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的高度/斜度可调的支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下述的显示装置的高度/斜度可调的支架,其能够在支架长时间保持其折叠状态时,防止在辅助连杆中拉紧的弹簧的性能降低,当支架折叠时允许主连杆自动地固定,能够稳定地保持支架的折叠状态,并且减小其在折叠状态下的体积,以减小包装体积。
技术介绍
通常,显示装置支架具有用于将显示装置旋转、倾斜、转动、提升和下降的各种调节单元。 具有用于调节其高度/斜度的两个铰链的现有支架,包括底座单元,其放置在水平表面上;铰链连接单元,其用于将底座单元连接到显示装置主体上,以调节显示装置主体的斜度。 在具有该双铰链结构的现有支架中,能调节显示装置的斜度,但是难于调节高度。即便当高度可调节时,但是高度可调节的范围也受到铰链连接单元长度的限制。 若使用独立的高度调节单元,则支架的结构就变得复杂了。此外,由于该独立单元由金属制成且被连接到支架上,所以其易于受到外部的碰撞。此外,由于零部件的增加,从而增加了整体体积。也就是说,独立的高度调节单元,包括由金属制成的滑动组件和包围该滑动组件的外部主体。因此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支架,包括:滑动单元,其用于垂直地移动显示装置,所述滑动单元安装在所述显示装置上;底座单元,其用于支承所述显示装置;和铰链连接单元,其具有枢转地连接到所述滑动单元的第一端部和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底座单元的第二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KR 2005-12-30 10-2005-0136028书以及附图中指出的具体结构实现并获得。 为实现这些目的及其它优点并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这里所实施和广义描述的是,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支架,其包括滑动单元,其用于垂直地移动显示装置,所述滑动单元安装在显示装置的后表面上;底座单元,其用于支承显示装置;和铰链连接单元,其具有枢转地连接到所述滑动单元的第一端部和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底座单元的第二端部。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支架,其包括滑动单元,其用于垂直地移动显示装置,所述滑动单元安装在显示装置的后表面上;铰链连接单元,其枢转地连接到所述滑动单元上并向下延伸;和底座单元,其枢转地连接到所述铰链连接单元上并具有开放曲线截面。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支架,包括滑动单元,其用于垂直地移动显示装置,所述滑动单元安装在显示装置的后表面上;铰链连接单元,其枢转地连接到所述滑动单元上并向下延伸;和底座单元,其枢转地连接到所述铰链连接单元上并具有连接到所述铰链连接单元的连接部分,以及从所述连接单元的相对端伸出的底座腿。 根据本发明,使用者可方便地调节显示装置的高度和角度。即使支架长时间地保持折叠状态,弹簧的性能也没有降低。由于主连杆在支架折叠时可自行固定,所以简化了支架结构,并且支架的折叠/打开均可有效地实现。此外,由于能够减小支架的折叠体积,所以可同时运输相对多的数量的支架,且因此降低了物流成本。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发明,无论是前面的概述还是下面的详细说明都是范例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对所主张的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提供对本发明更进一步的理解,并且包含在本申请中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阐明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是应用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支架的显示装置的后透视图;图2是滑动单元分离时图1中的显示装置支架的后透视图;图3是图2中的滑动单元的分解透视 图4是图3中的滑动单元的纵向剖视图;图5是图3中的滑动单元的水平剖视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支架的滑动单元的高度调节操作的视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支架处于折叠状态的视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装置支架角度的铰链连接单元的分解透视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支架的主弹簧的操作的侧视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支架的折叠止动器的分解透视图;图11是图10中的折叠止动器处于组装状态下的主视图;图12是图10中的折叠止动器在其操作前的视图;而图13是图10中的折叠止动器在其操作后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实施例的例子示于附图中。