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卧式多级泵轴向力平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4929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多级泵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新型卧式多级泵轴向力平衡装置,包括泵体,所述泵体的右侧通过螺栓固定连通有后轴承体,所述后轴承体右端的内部活动套接有尾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叶片斜槽、第二叶片斜槽和圆环槽,由于第二叶片斜槽的设计,会将平衡环本体外部的液体引入至其内部,最终进入至圆环槽的内部,而由于第一叶片斜槽的设计,会将平衡盘本体外部的液体引入至其内部,最终将会与第二叶片斜槽和圆环槽内部的液体混合,从而对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起到了充分的润滑作用,避免了干摩擦现象的发生,降低了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之间的磨损,提高了平衡盘本体和平衡环本体的使用寿命。本体和平衡环本体的使用寿命。本体和平衡环本体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卧式多级泵轴向力平衡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多级泵
,具体是一种新型卧式多级泵轴向力平衡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多级泵是进出水段与中段,通过拉杆组合在一起的一种离心泵,它的输出水压力可以很大,也是依靠叶轮的旋转在获取离心力,多级泵是靠泵腔容积的变化来实现吸气、压缩和排气的,因此它是可以变容积的离心泵。
[0003]目前,操作人员在对液体进行输送的时候,经常会使用到多级泵,一般多级泵的内部会装有平衡结构,而现有平衡机构正常工作时,平衡盘与平衡环应处于若即若离状态,也就是二者的摩擦面产生间断性摩擦,由于摩擦面的面积较大,摩擦力也较大,轴功率大且效率低,如果平衡系统的回水管路因生锈等原因堵塞或回水不畅时,此时平衡室内的压力就会增大,从而使平衡盘与平衡环的摩擦面只能紧密结合不能分开,液体不能进入到摩擦面之间,二者的摩擦面将长时间处于干摩擦状态,这样不但导致轴功率加大,而且平衡盘与平衡环也会很快磨损,因此平衡盘与平衡环就属于易磨损件,寿命短需要经常更换,加大泵的使用成本,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卧式多级泵轴向力平衡装置,具有避免干摩擦和延长使用寿命的优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卧式多级泵轴向力平衡装置,包括泵体,所述泵体的右侧通过螺栓固定连通有后轴承体,所述后轴承体右端的内部活动套接有尾盖,所述尾盖的右侧位于后轴承体的外部,所述尾盖与后轴承体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泵体的左侧通过螺栓固定连通有前轴承体,所述前轴承体左端的内部活动套接有端盖,所述端盖的左端位于前轴承体的外部,所述前轴承体与端盖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泵体的内部活动套接有泵轴本体,所述泵轴本体的左端贯穿端盖并延伸至端盖的外部且固定套接有泵联轴器,所述泵轴本体的右端贯穿尾盖并延伸至尾盖的内部,所述泵体顶部的左侧固定连通有进液口,所述泵体顶部的右侧固定连通有排液口,所述泵轴本体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位于进液口和排液口之间的叶轮,所述泵轴本体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位于排液口右侧和泵体内部的平衡盘本体,所述泵体的内壁固定安装有位于平衡盘本体左侧的平衡环本体,所述平衡环本体的内侧与平衡盘本体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所述平衡环本体的右侧与平衡盘本体的左侧活动连接,所述泵体的内壁固定安装有位于平衡环本体左侧的平衡套,所述平衡套的内壁与平衡盘本体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所述平衡盘本体的左侧设有第一摩擦面,所述平衡环本体的右侧设有第二摩擦面,所述平衡盘本体和平衡环本体的内部均开设有圆环内口,所述平衡环本体的内部开设有位于圆环内口外部的圆环槽,所述平衡环本体的内部开设有位于圆环槽外部的第二叶片斜槽,所述第二叶片斜槽与圆环槽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摩擦面的内部开设有位于圆环内口外部的第一叶片斜槽,所述
圆环内口与第一叶片斜槽相互连通。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端盖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壁与泵轴本体左端的外表面固定套接,由于第一轴承的设计,将会使得泵轴本体在转动的过程中更加的流畅。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尾盖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壁与泵轴本体右端的外表面固定套接,由于第二轴承的设计,将会加强了泵轴本体转动的流畅性。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叶轮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叶轮的尺寸相同,三个所述叶轮彼此之间的距离相同,由于三个所述叶轮的设计,将会加强了该多级泵的工作效率。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平衡环本体和平衡套的内侧均光滑,且平衡套的右侧与平衡环本体的左侧固定连接,由于平衡环本体和平衡套的内侧均光滑,从而使得泵轴本体带动平衡盘本体转动时更加的流畅。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叶片斜槽、第二叶片斜槽和圆环槽,由于第二叶片斜槽的设计,会将平衡环本体外部的液体引入至其内部,最终进入至圆环槽的内部,而由于第一叶片斜槽的设计,会将平衡盘本体外部的液体引入至其内部,最终将会与第二叶片斜槽和圆环槽内部的液体混合,从而对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起到了充分的润滑作用,避免了干摩擦现象的发生,降低了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之间的磨损,提高了平衡盘本体和平衡环本体的使用寿命。
