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6kV中频(500Hz系统)用真空接触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05149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3.6kV中频(500Hz系统)用真空接触器,包括上导电板、下导电板、操动机构及绝缘拉杆,所述上导电板和下导电板平行设置,且上导电板和下导电板之间通过若干上支撑杆连接,所述下导电板及操动机构之间通过若干下支撑杆连接,所述上导电板的中部下侧连接有真空灭弧室,所述真空灭弧室的下部通过软连接连接至下导电板的上侧,所述上导电板、下导电板、软连接和真空灭弧室共同形成导电回路,所述绝缘拉杆的一端连接在操动机构的上侧,另一端穿过下导电板连接至真空灭弧室的底部,所述操动机构用于控制真空灭弧室合闸或分闸。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紧凑、工作高效、安装方式简单、节约生产成本的特点。生产成本的特点。生产成本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6kV中频(500Hz系统)用真空接触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真空接触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3.6kV中频(500Hz系统)用真空接触器。

技术介绍

[0002]50~500Hz中频电源在航空、船舶、冶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应用于该种工况下的接触器相比于工频,开断过程中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率di/dt更大,相应的开断过程中的过电压也就更高,不利于接触器的成功开断。所以首先要解决开断问题。
[0003]中频接触器也需要解决长期发热的问题:大电流在中频工况下,容易产生集肤效应,对于载流能力有较大影响。
[0004]中频炼钢系统目前没有专用开关,一直用常规开关替代,在使用过程中,频繁发生故障,导致整个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故需开发3.6kV系统500Hz专用接触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6kV中频(500Hz系统)用真空接触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500Hz电气系统用真空接触器,具有结构紧凑、工作高效、安装方式简单、节约生产成本的特点,满足该工况需要。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3.6kV中频(500Hz系统)用真空接触器,包括上导电板、下导电板、操动机构及绝缘拉杆,所述上导电板和下导电板平行设置,且上导电板和下导电板之间通过若干上支撑杆连接,所述下导电板及操动机构之间通过若干下支撑杆连接,所述上导电板的中部下侧连接有真空灭弧室,所述真空灭弧室的下部通过软连接连接至下导电板的上侧,所述上导电板、下导电板、软连接和真空灭弧室共同形成导电回路,所述绝缘拉杆的一端连接在操动机构的上侧,另一端穿过下导电板连接至真空灭弧室的底部,所述操动机构用于控制真空灭弧室合闸或分闸。
[0008]进一步地,所述操动机构中设置有用于控制真空灭弧室合闸或分闸的智能控制模块,以及用于为操动机构提供驱动电源的储能电容。
[0009]进一步地,所述的上导电板和下导电板均采用铜排制作。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杆设置有两只,且两只上支撑杆对称设置在上导电板和下导电板之间,所述上支撑杆通过螺钉与上导电板和下导电板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杆设置有两只,且两只下支撑杆对称设置在下导电板和操动机构之间,所述下支撑杆通过螺钉与下导电板和操动机构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拉杆与操动机构和真空灭弧室之间均通过螺母和弹簧垫圈锁紧。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上导电板与真空灭弧室通过螺钉连接,同时支撑真空灭弧室静端,所述软连接通过螺钉分别与真空灭弧室的动端和下导电板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的表面均设置有伞裙。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6]1)本专利技术采用大爬距的真空灭弧室,绝缘支撑杆、绝缘拉杆,具有较高的绝缘性能,可满足45kV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和23kV/1min的工频耐受电压;
[0017]2)本专利技术采用平板式导电回路,载流截面积、散热面积大,通流能力强,可满足500Hz系统,2500~3200A及以下电流要求;
[0018]3)本专利技术采用高速永磁操动机构,机械寿命≥10000次。
[0019]该接触器结构简单,机械寿命、电寿命高,成本低廉,可以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0020]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1]图1本专利技术装置整体结构正视图;
[0022]图2本专利技术装置整体结构俯视图;
[0023]图3本专利技术装置整体结构右视图;
[0024]图4本专利技术装置整体结构仰视图。
[0025]附图中:1

