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和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801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10:12
本公开提供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和压缩机,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其包括:回油管和分流架,所述分流架内部具有空腔,所述回油管一端能够穿过所述分流架以将油导入所述空腔中,所述分流架包括螺旋架,所述螺旋架设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螺旋架包括至少一个螺旋延伸的螺旋片,所述螺旋片将所述空腔分隔成至少一个螺旋槽的通道,所述螺旋槽从上至下成螺旋形延伸,使得进入所述空腔中的油经由所述螺旋槽排出。根据本公开能够对润滑油进行有效的分流作用,减小流速,减小流下的油对油池液面的冲击,防止润滑油飞溅起而导致排气含油,使得润滑油与冷媒实现分离,有效减小压缩机排气含油率,提高供油率。提高供油率。提高供油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和压缩机


[0001]本公开涉及空调
,具体涉及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和压缩机。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涡旋压缩机运行时对密封和润滑要求高,需要用足量的润滑油使其保持密封并进行润滑。现有的立式涡旋压缩机采用曲轴油泵将压缩机底部油池中的润滑油吸取到压缩机上部进行润滑,并通过上支架的润滑油回流结构进行回流。在采用回油管进行回流时,管内流速与油流量的直接相关,随着压缩机运行频率的升高,油流量增大,会导致回油管流速过快,使底部油池受到较大冲击,润滑油溅入电机下腔并进入冷媒循环中,使压缩机排气的含油率升高,对压缩机的性能产生影响,降低压缩机效率。
[0003]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现有压缩机存在油池回油时由于液面受到冲击而飞溅等情况,而导致压缩机排气含有油,冷媒携带油进入冷媒循环,使得冷媒的含油率升高,油池液面降低,无法起到正常有效的供油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公开研究设计出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和压缩机。
[0004]公开内容
[0005]因此,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存在油池回油时由于液面受到冲击而导致压缩机排气含有油,使得冷媒的含油率升高,油池液面降低,无法起到正常有效的供油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和压缩机。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其包括:
[0007]回油管和分流架,所述分流架内部具有空腔,所述回油管一端能够穿过所述分流架以将油导入所述空腔中,所述分流架包括螺旋架,所述螺旋架设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螺旋架包括至少一个螺旋延伸的螺旋片,所述螺旋片将所述空腔分隔成至少一个螺旋槽的通道,所述螺旋槽从上至下成螺旋形延伸,使得进入所述空腔中的油经由所述螺旋槽排出。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回油管的下端与所述螺旋槽相对,且所述回油管的下端与所述螺旋槽的顶部之间间隔预设距离,以通过所述回油管的下端向所述螺旋槽供入油;和/或,所述分流架的顶端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能将所述空腔与所述通气孔上方的空间连通。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槽包括第一螺旋槽和第二螺旋槽,所述第一螺旋槽和所述第二螺旋槽同向延伸且均延伸至所述分流架的底端;所述第一螺旋槽的顶端与所述回油管的下端呈部分相对,所述第二螺旋槽的顶端也与所述回油管的下端呈部分相对。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螺旋片的纵向截面中,所述螺旋片形成的螺旋面与水平面夹设倾角,使得同一所述螺旋片中位于径向外侧的位置的高度低于位于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高度;所述分流架的周壁上设置有分流槽,所述分流槽能够将所述螺旋槽连通至所述分流架的外部。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槽的延伸方向沿着竖直方向;和/或,所述倾角为2
°‑
15
°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架的底部具有下开口,所述下开口与所述螺旋槽连通以将所述螺旋槽中的流体导出:
[0013]所述螺旋槽底部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与竖直方向成不为0
°
的倾角;和/或,所述螺旋槽底部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沿着所述分流架的内壁的切线方向。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架包括中心管,所述中心管设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中心管位于所述螺旋槽的径向内侧,且沿所述分流架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所述中心管的周壁上开设有分流孔,能够将所述中心管外部的流体经由所述分流孔导入至所述中心管的内部并排出。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管内部设置有沿所述中心管的轴向开设的通孔,所述分流孔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通孔的上端与所述回油管的下端错开设置;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回油管的内径。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孔为多个,且在所述中心管的周壁上均匀分布;和/或,所述中心管的外周壁与所述螺旋片的径向内侧之间固定连接。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管上还设置有中心管固定架,所述中心管固定架能延伸至与所述分流架连接;
