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6421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内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第一支路的冷媒入口为A1,第一支路的冷媒出口为A2,第二支路的冷媒入口为B1,第二支路的冷媒出口为B2,第一换热部具有相对的第一通风侧和第二通风侧,其中,A1、B1位于第一通风侧,A2、B2位于第二通风侧。采用该方案,冷媒分别在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流动的过程中,冷媒会经过第一通风侧和第二通风侧,并且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这样可减少换热器不同位置风速分布不均的影响,使得换热器在换热时冷媒流动与风速分布相适应,使得不同位置的冷媒换热比较均匀,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能。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空调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家用空调器的发展,离心风机应用更为广泛,采用离心风机作为空气动力源时,由于离心风机的气流流通特性,与换热器不能良好的适应。换热器在迎风侧和背风侧的风速有差异,并且换热器在离风机距离不同的位置的风速也有差异,即存在换热器迎风风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导致换热器局部冷媒循环流量过少,导致换热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内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支路的冷媒入口为A1,所述第一支路的冷媒出口为A2,所述第二支路的冷媒入口为B1,所述第二支路的冷媒出口为B2,所述第一换热部具有相对的第一通风侧和第二通风侧,其中,A1、B1位于所述第一通风侧,A2、B2位于所述第二通风侧。
[000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路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一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交替位于所述第一通风侧和所述第二通风侧。
[0006]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成成排设置的第一排管和第二排管,其中,所述第一排管位于所述第一通风侧,所述第二排管位于所述第二通风侧,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弯头,所述第一排管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排管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换热管通过所述弯头连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路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二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交替位于所述第二通风侧和所述第二通风侧。
[0008]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成排设置的第三排管和第四排管,其中,所述第三排管位于所述第一通风侧,所述第四排管位于所述第二通风侧,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弯头,所述第三排管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四排管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通过所述弯头连通。
[0009]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长度方向上,A1、B2、A2、B1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支路的冷媒流动路径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路的冷媒流动路径的长度。
[0010]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一换热部呈V型设置,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所述第三支路的冷媒入口为C1,所述第三支路的冷媒出口为C2,所述第四支路的冷媒入口为D1,所述第四支路的冷媒出口为D2,所述第二换热部具有相对的第三通风侧和第四通风侧,其中,C1、D1位于所述第三通风侧,C2、D2位于所述第四通风侧。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相对于预设平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通风侧和所述第三通风侧相向设置,所述第二通风侧和所述第四通风侧相背设置。
[0012]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外壳、风机和上述的换热器,所述风机和所述换热器均设置在所述外壳的腔体内。
[0013]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具有上风口和下风口,其中,所述上风口和所述下风口可切换出风,所述换热器相对于所述风机的出风方向倾斜设置。
[0014]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一换热部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内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第一支路的冷媒入口为A1,第一支路的冷媒出口为A2,第二支路的冷媒入口为B1,第二支路的冷媒出口为B2,第一换热部具有相对的第一通风侧和第二通风侧,其中,A1、B1位于第一通风侧,A2、B2位于第二通风侧。采用该方案,冷媒分别在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流动的过程中,冷媒会经过第一通风侧和第二通风侧,并且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这样可减少换热器不同位置风速分布不均的影响,使得换热器在制冷、制热时冷媒流动与风速分布相适应,使得不同位置的冷媒换热比较均匀,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001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的侧视图;
[0018]图3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在制冷时的冷媒流动示意图;
[0019]图4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在制热时的冷媒流动示意图;
[0020]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2]10、第一换热部;20、第二换热部;30、弯头;40、外壳;5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10,第一换热部10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内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第一支路的冷媒入口为A1,第一支路的冷媒出口为A2,第二支路的冷媒入口为B1,第二支路的冷媒出口为B2,第一换热部10具有相对的第一通风侧和第二通风侧,其中,A1、B1位于第一通风侧,A2、B2位于第二通风侧。
[0025]采用该方案,冷媒分别在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流动的过程中,冷媒会经过第一通
风侧和第二通风侧,并且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与冷媒只经过一个通风侧以及冷媒全部沿一个方向流动相比,可减少换热器在不同位置风速分布不均对换热的不利影响,使得换热器在制冷、制热时冷媒流动与风速分布相适应,使得不同位置的冷媒换热比较均匀,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002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路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一换热管,多个第一换热管交替位于第一通风侧和第二通风侧。将多个第一换热管交替设置在第一通风侧和第二通风侧,这样在第一支路中流动的冷媒可反复与经过第一通风侧和第二通风侧的风换热,提高了换热效果。
[0027]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换热管中的至少一部分换热管组成成排设置的第一排管和第二排管,其中,第一排管位于第一通风侧,第二排管位于第二通风侧。第一排管和第二排管中分别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换热器还包括弯头30,第一排管中的至少一部分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排管中的至少一部分第一换热管通过弯头30连通。这样实现了位于第一通风侧和第二通风侧的第一换热管的连通,从而调整冷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部(10),所述第一换热部(10)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内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支路的冷媒入口为A1,所述第一支路的冷媒出口为A2,所述第二支路的冷媒入口为B1,所述第二支路的冷媒出口为B2,所述第一换热部(10)具有相对的第一通风侧和第二通风侧,其中,A1、B1位于所述第一通风侧,A2、B2位于所述第二通风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一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交替位于所述第一通风侧和所述第二通风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组成成排设置的第一排管和第二排管,其中,所述第一排管位于所述第一通风侧,所述第二排管位于所述第二通风侧,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弯头(30),所述第一排管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排管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换热管通过所述弯头(30)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路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第二换热管,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交替位于所述第二通风侧和所述第二通风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成排设置的第三排管和第四排管,其中,所述第三排管位于所述第一通风侧,所述第四排管位于所述第二通风侧,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弯头(30),所述第三排管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青龙刘钊行戴志炜何振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