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保温的化纤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9521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水保温的化纤面料,涉及化纤面料领域,针对现有的防水保温性差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包括经涤纶纤维组和纬涤纶纤维组,且面料本体由经涤纶纤维组和纬涤纶纤维组相互间隔交织形成,所述经涤纶纤维组和纬涤纶纤维组之间形成安装口,且安装口内壁缝制有保温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经涤纶纤维组和纬涤纶纤维组编织成密实的化纤面料,并在预留的安装口内壁固定保温结构,通过中间留有缝隙的两层的防水层,并在缝隙内壁缝制保温层,降低面料内外的热交换,提高面料的保温效率;通过经涤纶纤维和纬涤纶纤维相互间隔交织形成防水层以及呈锥形的挡水层,使得液态水难以进入防水层内。内。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水保温的化纤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化纤面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水保温的化纤面料。

技术介绍

[0002]化学纤维织物是近代发展起来的新型衣料,种类较多。这里主要是指由化学纤维加工成的纯纺、混纺或交织物,也就是说由纯化纤织成的织物,不包括与天然纤维间的混纺、交织物,化纤织物的特性由织成它的化学纤维本身的特性决定。
[0003]当前市场的的化纤面料的防水性能能多取决于纤维的编织时预留的微孔大小,且化纤面料的保温性能多是由其构成的纤维决定的,其结构多单一化,导致其保温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防水保温的化纤面料。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防水保温的化纤面料,包括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包括经涤纶纤维组和纬涤纶纤维组,且面料本体由经涤纶纤维组和纬涤纶纤维组相互间隔交织形成,所述经涤纶纤维组和纬涤纶纤维组之间形成安装口,且安装口内壁缝制有保温结构,所述保温结构包括防水层和保温层,且保温层包括第一复合纤维和第二复合纤维,所述保温层由第一复合纤维和第二复合纤维相互螺旋交织形成,所述第一复合纤维包括棉纤维、腈纶纤维和氨纶纤维,且腈纶纤维和氨纶纤维依次缠绕在棉纤维外壁,所述防水层包括经涤纶纤维和纬涤纶纤维,且防水层由经涤纶纤维和纬涤纶纤维相互间隔交织形成,所述经涤纶纤维和纬涤纶纤维之间形成固定口,且固定口内壁缝制有挡水层。
[0007]优选的,所述挡水层由第一复合纤维和第二复合纤维相互间隔交织形成。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复合纤维和第二复合纤维之间形成透气微孔,且透气微孔的直径为液态水滴的两万分之一。
[0009]优选的,所述挡水层呈锥形结构,所述第一复合纤维和第二复合纤维的结构相同。
[0010]优选的,所述保温层顶部和底部均通过纱线缝制在防水层两面。
[0011]优选的,所述经涤纶纤维组和纬涤纶纤维组均由三条涤纶纤维约束形成。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1、通过经涤纶纤维组和纬涤纶纤维组编织成密实的化纤面料,并在预留的安装口内壁固定保温结构,通过中间留有缝隙的两层的防水层,并在缝隙内壁缝制保温层,降低面料内外的热交换,提高面料的保温效率;
[0014]2、通过经涤纶纤维和纬涤纶纤维相互间隔交织形成防水层以及呈锥形的挡水层,利用液态水的张力,使得液态水难以进入防水层内,通过棉纤维、腈纶纤维和氨纶纤维制成的复合纤维,提高保温层的保温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防水保温的化纤面料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防水保温的化纤面料的保温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防水保温的化纤面料的保温层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防水保温的化纤面料的防水层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防水保温的化纤面料的第一复合纤维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面料本体、2经涤纶纤维组、3纬涤纶纤维组、4保温结构、5防水层、6保温层、7第一复合纤维、8第二复合纤维、9腈纶纤维、10氨纶纤维、11棉纤维、12经涤纶纤维、13纬涤纶纤维、14挡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参照图1

5,一种防水保温的化纤面料,包括面料本体1,面料本体1包括经涤纶纤维组2和纬涤纶纤维组3,且面料本体1由经涤纶纤维组2和纬涤纶纤维组3相互间隔交织形成,经涤纶纤维组2和纬涤纶纤维组3之间形成安装口,且安装口内壁缝制有保温结构4,保温结构4包括防水层5和保温层6,且保温层6包括第一复合纤维7和第二复合纤维8,通过经涤纶纤维组2和纬涤纶纤维组3编织成密实的化纤面料,并在预留的安装口内壁固定保温结构4,通过中间留有缝隙的两层的防水层5,并在缝隙内壁缝制保温层6,降低面料内外的热交换,提高面料的保温效率;
[0023]保温层6由第一复合纤维7和第二复合纤维8相互螺旋交织形成,第一复合纤维7包括棉纤维11、腈纶纤维9和氨纶纤维10,且腈纶纤维9和氨纶纤维10依次缠绕在棉纤维11外壁,防水层5包括经涤纶纤维12和纬涤纶纤维13,且防水层5由经涤纶纤维12和纬涤纶纤维13相互间隔交织形成,经涤纶纤维12和纬涤纶纤维13之间形成固定口,且固定口内壁缝制有挡水层14,通过经涤纶纤维12和纬涤纶纤维13相互间隔交织形成防水层5以及呈锥形的挡水层14,利用液态水的张力,使得液态水难以进入防水层5内,通过棉纤维11、腈纶纤维9和氨纶纤维10制成的复合纤维,提高保温层6的保温效率;
[0024]挡水层14由第一复合纤维7和第二复合纤维8相互间隔交织形成,第一复合纤维7和第二复合纤维8之间形成透气微孔,且透气微孔的直径为液态水滴的两万分之一,挡水层14呈锥形结构,第一复合纤维7和第二复合纤维8的结构相同,保温层6顶部和底部均通过纱线缝制在防水层5两面,经涤纶纤维组2和纬涤纶纤维组3均由三条涤纶纤维约束形成。
[0025]工作原理:通过经涤纶纤维组2和纬涤纶纤维组3编织成密实的化纤面料,并在预留的安装口内壁固定保温结构4,通过中间留有缝隙的两层的防水层5,并在缝隙内壁缝制保温层6,降低面料内外的热交换,提高面料的保温效率;通过经涤纶纤维12和纬涤纶纤维13相互间隔交织形成防水层5以及呈锥形的挡水层14,利用液态水的张力,使得液态水难以进入防水层5内,通过棉纤维11、腈纶纤维9和氨纶纤维10制成的复合纤维,提高保温层6的
保温效率。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
ꢀ“
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
“ꢀ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此外,术语“第一”、
ꢀ“
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保温的化纤面料,包括面料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本体(1)包括经涤纶纤维组(2)和纬涤纶纤维组(3),且面料本体(1)由经涤纶纤维组(2)和纬涤纶纤维组(3)相互间隔交织形成,所述经涤纶纤维组(2)和纬涤纶纤维组(3)之间形成安装口,且安装口内壁缝制有保温结构(4),所述保温结构(4)包括防水层(5)和保温层(6),且保温层(6)包括第一复合纤维(7)和第二复合纤维(8),所述保温层(6)由第一复合纤维(7)和第二复合纤维(8)相互螺旋交织形成,所述第一复合纤维(7)包括棉纤维(11)、腈纶纤维(9)和氨纶纤维(10),且腈纶纤维(9)和氨纶纤维(10)依次缠绕在棉纤维(11)外壁,所述防水层(5)包括经涤纶纤维(12)和纬涤纶纤维(13),且防水层(5)由经涤纶纤维(12)和纬涤纶纤维(13)相互间隔交织形成,所述经涤纶纤维(12)和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市鼎裕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