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扑动飞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8540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扑动飞行装置;包括扑动翼和驱动装置,所述扑动翼包括两个翼翅和转动轴承,两个翼翅相对地设置在转动轴承的两侧,且两个翼翅的翅根分别铰接在转动轴承上;所述驱动装置连接转动轴承从而与扑动翼转动连接,且驱动装置分别与两个翼翅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驱动装置通过上下往复运动驱动扑动翼,扑动翼在上升时扰流翼面与上方空气相互作用,空气对扰流翼面前侧曲面和后部平滑面之间产生压力差,且该压力差方向一定从而促使扑动翼单向旋转;扑动翼在下降时扇动翼面与下方空气相互作用,扑动翼的旋转使扇动翼面的下行产生矢量攻角,且该矢量攻角使扇动翼面与空气之间产生竖直向上的作用力。的作用力。的作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扑动飞行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飞行器
,具体指一种扑动飞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飞行器的升力装置是一种基于空气动力学的机构,根据结构可以分为固定翼和旋翼,固定翼飞行器一般具有机身以及对称设置的固定翼,由推进器提供动力以获得较大的飞行速度和机动性。其飞行原理在于固定翼与空气之间存相对的速度,空气与固定翼的各面相互作用产生升力从而使飞机获得飞行能力。固定翼飞行器的缺陷在于不能在空中悬停,需要在跑道上滑行起飞或降落以及机场设施建设的支持。
[0003]旋翼飞行器如直升机,特点在于起飞时无需跑道,可以在空中悬停,其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和旋翼,发动机驱动旋翼旋转产生向下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即升力克服地球引力使飞机离地飞行。其缺陷在于巡航速度较低,载重量不高,效率较低,但对地面设施的依赖度很少。
[0004]自转旋翼机是结合了固定翼和旋翼两种方式的飞行器,其主要结构包括了旋翼、轮式起落架和推进器,推进器驱动自转旋翼机在跑道上滑行,滑行过程中空气与旋翼叶片相互作用,空气可以推动旋翼叶片旋转,而旋翼叶片旋转则相对滑行方向产生作用力,当旋翼叶片的转速足够高时,该作用力使飞机升空从而实现飞行。其优点是对起飞跑道要求较低但仍旧需要滑行距离,而且不能在空中悬停应用范围有限。
[0005]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可通过翼翅扑动带动扑动翼旋转,输出效率高,可直升悬停的扑动飞行装置。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扑动飞行装置,包括扑动翼和驱动装置,所述扑动翼包括两个翼翅和转动轴承,两个翼翅相对地设置在转动轴承的两侧,且两个翼翅的翅根分别铰接在转动轴承上;所述驱动装置连接转动轴承从而与扑动翼转动连接,且驱动装置分别与两个翼翅传动连接。
[0009]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翼翅的上侧平面为扰流翼面,翼翅的下侧平面为扇动翼面;所述扰流翼面由前部曲面以及后部平滑面连接构成,扰流翼面的前部曲面相对于扑动翼的旋转平面向上凸起,所述扰流翼面和扇动翼面在纵向的投影平面呈非对称结构。
[0010]根据以上方案,所述扰流翼面与扇动翼面的前侧缘相互闭合构成前翅缘,扰流翼面与扇动翼面的后侧缘相互闭合构成后翼尾;所述扰流翼面前部曲面的最大拱高点所在的翼展经线H靠近前翅缘。
[0011]根据以上方案,所述扇动翼面与扑动翼的旋转平面之间存在安装角C,C的取值范围在
‑2°
~6
°
之间。
[0012]根据以上方案,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主轴、滑动套筒和动力装置,转动轴承与主轴固定连接从而使扑动翼可在主轴上转动;所述滑动套筒与主轴同心设置,滑动套筒与主轴之间设有滑动轴承;所述滑动套筒上可转动地设有牵引支架,牵引支架通过两个连杆分别连接对应的翼翅,动力装置与滑动套筒传动连接从而驱动其上下往复运动。
[0013]根据以上方案,所述驱动装置上设有上下配对的两组扑动翼,两组扑动翼均通过转动轴承连接在主轴上;所述主轴上设有两个可分别沿其上下活动的滑动套筒,滑动套筒上的牵引支架分别通过连杆连接对应的翼翅;所述动力装置通过异步机构分别与对应的滑动套筒传动连接。
[0014]本技术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合理,驱动装置通过上下往复运动驱动扑动翼,扑动翼在上升时扰流翼面与上方空气相互作用,空气对扰流翼面前侧曲面和后部平滑面之间产生压力差,且该压力差方向一定从而促使扑动翼单向旋转;扑动翼在下降时扇动翼面与下方空气相互作用,扑动翼的旋转使扇动翼面的下行产生矢量攻角,且该矢量攻角使扇动翼面与空气之间产生竖直向上的作用力;扑动翼将驱动装置的上下往复运动转化为自身的旋转运动,进而通过旋转运动产生升力使飞行装置获得升力实现飞行目的。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扑动翼另一种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翼翅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
