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64372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及车辆,包括用于承载蓄电池托盘的第一安装支架,第一安装支架下表面与加强件固定连接,第一安装支架上设有与蓄电池托盘连接的第一安装孔和与ECU支架连接的第二安装孔;加强件上设有与第一安装孔位置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和与第二安装孔位置相对应的第四安装孔;加强件在与左悬置软垫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有朝下凹陷的沉台,沉台的底板上设有与左悬置软垫上安装点位置相对应的过孔以及与车身连接的第六安装孔;加强件下表面的右前端与第二安装支架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支架上设有与空滤器连接的第五安装孔。其结构简单,满足蓄电池托盘、空滤器、ECU支架以及左悬置软垫的装配需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模态。高的强度和模态。高的强度和模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部件,具体涉及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当前汽车蓄电池托盘安装支架普遍采用单层/双层结构,通过6个M6或M8螺栓固定在机舱内,其上通过螺栓装配蓄电池塑料托盘、空滤器支架及ECU安装支架。此结构有两处弊端:一、标件使用数量较多,装配步骤多,影响生产节拍,浪费人力成本;二、空滤器支架安装点分布于机舱不同位置,对安装点精度要求较高,多层级装配易由于尺寸公差累计导致错孔。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及车辆,其结构简单,满足蓄电池托盘、空滤器、ECU支架以及左悬置软垫的装配需求,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模态。
[000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包括用于承载蓄电池托盘的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下表面与加强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上设有与蓄电池托盘连接的第一安装孔和与ECU支架连接的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支架左侧设有与车身连接的第五安装孔;所述加强件上设有与第一安装孔位置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和与第二安装孔位置相对应的第四安装孔;所述加强件在与左悬置软垫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有朝下凹陷的沉台,所述沉台的底板上设有与左悬置软垫上安装点位置相对应的过孔以及与车身连接的第六安装孔;所述加强件下表面的右前端与第二安装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上设有与空滤器连接的第七安装孔。
[0005]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周边设有朝下弯折的加强翻边,位于前方的加强翻边上设有ECU线束卡孔。
[0006]进一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板体以及与第一板体前端连接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七安装孔设于第二板体上,所述第一板体上表面与加强件焊接固定,第一板体前端左侧设有朝下弯折的搭接翻边,该搭接翻边与第一安装支架位于前方的加强翻边焊接固定。
[0007]进一步,所述沉台的数量为两个,包括贯穿加强件左、右侧面的第一沉台和第二沉台,第二沉台位于第一沉台后方,所述第六安装孔设于第一沉台的底板右侧。
[0008]进一步,所述沉台的底板上设有多条第一加强筋。
[0009]进一步,所述加强件在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的周边位置设有多条第二加强筋。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上设有与焊接平台上的定位销对应配合的定位孔。
[0011]进一步,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在与加强件的沉台上的过孔和第六安装孔的对应位置上设有避让孔,第一安装支架在避让孔周边位置设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为加强凸起或加强凹槽。
[0012]一种车辆,包括蓄电池总成,所述蓄电池总成包括上述的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
[0013]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本专利技术所述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采用双层结构,包括用于承载蓄电池托盘的第一安装支架以及与第一安装支架下表面固定连接的加强件,保证了蓄电池托盘和ECU支架安装点的结构强度和模态,进而提高了蓄电池托盘和ECU支架的工作稳定性。
[0015]2、本专利技术所述加强件在与左悬置软垫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有朝下凹陷的沉台,所述沉台的底板上设有与左悬置软垫上安装点位置相对应的过孔以及与车身连接的第六安装孔,即加强件的沉台和左悬置软垫共用安装标件,减少了安装标件数量和装配工序,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0016]3、本专利技术所述加强件下表面的右前端与第二安装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上设有与空滤器连接的第五安装孔,通过第二安装支架为空滤器提供安装点,避免了空滤器安装时,由于零件多层级装配公差逐步累积发生错孔。
[0017]4、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布置安装点,同时满足了蓄电池托盘、ECU支架、空滤器及左悬置软垫的装配需求,结构简单,减少了安装标件数量和装配工序,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的的轴测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的爆炸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轴测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安装的俯视图;
[0022]图5是图4的A

A剖视图;
[0023]图6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加强件的轴测图;
[0024]图7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加强件的俯视图;
[0025]图8是图7的B

B剖视图;
[0026]图9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的轴测图。
[0027]图中,1—第一安装支架,11—加强翻边,12—ECU线束卡孔,13—避让孔,14—加强部,15—定位孔,2—加强件,21—第二加强筋,22—避让通道,3—第二安装支架,31—第一板体,311—搭接翻边,312—通孔,32—第二板体,321—第七安装孔,4—第一安装孔,5—第二安装孔,6—第三安装孔,7—第四安装孔,8—第五安装孔,9—第六安装孔,10—沉台,101—第一沉台,102—第二沉台,103—过孔,104—第一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
[0029]参见图1和图2,所示的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包括用于承载蓄电池托盘的第一安装支架1,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下表面与加强件2固定连接,所述加强件2下表面的右前端与第二安装支架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3上设有与空滤器连接的第七安装孔321。
[0030]参见图3至图5,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上设有四个与蓄电池托盘连接的第一安装孔4和与三个ECU支架连接的第二安装孔5,第一安装支架1左侧设有一个与车身连接的第五安
装孔8。
[0031]为了提高第一安装支架1自身的结构强度,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厚度为2mm,前边沿、后边沿、左边沿和右边沿均设有朝下弯折的加强翻边11,其中前边沿的加强翻边11上设有两个7
×
12mm的条形ECU线束卡孔12。为了便于成型,加强翻边11与第一安装支架1所在平面之间的过渡弯折角度β不小于95
°
,优选地,β设置为95
°
;同时在相邻加强翻边11的结合处合理布置工艺缺口,保证了零部件的成型可行性。
[0032]参见图6至图8,所述加强件2上设有四个与第一安装孔4位置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6和三个与第二安装孔5位置相对应的第四安装孔7;所述加强件2在与左悬置软垫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有朝下凹陷的沉台10,所述沉台10的底板上设有与左悬置软垫上安装点位置相对应的四个过孔103以及与车身连接的第六安装孔9。装配时加强件2的沉台10和左悬置软垫共用安装标件,减少了安装标件数量和装配工序,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0033]参见图6和图7,所述沉台10的数量为两个,包括贯穿加强件2左、右侧面的第一沉台101和第二沉台102,第二沉台102位于第一沉台101后方,所述第六安装孔9设于第一沉台101的底板右侧。第一沉台101的底板左部和第二沉台1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承载蓄电池托盘的第一安装支架(1),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下表面与加强件(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上设有与蓄电池托盘连接的第一安装孔(4)和与ECU支架连接的第二安装孔(5),第一安装支架(1)左侧设有与车身连接的第五安装孔(8);所述加强件(2)上设有与第一安装孔(4)位置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6)和与第二安装孔(5)位置相对应的第四安装孔(7);所述加强件(2)在与左悬置软垫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有朝下凹陷的沉台(10),所述沉台(10)的底板上设有与左悬置软垫上安装点位置相对应的过孔(103)以及与车身连接的第六安装孔(9);所述加强件(2)下表面的右前端与第二安装支架(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3)上设有与空滤器连接的第七安装孔(3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1)周边设有朝下弯折的加强翻边(11),位于前方的加强翻边(11)上设有ECU线束卡孔(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托盘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3)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板体(31)以及与第一板体(31)前端连接的第二板体(32),所述第七安装孔(321)设于第二板体(32)上;所述第一板体(31)上表面与加强件(2)焊接固定,第一板体(31)前端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然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