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泵体托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1451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8: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泵体托架,涉及汽车泵体托架技术领域,包括主托架,主托架的后表面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一通孔,主托架的后表面设有支耳,主托架的两侧的中部设有第一通槽,主托架的两侧靠近前侧设有第二通槽,主托架的前表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泵体外壳,泵体外壳的中部贯穿有输入轴支架,主托架的中部靠近第一通槽处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有副托架,主托架的两侧靠近第二通槽固定连接有输入轴支架,输入轴的外表面套接有皮带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主托架和副托架,为泵体外壳提供了支撑结构,减少了汽车发生意外时对泵体的伤害,达到了保护泵体的作用,通过设置输入轴支架和轴承,增加了皮带轮的稳定性,达到了支撑输入轴的目的。输入轴的目的。输入轴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泵体托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泵体托架
,具体为一种汽车泵体托架。

技术介绍

[0002]转向助力是协助驾驶员做汽车方向调整,为驾驶员减轻打方向盘的用力强度,当然,助力转向在汽车行驶的安全性、经济性上也有一定的作用,现有市场中,助力转向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机械式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电子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机械式的液压动力转向系统一般由液压泵、油管、压力流量控制阀体、V型传动皮带、储油罐等部件构成,无论车是否转向,这套系统都要工作,而且在大转向车速较低时,需要液压泵输出更大的功率以获得比较大的助力,所以助力泵的固定架构也是很重要的。
[0003]目前,现有的助力泵只是依靠较为简单的托架,直接安装在汽车发动机上,现有的托架为了适配各种车型的助力泵,种类繁多,不可通用,对于生产造成极大的不便,且现有助力泵的托架仅仅固定了助力泵壳体,对主转轴没有支撑作用,V型转动皮带给主转轴一个径向力,使泵体外壳与主转轴之间摩擦力增大,容易漏液导致损坏,所以现有助力泵托架拥有不具备支撑主转轴的能力、不能保护泵体和不能通用的缺点。
[0004]在中国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 207128987 U中公开的一种电动汽车电机转向助力泵支架,虽然该技术设有可调节支架,通过将可调节支架置于助力泵表面,挡板对助力泵起到保护、固定作用,根据助力泵的大小来调节齿轮槽,通过紧固圈固定助力泵,将助力泵牢牢固定住,增加了转向助力泵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减少了生产成本,但是该技术不具备支撑助力泵主转轴的功能,并且该技术对泵体保护不够全面。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泵体托架,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包括主托架,主托架的后表面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一通孔,主托架的后表面设有支耳,主托架的两侧的中部设有第一通槽,主托架的两侧靠近前侧设有第二通槽,主托架的前表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泵体外壳,主托架的中部靠近第一通槽处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有副托架,主托架的两侧靠近第二通槽处通过第二螺栓固定连接有输入轴支架。
[0009]可选的,支耳有两个,支耳位于主托架的后表面的上下两侧,支耳中部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汽车发动机上的螺纹孔适配。
[0010]可选的,副托架为U型半圆结构,副托架的两侧设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与泵体外壳的前表面的螺纹孔适配,且第三通孔的内部铰接有第三螺栓。
[0011]可选的,第一通槽与第四通孔适配,第一通槽和第四通孔的内部贯穿有第一螺栓。
[0012]可选的,输入轴支架的两侧开设有第五通孔,输入轴支架的中部开设有第六通孔,第六通孔的内部卡接有轴承,轴承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输入轴,轴承的内径与输入轴的外径相适配。
[0013]可选的,泵体外壳的中部设置有输入轴,所述输入轴的外表面固定链接有皮带轮,所述皮带轮的外表面设有与V型皮带适配的V型凹槽。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泵体托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1、该汽车泵体托架,通过设置主托架和副托架,为泵体外壳提供了支撑结构和多向保护作用,在使用时泵体外壳处于主托架和副托架中间,主托架和副托架为泵体外壳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在泵体外壳的四周形成保护结构,当汽车发生意外时,保护了泵体外壳不受周围其他物体的挤压,为泵体外壳提供了支撑结构和多向保护作用,也减少了汽车发生意外时对泵体的伤害,也减小了行车过程中由于固定不好导致的泵体掉落的风险,达到了保护泵体的作用。
