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3538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14:36
充气轮胎(10)具备沿着轮胎径向延伸并且从胎侧部(30)的表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成为凸状的纵向突起(110)。纵向突起(110)沿着轮胎周向设置多个,纵向突起(110)的轮胎径向内侧端(110a)位于比最大宽度位置(Wmax)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纵向突起(110)的轮胎径向外侧端(110b)位于比与直线L1正交的直线L2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胎,该轮胎能够抑制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的附近的故障的产生。

技术介绍

[0002]以往,针对在与路面接触的胎面的轮胎径向内侧具备带束层的充气轮胎(以下,适当省略为轮胎),实施防止该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的附近的故障的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对策。
[0003]例如,已知在具备包括一对交叉带束和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帘线的螺旋带束的带束层的轮胎中,使交叉带束和螺旋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的位置和构成交叉带束的帘线的弹性模量最优化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
[0004]利用像这样的轮胎,能够不损害使用了螺旋带束的高性能轮胎的操纵稳定性,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的故障,具体来说能够有效地抑制轮胎表面部分的龟裂。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1433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然而,可知即使在像上述那样的实施了防止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的附近的故障的产生的对策的轮胎中,在更严苛的使用条件下,有可能未必能够有效地抑制该故障的产生。
[0009]具体来说,在由于路面温度较高、向轮胎的输入较大而在带束层产生较大的剪切应变那样的状况下,能够产生上述那样的故障。
[0010]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像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该轮胎即使在路面温度较高、向轮胎的输入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的附近的故障的产生。
[001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是如下的轮胎(充气轮胎10),该轮胎(充气轮胎10)包括:胎面(胎面20),其与路面接触;以及胎侧部(胎侧部30),其与所述胎面相连,位于所述胎面的轮胎径向内侧,并且该轮胎具备:带束层(带束层50),其设于所述胎面的轮胎径向内侧;以及胎体(胎体40),其设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内侧,该轮胎具备沿着轮胎径向延伸并且从所述胎侧部的表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成为凸状的纵向凸状部(纵向突起110),所述纵向凸状部沿着轮胎周向设置多个,所述纵向凸状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端(轮胎径向内侧端110a)位于比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位置(最大宽度位置Wmax)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纵向凸状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端(轮胎径向外侧端110b)位于比与第1直线(直线L1)正交的第2直线(直线L2)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该第1直线经过所述带束层
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并且与轮胎径向平行,所述第2直线在所述第1直线与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端接触的位置与所述第1直线正交。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充气轮胎10的剖视图。
[0013]图2是充气轮胎10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14]图3是充气轮胎10(包括连通突起200)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15]图4是充气轮胎10的局部侧视图。
[0016]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充气轮胎10的截面和在充气轮胎10的硫化成型工序中使用的模具300的截面的图。
[0017]图6是纵向突起110的沿着图4的F6

F6线的剖视图。
[0018]图7是周向突起120的沿着图4的F7

F7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相同的功能、结构标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并且适当省略其说明。
[0020](1)轮胎的整体概略结构
[0021]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剖视图。具体来说,图1是充气轮胎10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和轮胎径向的剖视图。此外,在图1中,省略截面阴影的图示(以下相同)。
[0022]充气轮胎10能够在一般的四轮乘用汽车中使用,但特别地能够适用于运动性能较高的高性能汽车。
[0023]如图1所示,充气轮胎10具备胎面20、胎侧部30、胎体40、带束层50以及胎圈部60。
[0024]胎面20是与路面接触的部分。在胎面20形成有与充气轮胎10的使用环境、所安装的车辆的类型对应的图案(未图示)。
[0025]胎侧部30与胎面20相连,位于胎面20的轮胎径向内侧。胎侧部30是从胎面2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到胎圈部60的上端的区域。有时也将胎侧部30称为胎侧等。
[0026]胎体40形成充气轮胎10的骨架。胎体40设于带束层50的轮胎径向内侧。
[0027]胎体40是沿着轮胎径向呈放射状配置的胎体帘线(未图示)由橡胶材料包覆而成的子午线构造。不过不限定于子午线构造,也可以是以胎体帘线在轮胎径向上交叉的方式配置的斜交构造。
[0028]带束层50设于胎面20的轮胎径向内侧。带束层50包括一对交叉带束,具体来说,包括交叉带束51(第1交叉带束)和交叉带束52(第2交叉带束)。交叉带束52设于交叉带束51的轮胎径向外侧。
[0029]交叉带束51和交叉带束52具有带束帘线(未图示)。在观察胎面的视角下,交叉带束51的带束帘线与交叉带束52的带束帘线交叉。
[0030]此外,带束层50也可以包括设于交叉带束52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加强带束(未图示)。作为加强带束,例如列举出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帘线的螺旋带束。螺旋带束可以是与交叉带束51和交叉带束52相同的宽度,也可以是仅覆盖交叉带束51和交叉带束5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分那样的形状。
[0031]胎圈部60与胎侧部30相连,并且位于胎侧部30的轮胎径向内侧。胎圈部60卡定于车轮轮辋(未图示)。
[0032]如图1所示,充气轮胎10具有以轮胎赤道线CL为基准大致对称的形状,但突起部100仅设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侧。
[0033]具体来说,突起部100仅设于成为车辆安装时的内侧的胎侧部30。也就是说,充气轮胎10的安装方向是指定的,突起部100不设于成为车辆安装时的外侧的胎侧部30。
[0034]突起部100从胎侧部30的表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成为凸状。此外,在图1中,突起部100的形状用假想线表示。
[0035](2)突起部100的结构
[0036]图2和图3是充气轮胎10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0037]具体来说,图2用假想线表示在轮胎周向上仅设有突起部100的位置的突起部100的形状。
[0038]图3用假想线表示在轮胎周向上设有突起部100和与突起部100相连的连通突起200的位置的突起部100和连通突起200的形状。
[0039]图4是充气轮胎10的局部侧视图。
[0040]如图2~图4所示,突起部100由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多个凸状部和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凸状部的集合构成。
[0041]具体来说,突起部100包括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多个纵向突起110以及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突起120和周向突起130。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向突起110构成纵向凸状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轮胎,其是如下的轮胎:该轮胎包括与路面接触的胎面和与所述胎面相连并且位于所述胎面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胎侧部,该轮胎具备:带束层,其设于所述胎面的轮胎径向内侧;以及胎体,其设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内侧,其中,该轮胎具备沿着轮胎径向延伸并且从所述胎侧部的表面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成为凸状的纵向凸状部,所述纵向凸状部沿着轮胎周向设置多个,所述纵向凸状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端位于比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纵向凸状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端位于比与第1直线正交的第2直线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该第1直线经过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并且与轮胎径向平行,所述第2直线在所述第1直线与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外侧端接触的位置与所述第1直线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川雄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