[0012]2、本技术通过设置圆环内口、第一叶片斜槽、第二叶片斜槽和圆环槽,由于圆环内口、第一叶片斜槽、第二叶片斜槽和圆环槽的设计,将会降低了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之间的摩擦面积,当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之间紧贴的时候,将会降低了第一摩擦面和第二摩擦面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泵轴本体的工作效率,因此增加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平衡盘本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平衡环本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平衡盘本体和平衡环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泵体;2、后轴承体;3、尾盖;4、进液口;5、排液口;6、叶轮;7、平衡盘本体;8、平衡环本体;9、平衡套;10、第一摩擦面;11、圆环内口;12、第一叶片斜槽;13、第二摩擦面;14、第二叶片斜槽;15、圆环槽;16、泵轴本体;17、第一轴承;18、泵联轴器;19、第二轴承;20、前轴承体;21、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卧式多级泵轴向力平衡装置,包括泵体1,泵体1的右侧通过螺栓固定连通有后轴承体2,泵体1其中包括吸入段、中段和吐出段,后轴承体2右端的内部活动套接有尾盖3,尾盖3的右侧位于后轴承体2的外部,尾盖3与后轴承体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泵体1的左侧通过螺栓固定连通有前轴承体20,前轴承体20左端的内部活动套接有端盖21,端盖21的左端位于前轴承体20的外部,前轴承体20与端盖2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泵体1的内部活动套接有泵轴本体16,泵轴本体16的左端贯穿端盖21并延伸至端盖21的外部且固定套接有泵联轴器18,泵轴本体16的右端贯穿尾盖3并延伸至尾盖3的内部,泵体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通有进液口4,泵体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通有排液口5,泵轴本体16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位于进液口4和排液口5之间的叶轮6,泵轴本体16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位于排液口5右侧和泵体1内部的平衡盘本体7,泵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位于平衡盘本体7左侧的平衡环本体8,平衡环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卧式多级泵轴向力平衡装置,包括泵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1)的右侧通过螺栓固定连通有后轴承体(2),所述后轴承体(2)右端的内部活动套接有尾盖(3),所述尾盖(3)的右侧位于后轴承体(2)的外部,所述尾盖(3)与后轴承体(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泵体(1)的左侧通过螺栓固定连通有前轴承体(20),所述前轴承体(20)左端的内部活动套接有端盖(21),所述端盖(21)的左端位于前轴承体(20)的外部,所述前轴承体(20)与端盖(21)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泵体(1)的内部活动套接有泵轴本体(16),所述泵轴本体(16)的左端贯穿端盖(21)并延伸至端盖(21)的外部且固定套接有泵联轴器(18),所述泵轴本体(16)的右端贯穿尾盖(3)并延伸至尾盖(3)的内部,所述泵体(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通有进液口(4),所述泵体(1)顶部的右侧固定连通有排液口(5),所述泵轴本体(16)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位于进液口(4)和排液口(5)之间的叶轮(6),所述泵轴本体(16)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位于排液口(5)右侧和泵体(1)内部的平衡盘本体(7),所述泵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位于平衡盘本体(7)左侧的平衡环本体(8),所述平衡环本体(8)的内侧与平衡盘本体(7)的外表面活动连接,所述平衡环本体(8)的右侧与平衡盘本体(7)的左侧活动连接,所述泵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位于平衡环本体(8)左侧的平衡套(9),所述平衡套(9)的内壁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永吉柴建院杨江泽李斌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解义电泵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