凡是可能之处,在所有这些图中,对于相同或相似的零部件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是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支架应用到显示装置的后透视图,图2是将滑动单元分开时图1所示显示装置支架的后透视图。 参见图1,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支架,包括滑动单元10,其用于调节显示装置1的高度;底座单元20,其放置在水平表面上以支承显示装置;和铰链连接单元30,其具有枢转地连接到滑动单元10的第一端部和枢转地连接到底座的第二端部。 参见图2,滑动单元10包括导轨单元120,其安装在显示装置1上;弹性元件130,其一端固定在导轨单元120的内侧,而其另一端可沿着导轨单元120伸展;和导向单元140,其沿着导轨单元120移动,以伸展和收缩弹性元件130。 图3是图2中的滑动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3,导轨单元120在垂直方向上固定在显示装置1的后表面上。导向单元140设置在导轨单元120的内侧,以便垂直地移动。弹性元件130用板簧制成,所述板簧通过导向单元140的移动伸展或收缩。 导向单元140的外部优选地固定在铰链连接单元30的支承单元310上。 导轨单元120或导向单元140可用塑性材料制成,以降低材料成本及减小在导向单元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以便快速的移动。 图4是图3中的滑动单元的纵向剖视图,及图5是图3中的滑动单元的水平剖视图。在图4和图5中,导轨单元120、后固定单元110和导向单元140均装配在适当的位置上。 参见图3,滑动单元10,包括导轨单元120,其垂直设置在显示装置的后表面上;和导向单元140,其可沿着导轨单元120在垂直方向上移动。 导轨单元120连接到固定在显示装置1后表面上的后固定单元110上。 弹性元件130固定在后固定单元110的内侧上。由板簧制成的弹性元件130可收缩地放置在导向单元140的导向体142上。 具体而言,导轨单元120,包括一对导轨121,它们垂直设置在显示装置1的后表面上;和上部123,其将两导轨121的上端相互连接起来,以限定顶部导向极限位置。 因此,导轨单元120具有闭合的上端和开放的下端。导向单元140穿过该开放的下端位于导轨单元120上。 两个导轨121均具有与导向单元140的侧表面相接触的导向表面122。 导轨单元120的导向表面122与导向单元140的侧表面相接触,以使导向单元140能沿着导轨单元120的导向表面122移动。 参见图4,导向表面122没有与后固定单元111相接触,而是与后固定单元111相距预定距离。 导向体142在其两侧设置有以预定角度倾斜的两个导向肋148。两个导向肋148均设置在导向表面122后部和后固定单元111之间,以使导向体142沿着导轨单元120移动。 若干导轨支承肋124(图6中)形成在导轨单元120上。导轨支承肋124用于支承由塑性材料制成的导轨121。 如图5所示,两个导轨121的侧部均倾斜成使得每个导轨的121的后部的宽度大于每个导轨的121的前部的宽度,所述每个导轨的121的后部与后固定单元110接触。这样做是为了改善导轨121的外观,因为导轨121是限定显示装置1总体外观的部分。 再参见图3,若干连接凸起126均形成在导轨121的后表面上。将所述连接凸起126接合到形成在后固定单元110上的若干导轨连接孔129内,以使得导轨120能固定在后固定单元110上。 后固定单元110包括固定在显示装置1的后表面上的矩形板111上。矩形板111设置有与导轨121的连接凸起126相连接的导轨连接孔129。 矩形板111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弹性元件130一端的弹簧固定部分132。 弹簧固定部分132可由例如粘结剂的结合材料制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结构,任何能固定弹性元件130的结构都可应用。 同时,在本发明中,可省略后固定单元110。即,弹性元件、导轨单元和导向元件可直接固定在显示装置的后表面上。这种情况下,显示装置1的后表面上设置有若干连接孔129。 但是,当后固定单元单独地设置时,将滑动单元设置在操作单元上,这样,滑动单元能够应用到各种类型的显示装置上。 弹性元件130为可卷拢板簧。因此,当将弹性元件130在纵向上张紧时,其够产生不同于拉簧的均匀弹力。 即,在弹性元件130的一端固定在导轨单元120内侧的状态下,弹性元件130沿着导轨单元120伸展。 通过使用由可卷拢板簧制成的弹性元件130,利用均匀弹性力而不使用单独的止动器地在预定高度处支承显示装置的重量。 弹性元件可以是与可卷拢板簧功能相同的其它类型弹簧。 为了伸展弹性元件130,提供可沿着导轨单元120在垂直方向上移动的导向单元140。 导向单元140包括导向体142,其设置在两个导轨120之间;弹簧导向部分146,其从导向体142的顶部的侧端向上延伸;和导向肋148,其从导向体142的侧面延伸并具有倾斜表面。导轨120的两个导向肋148均设置在导轨单元120的内侧。 当导向单元140沿着导轨单元120垂直移动时,导向单元140使弹性元件130伸展。即,导向单元140起到推动弹性元件130的推动器的作用。 参见图4,导向单元140的导向体142在弹簧导向部分146之间的上端部设置有圆形的弹簧推动部分144,用于支承并推动弹性元件130的下部。 推动部分144可与弹性元件130的宽度相同或大于弹性元件130的宽度。 即,弹性元件130位于弹簧导向部分146之间。每个弹簧导向部分146的伸出长度可与弹性元件130的直径相等。