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03520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5 1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太阳能电池包括N型硅片基底;第一本征非晶硅层,所述第一本征非晶硅层设置于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至少一侧;微晶硅层,所述微晶硅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本征非晶硅层远离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氮化硅层,所述氮化硅层设置于所述微晶硅层远离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以及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微晶硅层的外表面,并且所述第一电极层穿过所述氮化硅层与所述微晶硅层电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微晶硅层代替原有的非晶硅层和透明导电层,并在微晶硅层上设置氮化硅层,既保证了表面透光性,减少了光的反射,又保证了表面的导电性,还能够降低寄生吸收,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
,尤其涉及高效硅异质结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标准的高效硅异质结电池的制作顺序为提供N型硅片

通过PEVCD(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等离子体增强化学的气相沉积法)形成本征非晶硅层与非晶硅N层

通过PEVCD形成本征非晶硅层与非晶硅P层

形成N面透明导电层(TCO)

形成P面透明导电层(TCO)

丝网印刷银浆电极。
[0003]传统高效硅异质结电池中,寄生吸收层(parasitic absorption layer)一直是异质结电池的致命伤,在异质结电池中,通常寄生吸收层为正面的透明导电层、本征非晶硅层与非晶硅N层,对异质结太阳电池中的电流影响高达3

4mA/cm2,以硅异质结电池电流密度38mA/cm2而言,如果可以将寄生吸收层的电流影响降至1

2mA/cm2,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将可达24

25%,会非常具有竞争性,因而如何降低寄生吸收会是一个很明确的方向。
[0004]硅异质结电池中,常用的透明导电层是使用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s,简称ITO),影响的电流密度约1mA/cm2加上其成本占整个电池的5%,是一个很好同时降低成本与提升电池效率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其采用微晶硅层代替原有的非晶硅层和透明导电层,并在微晶硅层上设置氮化硅层,既保证了表面透光性,减少了光的反射,又保证了表面的导电性,还能够降低寄生吸收,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包括N型硅片基底,还包括:
[0007]第一本征非晶硅层,所述第一本征非晶硅层设置于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至少一侧;
[0008]微晶硅层,所述微晶硅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本征非晶硅层远离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
[0009]氮化硅层,所述氮化硅层设置于所述微晶硅层远离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以及
[0010]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微晶硅层的外表面,并且所述第一电极层穿过所述氮化硅层与所述微晶硅层电接触。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电极层为环状,所述第一电极层镶嵌在所述氮化硅层中。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硅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厚度。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当所述第一本征非晶硅层设置于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时,所述太阳能电池还包括:
[0014]第二本征非晶硅层,所述第二本征非晶硅层设置于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与所述第一本征非晶硅层相对的一侧;
[0015]非晶硅层,所述非晶硅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本征非晶硅层远离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
[0016]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非晶硅层远离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以及
[0017]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外表面。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均为银电极环。
[0019]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20]提供N型硅片基底;
[0021]在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至少一侧形成第一本征非晶硅层;
[0022]在所述第一本征非晶硅层远离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形成微晶硅层;
[0023]在所述微晶硅层远离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形成氮化硅层;以及
[0024]在所述微晶硅层的外表面形成第一电极层,并且所述第一电极层穿过所述氮化硅层与所述微晶硅层电接触。
[002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形成所述微晶硅层的步骤为:通过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所述微晶硅层,其中工艺气体包括H2、SiH4和PH3,沉积温度为150

500℃。
[002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用磷对所述微晶硅层进行掺杂,掺杂浓度范围为1
×
1018cm

3到1
×
1025cm

3。
[002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在形成微晶硅层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对形成所述微晶硅层之后所获得的部件进行热处理,其中热处理的温度为100

300℃,时间为20

180s。
[002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当在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形成第一本征非晶硅层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另一侧依次形成第二本征非晶硅层、非晶硅层、透明导电层和第二电极层,其中:
[0029]通过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形成所述第一本征非晶硅层、所述第二本征非晶硅层、所述非晶硅层;以及,
[0030]通过丝网印刷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
[0031]非晶硅非晶硅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能够带来以下有益效果:
[0032]微晶硅层是一个很好的掺杂层,可有效将掺杂原子(例如磷原子(P))保护在微晶硅层,有效的使掺杂原子不因高温回火而导致的散溢现象,形成了保护作用,在退火后可保持其掺杂成分,导电性有所提升;同时,微晶硅层可以当作一个缓冲层材料,不存在非晶硅层退火时相变转换过大、容易导致本身氢离子散溢,导致缺陷态变多的问题,微晶硅层本身已经过一次晶相态转变,退火再次进行相转变时,对于自身缺陷态影响较小。
[0033]此外,通过沉积氮化硅层,能够钝化微晶硅层表面的缺陷,减少载流子的复合,并且能够降低光的反射,提高光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提高电池效率。
[0034]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太阳能电池,采用微晶硅层代替原有的非晶硅层和透明导电层,并且在微晶硅层上设置氮化硅层,利用微晶硅层当作一个缓冲层材料,退火再次进行相转变时,对于自身缺陷态影响较小,且微晶硅层对于掺杂原子的稳定性佳,藉此材料进行后续退火,可形成良好的导电层,因而既保证了表面透光性,又保证了表面的导电性,还能够降低寄生吸收,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
附图说明
[00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36]图1(a)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分层结构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电池,包括N型硅片基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本征非晶硅层,所述第一本征非晶硅层设置于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至少一侧;微晶硅层,所述微晶硅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本征非晶硅层远离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氮化硅层,所述氮化硅层设置于所述微晶硅层远离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以及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微晶硅层的外表面,并且所述第一电极层穿过所述氮化硅层与所述微晶硅层电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为环状,所述第一电极层镶嵌在所述氮化硅层中。3.根据权利要求1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氮化硅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本征非晶硅层设置于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时,所述太阳能电池还包括:第二本征非晶硅层,所述第二本征非晶硅层设置于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与所述第一本征非晶硅层相对的一侧;非晶硅层,所述非晶硅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本征非晶硅层远离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非晶硅层远离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一侧;以及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设置于所述透明导电层的外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均为银电极环。6.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提供N型硅片基底;在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至少一侧形成第一本征非晶硅层;在所述第一本征非晶硅层远离所述N型硅片基底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宣城睿晖宣晟企业管理中心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