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3559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显示面板。该发光显示面板包括一前板、N个导热/散热装置以及N个发光装置,其中N为一自然数。该前板上具有N个穿透的孔洞。每一个导热/散热装置对应该N个孔洞中的一个孔洞及该N个发光装置中的一个发光装置,并以其本身的颈部穿过该对应的孔洞。每一个发光装置固定于其对应的导热/散热装置的平坦部上。借此,在每一个发光装置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由对应该个发光装置的导热/散热装置导引至该前板的背侧,进而消散热能。(*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发光显示面板(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并且特别地,根据本技术的发光显示面板其中个别的发光装置(Light-emittingapparatus)衔接高效率的导热/散热装置(Heat conducting/dissipatingapparatus),进而让个别的发光装置能在高功率下操作,以提升个别的发光装置的发光强度。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为一种新兴的照明光源,具有省电、耐震、反应快、适合量产等许多优点。现今的发光显示面板即有不少采用发光二极管做为发光装置中的光源,并且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场合中,例如,交通号志、广告招牌、球场的广告牌等。然而,发光二极管本身的发光强度若要提升,需使用较大的发光驱动芯片(Emitter chip),也相应地产生较高的热能。发光二极管在持续发亮一段时间后,会有本身的结温(Junction temperature)升高的问题,使得发光二极管本身的发光效率下降,造成亮度无法提升。因此,若要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强度往往需要在高功率,至少大于一瓦特下操作,并且以发光二极管为发光源的发光装置需要具备良好的散热机制,才能维持亮度并且延长使用寿命。传统采用发光二极管做为发光源的发光显示面板,大多是将封装好的发光二极管接着或是插于一前板上,由于功率均低于一瓦特,因此散热问题并不严重。本技术的发光显示面板衔接高效率的导热/散热装置,因此可使用高功率的发光二极管,或其它高功率的发光装置做为发光源,并将热能引导消散,避免发光芯片的结点温度常超过安全范围而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挂载多个高亮度发光装置同时包括良好导热组件的发光显示面板。于封装阶层内即降低热阻(Thermalresistance),达到部分解热效果,有效降低发光芯片的结点温度,可有效解决先前技术中的散热问题外,并提供高强度的发光效果。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发光显示面板,包括一前板,该前板其上定义一前侧以及一背侧,并且该前板上具有N个穿透的孔洞,N为一自然数;N个导热/散热装置,该N个导热/散热装置中的每一个导热/散热装置对应该N个洞中的一个孔洞,每一个导热/散热装置均包括一导热组件,该导热组件区分为一配合该对应的孔洞的颈部、一位于该颈部的末端的平坦部以及一尾部,该导热组件以其本身的颈部穿过该对应的孔洞,致使其本身的尾部位于该前板的背侧;以及至少一散热鳍片,该至少一散热鳍片设置于该导热组件的尾部之一周围;以及N个发光装置,该N个发光装置中的每一个发光装置对应该N个孔洞中的一个孔洞,并且固定于穿过该对应的孔洞的导热组件的平坦部上;借此,在每一个发光装置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由对应该个发光装置的导热组件导引至该前板的背侧,并且由对应该个发光装置的至少一散热鳍片消散。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显示面板。根据本技术的发光显示面板包括一前板、N个导热/散热装置以及N个发光装置,其中N为一自然数。该前板其上定义一前侧以及一背侧,并且该前板上具有N个穿透的孔洞。该N个导热/散热装置中的每一个导热/散热装置对应该N个洞中的一个孔洞,并且每一个导热/散热装置均包括一导热组件以及至少一散热鳍片。该导热组件区分为一配合该对应的孔洞的颈部、一位于该颈部的末端的平坦部以及一尾部。该导热组件以其本身的颈部穿过该对应的孔洞,致使其本身的尾部位于该前板的背侧。该至少一散热鳍片设置于该导热组件的尾部的一周围。该N个发光装置中的每一个发光装置对应该N个孔洞中的一个孔洞,并且固定于穿过该对应的孔洞的导热组件的平坦部上。借此,于每一个发光装置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由对应该个发光装置的导热组件导引至该前板的背侧,并且由对应该个发光装置的至少一散热鳍片将该导热组件所传导的热能发散至周围的空气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发光显示面板,其中包括将N个导热/散热装置与N个发光装置有效的整合在一起的独立且具散热效能的发光引擎(Lightengine)。