[0019]1、扑动翼;10、翼翅;11、扰流翼面;12、扇动翼面;13、前翅缘;14、后翼尾;21、转动轴承;22、主轴;23、滑动套筒;24、滑动轴承;25、牵引支架;26、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0021]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扑动飞行装置,包括扑动翼1和驱动装置,所述扑动翼1包括两个翼翅10和转动轴承21,两个翼翅10相对地设置在转动轴承21的两侧,且两个翼翅10的翅根分别铰接在转动轴承21上;所述驱动装置连接转动轴承21从而与扑动翼1转动连接,且驱动装置分别与两个翼翅10传动连接。所述翼翅10的上侧平面为扰流翼面11,翼翅10的下侧平面为扇动翼面12;所述扰流翼面11由前部曲面以及后部平滑面连接构成,扰流翼面 11的前部曲面相对于扑动翼1的旋转平面向上凸起,所述扰流翼面11和扇动翼面12在纵向的投影平面呈非对称结构。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扑动翼1的两个翼翅 10以转动轴承21为中心转动,两个翼翅10相对地沿S1方向同步运动从而模拟鸟类的振翅动作。翼翅10向上转动时,所述翼翅10的扰流翼面11与上方空气相互作用,空气对扰流翼面11前侧曲面和后部平滑面之间产生压力差,且该压力差推动翼翅10向前运动,两个翼翅10同向作用从而使扑动翼1以转动轴承 21为中心单向旋转;所述扑动翼1在下降时,翼翅10的扇动翼面12与下方空气相互作用,扑动翼1的旋转运动结合下行运动使扇动翼面12形成矢量攻角,且该矢量攻角使扇动翼面12与空气之间产生竖直向上的作用力;扑动翼1将驱动装置的上下往复运动转化为自身的旋转运动,进而通过旋转运动产生升力使飞行装置获得升力实现飞
行目的。
[0022]所述扰流翼面11与扇动翼面12的前侧缘相互闭合构成前翅缘13,扰流翼面11与扇动翼面12的后侧缘相互闭合构成后翼尾14;所述扰流翼面11前部曲面的最大拱高点所在的翼展经线H靠近前翅缘13。所述前翅缘13为曲面从而分别接续扰流翼面11与扇动翼面12的前侧缘,前翅缘13的存在可以提高翼型扑动翼1的结构强度,且前翅缘13处于扑动翼1旋转方向的前侧,曲面前翅缘13 可以降低扑动翼1旋转时所受到空气阻力,提高驱动装置的动力转化效率。如图3所示,图示中X方向为翼型结构的弦长方向,图示中Z方向为翼型结构的展长方向。所述扰流翼面11沿X方向截面的轮廓线相对于扑动翼1的旋转平面呈曲线形,其轮廓线的最高点沿Z方向构成翼展经线H,该翼展经线H处于扰流翼面11的前部曲面上且靠近前翅缘13,从而使扰流翼面11呈前后非对称结构。扑动翼1的翼翅10在向上振动时,所述扰流翼面11与上方空气相互作用,空气对扰流翼面11的翼展经线H前后两侧之间产生压力差,且该压力差推动翼翅 10向前运动,两个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扑动飞行装置,包括扑动翼(1)和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扑动翼(1)包括两个翼翅(10)和转动轴承(21),两个翼翅(10)相对地设置在转动轴承(21)的两侧,且两个翼翅(10)的翅根分别铰接在转动轴承(21)上;所述驱动装置连接转动轴承(21)从而与扑动翼(1)转动连接,且驱动装置分别与两个翼翅(10)传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扑动飞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翼翅(10)的上侧平面为扰流翼面(11),翼翅(10)的下侧平面为扇动翼面(12);所述扰流翼面(11)由前部曲面以及后部平滑面连接构成,扰流翼面(11)的前部曲面相对于扑动翼(1)的旋转平面向上凸起,所述扰流翼面(11)和扇动翼面(12)在纵向的投影平面呈非对称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扑动飞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翼面(11)与扇动翼面(12)的前侧缘相互闭合构成前翅缘(13),扰流翼面(11)与扇动翼面(12)的后侧缘相互闭合构成后翼尾(14);所述扰流翼面(11)前部曲面的最大拱高点所在的翼展经线H靠近前翅缘(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扑动飞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成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国士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