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泡棉胶贴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9749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面泡棉胶贴组件,其泡棉单体由重剥离离型膜和覆盖于重剥离离型膜下表面边缘处的泡棉本体层,此泡棉本体层的中央区域为镂空区,所述泡棉本体层上表面、下表面均涂覆有胶黏层;弱黏膜由软质基材层和弱胶黏层,此弱胶黏层涂覆于软质基材层与泡棉单体接触的表面,所述重剥离离型膜与轻剥离离型膜通过泡棉本体层粘接,所述软质基材层与重剥离离型膜上表面通过弱胶黏层粘接;重剥离离型膜一端具有一拉耳部,此拉耳部与重剥离离型膜连接处具有一刻痕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双面泡棉胶贴组件避免了保护膜单体在转移或使用容易脱落的不足,方便转移和使用,且方便使用者取放保护膜单体,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面泡棉胶贴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双面泡棉胶贴组件,属于消费电子加工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推广应用,要求越来越高,性能也越来越好。电子产品经常需要在产品的内部设置功能性组件产品,以实现相应的目的,如散热、保护、减震等。尤其针对手机、平板及电子元器件生产过程和使用中,经常需要在两个部件之间贴附双面背胶的泡棉以达到相应的性能要求,例如,在设置麦克风的两个部件之间贴附泡棉以保证声腔密封性,组装时,首先在安装麦克风的部件上对应麦克风的位置处贴附泡棉,然后再将贴附上泡棉的部件对应与另外一个部件组装在一起,泡棉贴附在两个部件之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面泡棉胶贴组件,该双面泡棉胶贴组件避免了保护膜单体在转移或使用容易脱落的不足,方便转移和使用,且方便使用者取放保护膜单体,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面泡棉胶贴组件,包括:轻剥离离型膜、弱黏膜和位于轻剥离离型膜和弱黏膜之间若干个泡棉单体,所述若干个泡棉单体间隔地设置于轻剥离离型膜上,所述泡棉单体由重剥离离型膜和覆盖于重剥离离型膜下表面边缘处的泡棉本体层,此泡棉本体层的中央区域为镂空区,所述泡棉本体层上表面、下表面均涂覆有胶黏层;
[0005]所述弱黏膜由软质基材层和弱胶黏层,此弱胶黏层涂覆于软质基材层与泡棉单体接触的表面,所述重剥离离型膜与轻剥离离型膜通过泡棉本体层粘接,所述软质基材层与重剥离离型膜上表面通过弱胶黏层粘接;
>[0006]所述重剥离离型膜一端具有一拉耳部,此拉耳部与重剥离离型膜连接处具有一刻痕线,所述拉耳部位于弱黏膜与轻剥离离型膜之间。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0008]1. 上述方案中,所述泡棉单体的重剥离离型膜为PET氟塑离型膜、PET含硅油离型膜、PET亚光离型膜或者PE离型膜。
[0009]2. 上述方案中,所述弱黏膜的软质基材层为PE基材层或者PP基材层。
[0010]3. 上述方案中,所述重剥离离型膜的厚度为50~150μm。
[0011]4. 上述方案中,所述软质基材层的厚度为10~100μm。
[0012]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13]本技术双面泡棉胶贴组件,其若干个泡棉单体间隔地设置于轻剥离离型膜上,所述泡棉单体由重剥离离型膜和覆盖于重剥离离型膜下表面边缘处的泡棉本体层,所述泡棉本体层上表面、下表面均涂覆有胶黏层;弱黏膜由软质基材层和弱胶黏层,此弱胶黏层涂覆于软质基材层与泡棉单体接触的表面,所述重剥离离型膜与轻剥离离型膜通过泡棉
本体层粘接,所述软质基材层与重剥离离型膜上表面通过弱胶黏层粘接,既避免了泡棉单体较小,导致大量泡棉单体难以存放和转移,也避免了泡棉单体在转移或使用容易脱落的不足,从而方便转移和使用;还有,其位于离型膜上的重剥离离型膜一端具有一拉耳部,此拉耳部与重剥离离型膜连接处具有一刻痕线,所述拉耳部位于弱黏膜与轻剥离离型膜之间,方便使用者取放泡棉单体,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4]附图1为本技术双面泡棉胶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2为附图1的A