[0018]所述中心管固定架沿径向方向延伸至与所述分流架的内壁相接;和/或,所述中心管固定架有多个,多个所述中心管固定架沿所述中心管的周向间隔布置。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回油管固定法兰,所述回油管固定法兰设置于所述空腔中且能对所述回油管的下端进行固定;和/或,
[0020]还包括分流架固定法兰,所述分流架固定法兰连接固定于所述分流架的外周壁,通过所述分流架固定法兰能够将所述分流架固定到压缩机的下支架上。
[0021]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其包括前任一项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所述压缩机还包括上支架,所述回油管能够从所述上支架处进行引流润滑油。
[0022]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和压缩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1.本公开通过设置包括回油管和分流架的回油分流结构,且分流架包括空腔和位于空腔中的螺旋架,螺旋架包括至少一个螺旋片并延伸形成至少一个从上而下的螺旋槽结构,能够将压缩机的润滑油通过回油管引入空腔中的螺旋槽中,并沿着螺旋槽从上而下运动,从而能够对润滑油进行有效的分流作用,减小流速,减小流下的油对油池液面的冲击,防止润滑油飞溅起而导致排气含油,使得润滑油与冷媒实现分离,有效减小压缩机排气含油率,保证油池的正常液面不会降低或减小降低的程度,提高供油率;
[0024]2.本公开还通过螺旋片的径向外侧的位置高度低于径向内侧的位置高度,并且在分流架周壁上开设的分流槽,能够将螺旋槽中分流出来的油朝斜下方由分流槽排出至分流架的外部,以进入油池,能够防止油池直接向下冲击油池液面,能够防止油池飞溅,进一步降低排气含油率;本公开还通过螺旋片在分流架底部的结构能够使得底部的油沿着不竖直向下的方向从下开口排出分流架,也能够进一步防止油池直接向下冲击油池液面,能够防止油池飞溅,进一步降低排气含油率;
[0025]3.本公开还通过中心管的设置能够使得回油量较大时通过中心管的分流孔将螺旋槽中的油引入中心管内部,并通过中心管排出,能够利于快速将润滑油排出至油池中,并且中心管的直径大于回油管,能够减小流速,减小对油池的冲击,减小油池飞溅;本公开的
中心管的顶部与回油管的下端间隔距离设置,能够使得油流量过大超出螺旋槽的排油能力时通过中心管的顶部引入油而直接向下排出,利于快速排出油;
[0026]4.回油管出口位于第一螺旋槽的起始位置的正上方,被第一螺旋槽部分遮挡,润滑油通过第一螺旋槽起始位置后被分流为两部分,一部分沿第一螺旋槽流动,另一部分落下到第二螺旋槽中流动,以增加分油量,提高分油率,提高防油池飞溅油的效果,进一步减小排气含油率。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公开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的立体结构图1;
[0028]图2是本公开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的立体结构图2;
[0029]图3是本公开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与下支架装配的爆炸结构图;...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油管(201)和分流架(202),所述分流架(202)内部具有空腔,所述回油管(201)一端能够穿过所述分流架(202)以将油导入所述空腔中,所述分流架(202)包括螺旋架(202a),所述螺旋架(202a)设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螺旋架(202a)包括至少一个螺旋延伸的螺旋片,所述螺旋片将所述空腔分隔成至少一个螺旋槽的通道,所述螺旋槽从上至下成螺旋形延伸,使得进入所述空腔中的油经由所述螺旋槽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管(201)的下端与所述螺旋槽相对,且所述回油管(201)的下端与所述螺旋槽的顶部之间间隔预设距离,以通过所述回油管(201)的下端向所述螺旋槽供入油;和/或,所述分流架(202)的顶端开设有通气孔(202a7),所述通气孔(202a7)能将所述空腔与所述通气孔上方的空间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槽包括第一螺旋槽(202a1)和第二螺旋槽(202a2),所述第一螺旋槽(202a1)和所述第二螺旋槽(202a2)同向延伸且均延伸至所述分流架(202)的底端;所述第一螺旋槽(202a1)的顶端与所述回油管(201)的下端呈部分相对,所述第二螺旋槽(202a2)的顶端也与所述回油管(201)的下端呈部分相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螺旋片的纵向截面中,所述螺旋片形成的螺旋面与水平面夹设倾角,使得同一所述螺旋片中位于径向外侧的位置的高度低于位于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高度;所述分流架(202)的周壁上设置有分流槽(202a3),所述分流槽(202a3)能够将所述螺旋槽连通至所述分流架(202)的外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槽(202a3)的延伸方向沿着竖直方向;和/或,所述倾角为2
°‑
15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的回油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架(202)的底部具有下开口,所述下开口与所述螺旋槽连通以将所述螺旋槽中的流体导出:所述螺旋槽底部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与竖直方向成不为0
°
的倾角;和/或,所述螺旋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翔余风利李伟朱熠陈可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