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柔性电线的接触式导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3905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柔性电线的接触式导电结构,包括导轨、柔性电线以及安装座;所述导轨设有U型槽,所述柔性电线设置在U型槽内,且所述柔性电线一侧与U型槽底部可拆卸连接,另一侧设有外露的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所述安装座一侧连有灯体,另一侧设有与第一导电条、第二导电条相配合的第一通电导体和第二通电导体,第一通电导体和第二通电导体分别与第一导电条、第二导电条抵接配合以实现通电作用。该接触式导电结构通过简单接触就可以导通电源的连接结构大大降低了轨道与灯体之间的安装难度,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改善了导电稳定性,消除了接触不良的隐患,利于提升用户的体验效果,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柔性电线的接触式导电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灯体安装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柔性电线的接触式导电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照明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照明灯具的外观及功能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尤其是随着无主灯照明技术的兴起,人们对照明的诉求,逐渐从基础的点亮环境慢慢上升到了营造氛围,进而追求更为个性化舒适的照明环境。现阶段的无主灯照明设计主要是通过多个低压线性照明类灯具实现,而低压线性照明类灯具产品凭借较强的设计感,以及能够灵活更换场景的功能,迎合了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受到了人们的好评。但现有的低压线性系统安装结构相对复杂,组装过程繁琐,轨道与灯体之间的通电连接大多需要依靠接线端子或者其它连接结构来实现,不仅安装难度大,安装效率低,实施成本高,而且还存在导电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存在接触不良的隐患。鉴于此,开发一种基于柔性电线的接触式导电结构,实现导轨与灯体之间的快速导电连接,提高通电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柔性电线的接触式导电结构,包括导轨、柔性电线以及安装座;所述导轨设有U型槽,所述柔性电线设置在U型槽内,且所述柔性电线一侧与U型槽底部可拆卸连接,另一侧设有外露的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所述安装座一侧连有灯体,另一侧设有与第一导电条、第二导电条相配合的第一通电导体和第二通电导体,第一通电导体和第二通电导体分别与第一导电条、第二导电条抵接配合以实现通电作用。
[0004]进一步的,所述柔性电线包括绝缘包覆层,所述绝缘包覆层沿长度方向设有两个条形凹槽,所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分别设置在两个条形凹槽内,以使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在与条形凹槽开口端相对应一侧形成外露状态。
[0005]进一步的,各所述条形凹槽的深度分别与第一导电条厚度、第二导电条厚度相匹配。
[0006]进一步的,所述柔性电线通过挤出包胶工艺或局部浸涂包胶工艺制备而成。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条和所述第二导电条分别为导电铜条。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电导体和所述第二通电导体分别为弹性导体。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电导体和所述第二通电导体设置在安装座与柔性电线相对应一侧,且所述第一通电导体和第二通电导体高于所述安装座。
[0010]进一步的,所述柔性电线通过卡接或胶粘的方式固定设置在U型槽内。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如下:
[001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柔性电线的接触式导电结构,该接触式导电结构通过
在导轨的U型槽内设置柔性电线,使柔性电线在与导轨相背一侧设置外露的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并在安装座上设置了与第一导电条、第二导电条相配合的第一通电导体和第二通电导体。通过使第一通电导体、第二通电导体分别与第一导电条、第二导电条进行抵接配合,来实现安装座与柔性电线之间的通电效果。这种通过简单接触就可以导通电源的连接结构大大降低了轨道与灯体之间的安装难度,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改善了导电稳定性,消除了接触不良的隐患,利于提升用户的体验效果,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实施例1中基于柔性电线的接触式导电结构整体示意图。
[0014]图2为实施例1中导轨、柔性电线以及安装座的位置关系放大图。
[0015]图3为实施例1中绝缘包覆层、第一导电条以及第二导电条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16]图4为实施例1中导轨、U型槽以及柔性电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实施例1中导轨、U型槽以及柔性电线的安装结构放大图。
[0018]图6为实施例1中安装座、第一通电导体以及第二通电导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1‑
导轨,2

U型槽,3

柔性电线,4

安装座,5

灯体,6

第一通电导体,7

第二通电导体,8

第一导电条,9

第二导电条,10

绝缘包覆层。
[0021]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更易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的界定。
[0023]实施例1
[0024]如图1

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柔性电线的接触式导电结构,包括导轨1、柔性电线3以及安装座4。所述导轨1为长条状结构,导轨1上开设有U型槽2,U型槽2沿导轨1长度方向连续设置。所述柔性电线3设置在U型槽2内。所述柔性电线3一侧与U型槽2底部可拆卸连接,另一侧设有外露的第一导电条8和第二导电条9。第一导电条8和第二导电条9上的外露区域可以是连续设置的外露区域,也可以是由多个局部外露区域形成,不做具体限制。这里所述的第一导电条8和第二导电条9分别为零线和火线,两者互相平行间隔设置。而所述安装座4一侧连有灯体5,另一侧则设有与第一导电条8、第二导电条9相配合的第一通电导体6和第二通电导体7,第一通电导体6和第二通电导体9也是间隔设置在安装座4上的,两者之间互不接触。第一通电导体6和第二通电导体7分别与第一导电条8、第二导电条9抵接配合以实现通电作用。即第一通电导体6与第一导电条8抵接配合,第二通电导体7与第二导电条9抵接配合。本技术方案通过上述导电结构,只需要使第一通电导体6和第二通电导体7分别与第一导电条8、第二导电条9简单接触就可以实现电源导通,较以往通电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同时无需额外使用连接器将每段导轨导电条进行连接,节约了成本。
[0025]作为优选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柔性电线3包括绝缘包覆层10,绝缘包覆层10可采用橡胶材料制成。绝缘包覆层10整体呈现长条状结构。所述绝缘包覆层10沿其自身长度方向设有两个条形凹槽,两个条形凹槽平行设置,且两个条形凹槽之间通过绝缘材料相隔离,以使两个条形凹槽之间相互隔离,互不连通。所述第一导电条8和第二导电条9分别设置在两个条形凹槽内,第一导电条8和第二导电条9在与条形凹槽开口端相对应一侧形成外露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利用绝缘包覆层10实现对第一导电条8和第二导电条9的半包覆效果,以使第一导电条8和第二导电条9在靠近U型槽2底部一侧是被绝缘包覆层10所包裹的,而第一导电条8和第二导电条9在与安装座4相对应一侧则是外露的,能够与第一通电导体6和第二通电导体7直接抵接配合实现电源导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柔性电线的接触式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柔性电线以及安装座;所述导轨设有U型槽,所述柔性电线设置在U型槽内,且所述柔性电线一侧与U型槽底部可拆卸连接,另一侧设有外露的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所述安装座一侧连有灯体,另一侧设有与第一导电条、第二导电条相配合的第一通电导体和第二通电导体,第一通电导体和第二通电导体分别与第一导电条、第二导电条抵接配合以实现通电作用。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柔性电线的接触式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线包括绝缘包覆层,所述绝缘包覆层沿长度方向设有两个条形凹槽,所述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分别设置在两个条形凹槽内,以使第一导电条和第二导电条在与条形凹槽开口端相对应一侧形成外露状态。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基于柔性电线的接触式导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条形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武陈实邹伟宏柳保林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西顿工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