借由该柱状的导热组件能将该发光装置所产生的热能有效导引,该导热组件不但较先前技术具有较大散热面积,并且能将热能导引远离该发光装置,并以至少一散热鳍片立即将热能发散至周围的空气中,大幅提升散热效率。相较于先前技术,本技术的发光显示面板中的发光装置,因为整平接合导热组件的平整端面,能有效降低结点温度,使得发光显示面板可运用高效率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来显示文字图案以及作为平面照明光源。本技术装置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发光显示面板,能整合发光装置与导热/散热装置成一独立式组件,并且能有效导热且具有更佳的散热效率。关于本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借由以下的技术详述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优选具体实施例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部分外观视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优选具体实施例的发光显示面板的侧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发光显示面板19导线12前板 122孔洞14导热/散热装置 17固定组件142导热组件 144散热组件16发光装置 20颈部22平坦部 24尾部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由N个高散热效率高功率的发光装置所组成的发光显示面板,能防止其中的高功率发光芯片因P-N结(P-Njunction)温度过高而降低其发光效率及寿命。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优选具体实施例的发光显示面板的部分外观视图。如图1所示,该发光显示面板1包括一前板(Frontplate)12、N个导热/散热装置(Heat conducting/dissipating apparatus)14以及N个发光装置(Light-emitting apparatus)16,N为一自然数。该前板12上定义一前侧以及一背侧,并且具有N个穿透的孔洞(Formed-through aperture)122于其上,其中每一个孔洞122的孔径略大于对应该个孔洞122的发光装置16的直径。该前板12由选自由一水泥材料、一玻璃材料、一金属材料、一木质材料、一高分子材料、一水泥/高分子复合材料以及一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所组成的一群组中的一材料所制成。该N个导热/散热装置中的每一个导热/散热装置14对应该N个孔洞122中的一个孔洞122。每一个导热/散热装置14均包括一导热组件(Heat-conducting device)142以及至少一散热鳍片(Heat-dissipating fin)144。该导热组件142区分为一配合该对应的孔洞的颈部20、一位于该颈部20的末端的平坦部22以及一尾部24。该导热组件142以其本身的颈部20穿过该对应的孔洞122,并利用螺丝或是其它套件,固定于该前板12的背侧上,致使其本身的尾部24位于该前板12的背侧上。于此实施例中,每一个导热组件142亦利用一固定组件(Fastening device)17套设于其上,以固定于该前板12的背侧上。该至少一散热鳍片144设置于该导热组件142的尾部24的一周围。借此,于该N个发光装置16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由该N个导热组件142导引至该至少一散热鳍片144,进而由该至少一散热鳍片144散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前板,该前板其上定义一前侧以及一背侧,并且该前板上具有N个穿透的孔洞,N为一自然数;    N个导热/散热装置,该N个导热/散热装置中的每一个导热/散热装置对应该N个洞中的一个孔洞,每一个导热/散热装置均包括:    一导热组件,该导热组件区分为一配合该对应的孔洞的颈部、一位于该颈部的末端的平坦部以及一尾部,该导热组件以其本身的颈部穿过该对应的孔洞,致使其本身的尾部位于该前板的背侧;以及    至少一散热鳍片,该至少一散热鳍片设置于该导热组件的尾部之一周围;以及    N个发光装置,该N个发光装置中的每一个发光装置对应该N个孔洞中的一个孔洞,并且固定于穿过该对应的孔洞的导热组件的平坦部上;    借此,在每一个发光装置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由对应该个发光装置的导热组件导引至该前板的背侧,并且由对应该个发光装置的至少一散热鳍片消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振贤
申请(专利权)人:新灯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BN[文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