当弹性元件130伸展和收缩时,弹簧导向部分146引导弹性元件130的两个侧表面。 同时,导向肋148形成在导向体142的两个侧表面上。设置有倾斜表面的导向肋148与导轨的导向表面122相接触。 因此,当导向单元140垂直地沿着导轨单元120移动时,所述导轨单元120处于垂直直立的状态,导向单元140不会移出导轨单元120。 同时,当导向单元140向导轨单元120的最下端移动时,导向肋148的下端就钩挂在导轨121的下端上。因此,导向单元140不会移出导轨121。 同时,导向体142设置有多个连接凹槽149,形成在铰链连接单元30的支承单元310上的连接凸起将配合在所述多个连接凹槽149内。 所述多个连接凸起可分别或一体地形成在支承单元310上。 如上所描述的一样,滑动单元以只具有导轨单元、导向单元和可由导向单元伸展的弹性元件的非常简单的结构形成。 此外,利用形成在导轨单元和导向单元上的凸起和孔而不使用螺钉连接的方式,可将导轨单元和导向单元牢固地相互组装在一起。因此,该结构在结合部分没有螺钉松动的缺点。 现在将描述滑动单元10的高度调节操作。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显示装置支架的滑动单元的高度调节操作的图。 如图6所示,当使用者希望调节显示装置1的高度时,则使用者在垂直方向上(见箭头H-L)移动显示装置1。然后,将固定在铰链连接单元30的支承单元310上的导向单元140沿着导轨单元120垂直地移动。当导向单元140移动时,设置在导向单元140之上的弹性元件130伸展或收缩。 当使用者希望将调节显示装置1的高度调低时,则使用者将显示装置1向下推。当显示装置1被向下推时,则固定在铰链连接单元30的支承单元310上的导向单元140沿着导轨单元120向上移动。 当导向单元140沿着导轨单元120移动时,导向体142将弹性元件130伸展。即,当导向体142向上移动时,显示装置1向下移动。 此刻,当使用者停止向下推显示装置1时,则弹性元件130的伸展就停止了。因此,显示装置1的位置就固定在弹性元件130所伸展停止的位置处。即,用于支承显示装置1重量的弹性元件130的弹力产生在弹性元件的伸展停止的位置处。该弹力与显示装置1的重量相同,以阻止显示装置1的运动,从而固定了显示装置1的高度。 因此,显示装置1的高度能够在导轨单元长度的范围内被调节。即,显示装置1可在最低极限位置Llim和最高极限位置Hlim之间移动。 下面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铰链连接单元30。 再次参见图2,铰链连接单元30包括支承单元310,所述支承单元310利用将其连接到滑动单元10上的方式来支承显示装置1;连杆单元,其枢转地连接在底座单元20和支承单元310之间;连杆铰链单元,其用于将支承单元310铰接到连杆单元上;和底座铰链单元,其用于将连杆单元铰接到底座单元20上。 连杆单元包括主连杆300,其具有枢转地连接在支承单元310的第一端部和枢转地连接在底座单元200上的第二端部;辅助连杆320,其连接在支承单元310和底座单元20之间,使其在与主连杆300的枢转轴线偏心的位置上与主连杆300一起回转;和弹性元件(见图8中的标记328),其第一端安装在主连杆300的假想枢转轴线上,而其第二端固定在辅助连杆320上。 底座铰链单元包括第一底座铰链360和第二底座铰链330,用于将主连杆300和辅助连杆320连接到底座单元20上;和折叠止动器(见图10中的标记340)。随后将对折叠止动器340进行描述。 连杆铰链单元包括第一连杆铰链380和第二连杆铰链350,其用于将支承单元310枢转地连接到主连杆300上。主连杆300通过第一和第二底座铰链360、330枢转地连接到底座单元20上。 辅助连杆320的相对两端分别支承在第二连杆铰链350上和位于第二底座铰链330上的第一辅助连杆支承部331上。弹性元件328安装在辅助连杆320的内侧,且具有连接到主连杆300的第一端部和连接到辅助连杆的第二端部。 折叠止动器340安装在第一和第二底座铰链360、330上,以保持主连杆300的折叠状态。稍后将对折叠止动器340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现在参照附图,将对铰链连接单元30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调节显示装置支架角度的铰链连接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8,显示装置支承单元310包括支承体312,其将固定在滑动单元10的导向体142上。支承体312具有多个连接孔318,用于连接到滑动单元10的导向体142上。即,通过插入连接孔318的螺钉而将导向单元140连接到滑动单元10上。 支承体312在下部设置有用于形成第一连杆铰链380的第一铰轴314和其中插入有第二连杆铰轴372的第二铰链孔316。 第一铰轴314安装在主连杆300的第一铰链接收部382上。第一铰链连接件384与第一铰链接收部382相连接,这样,支承体312可枢转地固定在主连杆300上。 第二铰链弹簧件370安装在第二铰链孔316的内侧。第二铰链弹簧件370包括用于倾斜支承单元310的第二铰链弹簧371和限定第二连杆铰链350的铰接轴线的第二铰轴372。 第二铰轴372的一个端部经过第二铰轴接收部302连接到第二连杆铰轴352上。所述第二连杆铰轴352从第二辅助连杆支承部351的内侧表面延伸出来。 同时,第二辅助连杆支承部351具有第二辅助连杆接收部357和358,它们用于接收安装在主连杆300侧面上的两个辅助连杆321和324的一个端部。两个辅助连杆321和324可相互平行设置。 辅助连杆321和324的旋转中心与主连杆300的...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