[0017]2、该汽车泵体托架,通过设置输入轴支架和轴承,将轴承输入轴支架套接在泵体输入轴的外表面,提供了皮带带动皮带轮时的反向作用力,增加了皮带轮的稳定性,减少了输入轴与泵体外壳的摩擦力,从而使泵体外壳更加经久耐用,达到了支撑输入轴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前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托架和泵体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主托架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副托架和输入轴支架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主托架;101、第一通孔;102、第一通槽;103、第二通槽;2、副托架;201、第三通孔;202、第四通孔;3、输入轴支架;301、第五通孔;302、第六通孔;4、轴承;5、第一螺栓;6、第二螺栓;7、皮带轮;8、泵体外壳;9、第三螺栓;10、输入轴;11、支耳;1101、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5]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泵体托架,包括主托架1,主托架1的后表面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一通孔101,主托架1的后表面设有支耳11,支耳11有两个,支耳11位于主托架1的后表面的上下两侧,支耳11中部设有第二通孔1101,第二通孔1101与汽车发动机上的螺纹孔适配,主托架1的两侧的中部设有第一通槽102,第一通槽102与第四通孔202适配,第一通槽102和第四通孔202的内部贯穿有第一螺栓5,主托架1的两侧靠近前侧设有第二通槽103,主托架1的前表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泵体外壳8,泵体外壳8的中部设置有输入轴10,所述输入轴10的外表面固定链接有皮带轮7,所述皮带轮7的外表面设有与V型皮带适配的V型凹槽,主托架1的中部靠近第一通槽102处通过第一螺栓5固定
连接有副托架2,副托架2为U型半圆结构,副托架2的两侧设有第三通孔201和第四通孔202,第三通孔201与泵体外壳的前表面的螺纹孔适配,且第三通孔201的内部铰接有第三螺栓9,主托架1的两侧靠近第二通槽103处通过第二螺栓6固定连接有输入轴支架3,输入轴支架3的两侧开设有第五通孔301,输入轴支架3的中部开设有第六通孔302,第六通孔302的内部卡接有轴承4,轴承4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输入轴10,轴承4的内径与输入轴10的外径相适配。
[0026]使用时,首先将泵体外壳8的后表面通过螺钉固定在主托架1的前表面,用第三螺栓9通过第三通孔201将副托架2固定在泵体外壳8的前表面,副托架2的两端通过第一螺栓5固定安装在主托架1两侧,主托架1和副托架2为泵体外壳8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在泵体外壳8的四周形成保护结构,当汽车发生意外时,保护了泵体外壳8不受周围其他物体的挤压,为泵体外壳8提供了支撑结构,将主托架1用螺栓通过支耳11固定在汽车发动机上,然后将V型皮带套接于皮带轮7的外表面的凹槽内,再将输入轴支架3通过轴承4套接于输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泵体托架,包括主托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托架(1)的后表面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一通孔(101),所述主托架(1)的后表面设有支耳(11),所述主托架(1)的两侧的中部设有第一通槽(102),所述主托架(1)的两侧靠近前侧设有第二通槽(103),所述主托架(1)的前表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泵体外壳(8),所述主托架(1)的中部靠近第一通槽(102)处通过第一螺栓(5)固定连接有副托架(2),所述主托架(1)的两侧靠近第二通槽(103)处通过第二螺栓(6)固定连接有输入轴支架(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泵体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耳(11)有两个,所述支耳(11)位于主托架(1)的后表面的上下两侧,所述支耳(11)中部设有第二通孔(1101),所述第二通孔(1101)与汽车发动机上的螺纹孔适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泵体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托架(2)为U型半圆结构,所述副托架(2)的两侧设有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军缪丰张洁冯林陈强江雅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星森精工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