A剖面示意图;
[0016]附图3为附图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以上附图中:1、轻剥离离型膜;2、弱黏膜;21、软质基材层;22、弱胶黏层;3、泡棉单体;31、重剥离离型膜;32、泡棉本体层;4、镂空区;5、拉耳部;6、刻痕线;7、胶黏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1:一种双面泡棉胶贴组件,包括:轻剥离离型膜1、弱黏膜2和位于轻剥离离型膜1和弱黏膜2之间若干个泡棉单体3,所述若干个泡棉单体3间隔地设置于轻剥离离型膜1上,所述泡棉单体3由重剥离离型膜31和覆盖于重剥离离型膜31下表面边缘处的泡棉本体层32,此泡棉本体层32的中央区域为镂空区4,所述泡棉本体层32上表面、下表面均涂覆有胶黏层7;
[0019]所述弱黏膜2由软质基材层21和弱胶黏层22,此弱胶黏层22涂覆于软质基材层21与泡棉单体3接触的表面,所述重剥离离型膜31与轻剥离离型膜1通过泡棉本体层32粘接,所述软质基材层21与重剥离离型膜31上表面通过弱胶黏层22粘接;
[0020]所述重剥离离型膜31一端具有一拉耳部5,此拉耳部5与重剥离离型膜31连接处具有一刻痕线6,所述拉耳部5位于弱黏膜2与轻剥离离型膜1之间。
[0021]上述泡棉单体3的重剥离离型膜31为PET含硅油离型膜。
[0022]上述弱黏膜2的软质基材层21为PE基材层。
[0023]上述重剥离离型膜31的厚度为100μm,上述软质基材层21的厚度为60μm。
[0024]实施例2:一种双面泡棉胶贴组件,包括:轻剥离离型膜1、弱黏膜2和位于轻剥离离型膜1和弱黏膜2之间若干个泡棉单体3,所述若干个泡棉单体3间隔地设置于轻剥离离型膜1上,所述泡棉单体3由重剥离离型膜31和覆盖于重剥离离型膜31下表面边缘处的泡棉本体层32,此泡棉本体层32的中央区域为镂空区4,所述泡棉本体层32上表面、下表面均涂覆有胶黏层7;
[0025]所述弱黏膜2由软质基材层21和弱胶黏层22,此弱胶黏层22涂覆于软质基材层21与泡棉单体3接触的表面,所述重剥离离型膜31与轻剥离离型膜1通过泡棉本体层32粘接,所述软质基材层21与重剥离离型膜31上表面通过弱胶黏层22粘接;
[0026]所述重剥离离型膜31一端具有一拉耳部5,此拉耳部5与重剥离离型膜31连接处具有一刻痕线6,所述拉耳部5位于弱黏膜2与轻剥离离型膜1之间。
[0027]上述泡棉单体3的重剥离离型膜31为PET亚光离型膜
[0028]上述弱黏膜2的软质基材层21为PP基材层。
[0029]上述重剥离离型膜31的厚度为80μm,上述软质基材层21的厚度为30μm。
[0030]采用上述双面泡棉胶贴组件时,其既避免了泡棉单体较小,导致大量泡棉单体难以存放和转移,也避免了泡棉单体在转移或使用容易脱落的不足,从而方便转移和使用;还有,其位于离型膜上的重剥离离型膜一端具有一拉耳部,此拉耳部与重剥离离型膜连接处具有一刻痕线,所述拉耳部位于弱黏膜与轻剥离离型膜之间,方便使用者取放泡棉单体,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0031]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泡棉胶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轻剥离离型膜(1)、弱黏膜(2)和位于轻剥离离型膜(1)和弱黏膜(2)之间若干个泡棉单体(3),所述若干个泡棉单体(3)间隔地设置于轻剥离离型膜(1)上,所述泡棉单体(3)由重剥离离型膜(31)和覆盖于重剥离离型膜(31)下表面边缘处的泡棉本体层(32),此泡棉本体层(32)的中央区域为镂空区(4),所述泡棉本体层(32)上表面、下表面均涂覆有胶黏层(7);所述弱黏膜(2)由软质基材层(21)和弱胶黏层(22),此弱胶黏层(22)涂覆于软质基材层(21)与泡棉单体(3)接触的表面,所述重剥离离型膜(31)与轻剥离离型膜(1)通过泡棉本体层(32)粘接,所述软质基材层(21)与重剥离离型膜(31)上表面通过弱胶黏层(22)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干陈文欧阳卓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摩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