操动机构;2

下导电板;3

软连接;4

真空灭弧室;5

上导电板;6

上支撑杆;7

绝缘拉杆;8

下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做详细描述:
[0027]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的真空接触器主要由操动机构1、导电回路(包括上导电板5、下导电板2、软连接3、真空灭弧室4)、绝缘支撑件(包括上支撑杆6和下支撑杆8)、绝缘拉杆7组装而成。满足3.6kV(最高可达4kV),2500~3200A中频电气系统要求,额定电流下电寿命10000次,机械寿命10000次。
[0028]所述的操动机构1为专用永磁操动机构,与框架一体,配有智能控制模块和储能电容,可实现充电和预定的控制逻辑;按照控制指令驱动真空灭弧室4合闸或分闸,以达到接通/断开电气回路的目的。控制电压DC/AC220V,可满足多种控制电压要求。
[0029]所述的真空灭弧室4为中频专用,触头结构满足中频开合需要,同时也具备中频工况下的长期载流能力。
[0030]所述的上导电板5、下导电板2采用铜排制作。
[0031]所述的绝缘支撑件,通过螺钉与上导电板和下导电板连接;表面设置有伞裙,满足III级污秽工况。
[0032]所述的绝缘拉杆7,分别与真空灭弧室4、操动机构1连接,通过螺母、弹簧垫圈锁紧。
[0033]本专利技术可单极安装使用,也可以两极、三极使用。
[0034]以下给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
[0035]参见图1

4,本专利技术主要由操动机构1、导电回路(包括上导电板5、下导电板2、软连接3、真空灭弧室4)、绝缘支撑件(包括上支撑杆6和下支撑杆8,各两只,对称分布,每只上支
撑杆6由三根支撑柱及上下横梁浇铸为一体)、绝缘拉杆7组装而成。
[0036]1)操动机构1与框架固定为一体,布置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接触器下方;包括智能控制模块,储能电容。
[0037]操动机构1采用永磁机构,直线上下传动。
[0038]2)上支撑杆6和下支撑杆8与上导电板5和下导电板通过螺钉连接固定成一体;上导电板5与真空灭弧室4通过螺钉直接连接,作为导电回路一部分,同时支撑真空灭弧室4静端;软连接3通过螺钉分别与真空灭弧室4动端、下导电板2连接,保证导电回路的连续性。
[0039]3)绝缘拉杆7分别与真空灭弧室4、操动机构1连接,通过螺母、弹簧垫圈锁紧。
[0040]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靠,涉及到的加工工艺较少,成本低廉,性能卓越,安装方便,可广泛应用到各种场合。
[004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接触器的工作过程如下所示:
[0042]1)所述的接触器工作时,智能控制模块(控制部分)需接通外部控制电源,即储能电容需充满电。
[0043]2)所述的接触器处于分闸状态时,有明确的机械位置指示以及电气位置指示(指示灯);
[0044]3)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6kV中频(500Hz系统)用真空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导电板(5)、下导电板(2)、操动机构(1)及绝缘拉杆(8),所述上导电板(5)和下导电板(2)平行设置,且上导电板(5)和下导电板(2)之间通过若干上支撑杆(6)连接,所述下导电板(2)及操动机构(1)之间通过若干下支撑杆(8)连接,所述上导电板(5)的中部下侧连接有真空灭弧室(4),所述真空灭弧室(4)的下部通过软连接(3)连接至下导电板(2)的上侧,所述上导电板(5)、下导电板(2)、软连接(3)和真空灭弧室(4)共同形成导电回路,所述绝缘拉杆(8)的一端连接在操动机构(1)的上侧,另一端穿过下导电板(2)连接至真空灭弧室(4)的底部,所述操动机构(1)用于控制真空灭弧室(4)合闸或分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6kV中频(500Hz系统)用真空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动机构(1)中设置有用于控制真空灭弧室(4)合闸或分闸的智能控制模块,以及用于为操动机构提供驱动电源的储能电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6kV中频(500Hz系统)用真空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导电板(5)和下导电板(2)均采用铜排制作。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之光李喆周长江杨超乔栋严孟飞姜洪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