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条及使用该光条之背光模块与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1837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系关于一种光条及包含所述光条之背光模块与显示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揭示的光条包含:多个光反射面,其中所述多个光反射面之每一者上具有一光扩散图案;及多个光出射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之光条兼具轻量、具有较宽的发光二极管间距、低成本以及厚度较小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系涉及一种光条,特别的涉及一种应用于显示器(泛指电脑显示器 和电视,后文统称显示器)中的背光模块之光条。背承技术背光模块系为液晶显示器的基本组件之一 ,目前使用的背光模块有多种 型态,例如传统侧发光的背光模块系在背光模块的两侧配置发光二极管, 并且在显示器的可视范围内提供一光导,背光模块两端的发光二极管所产生 的光线会经由光导均匀的辐射出背光模块。另一种直接发光的背光模块是直 接在显示器的可视范围内提供多个发光二极管,所以不需要使用光导。但是 因为每个发光二极管辐射半能量角约为正负60度,所以直接发光的背光模块 必须在发光二极管上方保留一段距离以让每相邻发光二极管射出的光线有部 分交叠。上述两种背光模块各有其优缺点,侧发光的背光模块因为使用光导 所以普遍重量较直接发光的背光模块为重,但是其发光二极管配置不需如直 接发光的背光模块紧密;直接发光的背光模块则是需要较长的混光区,故背 光模块之厚度较厚,且其需要有额外的电路板,故其整体结构成本较高。美国专利公开号2005/0007758Al、 2005/0140848A1以及美国专利号 6,966,644都提供了可增加发光二极管间距的背光模块。首先,美国专利公 开号2005/0007758A1提供一种条状具有多个开孔的光导,光条两端各配置一 颗发光二极管。当发光二极管发光时,光导的多个开孔便会辐射出光线以仿真多个发光二极管。此外,美国专利公开号2005/0140848A1系提供一种具有 多个条状光导的背光模块,其优点在于可藉由个别驱动所选择的光导以调整 背光模块的亮度。再者,美国专利号6,966,644系提供了一种光条,光条两 端的发光二极管所发射出的光线会集中从光条某一个弧面辐射出来以形成一 条线状及均匀的光源。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之光条及应用所述光条的背光模块与显示器不是 厚重就是成本过高,需要提供一种轻薄及低成本的光条及应用所述光条的背 光模块与显示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之光条及应用所述光条的背光模块与显示器不是厚重 就是成本过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兼具侧发光与直接发光特性的光条及 应用所述光条的背光模块与显示器,以达到轻量、具有较高的发光二极管间 距以及低成本的优点。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光出射角度较广的光条以及使用所述光条的背光模块 与显示器,其不需光导且可降低背光模块之混光区的厚度。依据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其提供一种光条,所述光条包含多个光反射面,其中所述光反射面之每一者上具有一光扩散图案;及多个光出射面。依据本专利技术之另一实施例,其提供一种应用所述光条之背光模块。 依据本专利技术之再一实施例,其提供一种应用所述光条之显示器。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作的描述和权利要求,本专利技术的其它 目的和成就将显而易见,并可对本专利技术有全面的理解。附图说明图1A与图1B分别显示本专利技术兼具侧发光与直接发光特性的背光模块的 上视图与側视图。图2系为依据本专利技术之一较佳实施例的光条之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之光条的剖面图。图4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采用图2所示之光条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之光条的剖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之光条的剖面图。脉雄力《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兼具侧发光与直接发光特性的光条。所述光条可应用于 显示器之背光模块。图1A与图1B系显示此种兼具侧发光与直接发光特性的背 光模块10的上视图与侧视图。如图1A所示,背光模块10包含有多根光条11、 13及15装设在基板18上,并且光条ll、 13及15之每一者的至少一端需配置一 颗发光二极管12、 14及16。如图1B所示,发光二极管12、 14及16所产生的光 线会进入光条ll、 13及15,并且部分的光线21会从光条11、 13及15的上表面 射出,由于本专利技术创新的光条特性其可达成均匀的光输出及较大的混光区, 故可达到提髙发光二极管间距的目的。此外,所述背光模块io不像侧发光背 光模块需使用光导,因此可大幅降低背光模块的重量与成本。请参阅图2与图3,图2系为依据本专利技术之一较佳实施例的光条100之示意 图。图3系为光条100之剖面图。如图3所示,光条100包含有多个光出射面102、 104及106以及光反射面112、 U4及116。在本实施例中,光条100的剖面为六 边形,并且六边形的每一个边皆对应至一光出射面或一光反射面。如图2所示, 光反射面112、 114及116上布有一具备光扩散功能的光扩散图案,在本实施例 中,所述光扩散图案系为多个直径约为0.05 2mm的小凸点,优选地,小凸点 的直径约为0.2 0. 3mm。光出射面102、 104及106会反射符合特定角度之光线及折射大部分来自光扩散图案之光。这是因为构成光扩散图案的小凸点会破坏全反射条件而使从发光二极管射入于光条100的光线产生漫射并且改变光线的行进方向,因此这些小凸点可以使光线更容易以一定能量分布规律从光出射面102、 104及106折射出去,进而提髙光条100之发光效率及均匀性。在本实施例中,光扩散图案的实施方式并不以多个小凸点为限,举例来 说光扩散图案也可以是多个直径约为O. 05 2mm的小凹坑或间距0. 05 2mm 的V槽,优选地,小凹坑的直径约为0.2 0. 3mm, V槽的间距约为O. 2 0. 3mm。 所述小凸点与小凹坑可以分别利用印刷网点及/或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于光 条100上,但是由于形成小凸点与小凹坑的其它众多方法系为本领域普通技术 人员所知悉,故不在此一一说明。此外,由于本实施例中光条100具有三个光出射面102、 104及106,每一 光出射面102、 104及106都相对于一光反射面,因此从每一光出射面102、 104 及106所辐射出的光线量十分均匀。并且,由图2可发现光条100可辐射出光线 的角度远远大于习知发光二极管的半能量角(约为正负60度)或是传统光条可 辐射出光线的角度。如此一来,使用本实施例中光条100的背光模块便具有较 传统直接发光照明厚度为薄的混光区,进而有效降低背光模块与显示器的厚 度。此外,依据本专利技术之另一实施例,光出射面102,104及106表面可为光滑平 面、粗化处理或特殊微结构的表面,但是由于相关类似表面处理方法为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悉,故不在此一一说明。请参阅图4,图4系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中采用图2所示之光条的背光模块 300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多根光条以并列或相互平行之方式排列于一基板 上。当装设于每一条光条任一端(或两端皆装设)的发光二极管发光时,每一 条光条亦会发光,并且藉由自光条辐射出的光线混合而形成之混光区提供一 均匀的平面发光源。虽然以上实施例系以光条与背光模块的说明为主,但使 用上述光条与背光模块的显示器亦为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涵盖的范围中。 请参阅图5,其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之光条400的剖面图。如图5所示, 光条400的剖面为八边形,每一边对应于一光出射面或一具有光扩散图案的光反射面,并且恰可利用一条通过八边形中心的直线410将八个边划分为包含四 个边的上半部与下半部。上半部的边系完全对应于光出射面,下半部的边系 完全对应于光反射面。换言之,多个光出射面系群聚排列并且多个光反射面 也是群聚排列。如此一来,虽然先前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条,其包含:多个光反射面,其中所述光反射面之每一者上布有一光扩散图案;及多个光出射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颖黄丹丁蔡振荣
申请(专利权)人: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HK[中国|香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