内凝聚热气或冷气,然后伸缩杆通过半圆片带动弹性膜推挤凝聚腔室内的气体喷出,喷出的气体处于扩散区内,然后经过吹散结构吹散到室内,这样就能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0017]附图1为多能源互补蓄联热泵空调系统图;
[0018]附图2为新风系统结构图;
[0019]附图3为扩散区结构图;
[0020]附图4为提拉结构图;
[0021]附图5为辐射板结构图;
[0022]附图6为毛细管结构图;
[0023]附图7为真空层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0025]如附图1

7:多能源互补蓄联热泵空调系统,包括蓄能水箱4和户式地源热泵6,所述户式地源热泵6包括地源热泵换热器;所述户式地源热泵6通过通水水路与蓄能水箱4构成回路系统;构成的回路系统通过地源热泵换热器交换地下热源;而户式地源热泵6内经过换热后的热源通入到地暖3和新风系统7内。
[0026]还包括太阳能系统5和空气能热泵8;所述蓄能水箱4分别与太阳能系统5和空气能
热泵8连通;所述蓄能水箱4串联多个户式地源热泵6;所述户式地源热泵6内水经过蓄能水箱4通过太阳能系统5和空气能热泵6调节温度后输送至用户室内。通过太阳能维持冬天蓄能水箱的水温,冬天水温不足以通过太阳能维持的情况时,开启空气源热泵进行升温,而地源热泵常年冬天夏天节能维持一定的温度,夏天时,通过地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调节对水温进行降温;这样电源热泵内的水具有一定温度,在冬天时,能减少对水的加热能耗,夏天时能减少对水降温的能耗。
[0027]所述新风系统7包括吹散结构1和聚能结构2;所述聚能结构2包括聚能板21和提拉结构22;所述聚能板21内部开设有空腔211;所述空腔211与新风系统7的导水管路连通设置;所述聚能板21侧壁上间距开设有若干通孔212;所述通孔212内对应设置有弹性膜213;所述提拉结构22的运动端带动弹性膜213来回进出空腔211,且所述吹散结构1吹散弹性膜213内凝聚的热气或冷气于室内。提拉结构将弹性膜内形成的冷气或者热气携带推挤出来,然后吹散结构将热气或者冷气吹散到室内,这样就能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起到保温或降温的作用。
[0028]所述新风系统7的导水管串联连通多个空腔211;所述通孔212边缘向空腔211内部突进形成凸槽214;所述凸槽214上对应固设弹性膜213;所述凸槽214内与弹性膜213之间形成凝聚腔室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能源互补蓄联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能水箱(4)和户式地源热泵(6),所述户式地源热泵(6)包括地源热泵换热器;所述户式地源热泵(6)通过通水水路与蓄能水箱(4)构成回路系统;构成的回路系统通过地源热泵换热器交换地下热源;而户式地源热泵(6)内经过换热后的热源通入到地暖(3)和新风系统(7)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能源互补蓄联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太阳能系统(5)和空气能热泵(8);所述蓄能水箱(4)分别与太阳能系统(5)和空气能热泵(8)连通;所述蓄能水箱(4)串联多个户式地源热泵(6);所述户式地源热泵(6)内水经过蓄能水箱(4)通过太阳能系统(5)和空气能热泵(6)调节温度后输送至用户室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能源互补蓄联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7)包括吹散结构(1)和聚能结构(2);所述聚能结构(2)包括聚能板(21)和提拉结构(22);所述聚能板(21)内部开设有空腔(211);所述空腔(211)与新风系统(7)的导水管路连通设置;所述聚能板(21)侧壁上间距开设有若干通孔(212);所述通孔(212)内对应设置有弹性膜(213);所述提拉结构(22)的运动端带动弹性膜(213)来回进出空腔(211),且所述吹散结构(1)吹散弹性膜(213)内凝聚的热气或冷气于室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能源互补蓄联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7)的导水管串联连通多个空腔(211);所述通孔(212)边缘向空腔(211)内部突进形成凸槽(214);所述凸槽(214)上对应固设弹性膜(213);所述凸槽(214)内与弹性膜(213)之间形成凝聚腔室(215);若干所述凝聚腔室(215)处于空腔(211)范围内,且所述凝聚腔室(215)敞口与外界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能源互补蓄联热泵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板(21)侧壁上若干通孔(212)之间设置提拉结构(22);所述提拉结构(22)包括固定杆(221)和伸缩杆(222);所述固定杆(221)一端固定于聚能板(21)侧壁上;所述固定杆(221)另一端上固设有连接块(223);所述连接块(223)上伸缩装置与伸缩杆(222)一端驱动连接;所述伸缩杆(222)另一端对应嵌入凸槽(214)内;所述所述伸缩杆(222)嵌入端通过半圆片(224)固定于弹性膜(213)中部;所述伸缩杆(222)带动弹性膜(213)运动推挤出凝聚腔室(215)内的凝聚热气或冷气;若干所述凝聚腔室(215)敞口范围形成扩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林森唐华强吴晋兰
申请(专利权)人:碳中和绿色建筑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