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上控制臂内衬套及其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3681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后上控制臂内衬套及其加工工艺,该后上控制臂内衬套包括外套管,外套管内部设置有内支架,外套管与内支架之间填充有橡胶体,内支架、橡胶体、外套管硫化一体成型,内支架上开设有两个装配孔。本发明专利技术内支架通过两端装配孔和车身连接,外套管通过连杆和轮毂连接,内支架、外套管通过橡胶体硫化一体,通过橡胶体消除地面通过轮胎传入车身的振动,提升驾驶舒适性,也通过较高的径向刚度,提供较高的转向响应性,选用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上控制臂内衬套及其加工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内衬套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后上控制臂内衬套及其加工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后上控制臂内衬套是后悬五连杆的减震部件,一般由橡胶和金属支架硫化制成,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车操控响应及舒适性。在汽车使用过程中,由于后悬受力复杂,有较大的径向和扭转载荷,由于分体式衬套存在接插脱离的风险。现有的后上控制臂内衬套强度不足,易变形,耐磨性能不佳,在加工过程中现有加工设备不方便对不同直径外套管进行输送,不方便对不同长度内支架进行支撑,内衬套钻孔时废屑容易残留在开设孔洞中,难以收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上控制臂内衬套及其加工工艺,解决以下技术问题:(1)解决现有技术中内衬套强度不足,易变形,耐磨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2)解决现有技术中内衬套加工时不方便对不同直径外套管进行输送,不方便对不同长度内支架进行支撑的技术问题;(3)解决现有技术中内衬套钻孔时废屑容易残留在开设孔洞中,难以收集,同时钻孔温度过高容易造成钻头损坏的技术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后上控制臂内衬套,包括外套管,所述外套管内部设置有内支架,所述外套管与内支架之间填充有橡胶体,所述内支架、橡胶体、外套管硫化一体成型,所述内支架上开设有两个装配孔;
[0006]其中,该后上控制臂内衬套的加工步骤如下:
[0007]将未开设装配孔的后上控制臂内衬套从开孔设备一侧的进出口放入,将后上控制臂内衬套上的外套管置于两个输送机构之间,调节电机输出轴带动滚珠丝杠转动,滚珠丝杠带动两个调节套相向移动,调节套带动两个旋转杆旋转,进而两个升降罩相向移动,两个输送皮带分别接触外套管顶部与底部,安装气缸活塞杆带动支撑台水平移动,进而将两个支撑台调节至内支架两侧下方,支撑台与内支架相接触,输送电机输出轴带动皮带轮一转动,若干皮带轮一带动输送皮带转动,两个输送皮带对后上控制臂内衬套进行输送,后上控制臂内衬套被输送至升降架下方时,升降气缸活塞杆推动升降架下降,进而两个钻头下降,驱动电机输出轴带动皮带轮二转动,皮带轮二通过皮带带动两个皮带轮三转动,皮带轮三带动钻头转动,水泵通过伸缩管抽取水箱内的水,并将水输送至钻头内,钻头内的水通过出水孔排出,钻头在内支架上开设装配孔,装配孔开设过程中产生的废屑伴随着水通过钻孔口落在引导台上,废屑伴随着水通过引导台从废料出口流出。
[0008]进一步的,开孔设备包括上室体、下室体,所述下室体内设置有两个输送机构,两个输送机构呈上、下相对设置,所述下室体两侧均开设有进出口,两个输送机构两侧设置有
两个支撑机构,两个支撑机构呈相对设置,所述上室体外壁顶部安装有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活塞杆端部安装有升降架,所述升降架上安装有上固定板、下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上安装有两个水泵,所述水泵抽水口安装有伸缩管,所述上室体内安装有两个水箱,两个水箱与两个伸缩管一一对应,所述伸缩管与水箱相连通,所述水泵出水口安装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上转动安装有钻头,所述钻头上开设有若干出水孔,所述下室体内腔底部设置有引导机构,所述下室体一侧开设有废料出口。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上室体、下室体呈上、下设置,所述输送机构包括固定壳,所述固定壳内转动设置有滚珠丝杠,所述滚珠丝杠安装于调节电机输出轴端部,所述滚珠丝杠两端螺纹面沿中部呈对称设置,所述滚珠丝杠两端分别螺纹连接两个调节套,所述调节套上转动安装有两个旋转杆,四个旋转杆均转动连接升降罩,所述升降罩上转动安装有若干皮带轮一,若干皮带轮一之间通过输送皮带传动连接,所述升降罩外侧壁安装有输送电机,所述输送电机输出轴连接其中一个皮带轮一。
[00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侧壳,所述侧壳内安装有安装气缸,所述安装气缸活塞杆端部连接支撑台,所述支撑台滑动贯穿侧壳一侧,所述侧壳内设置有两个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与支撑台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台上开设有钻孔口。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上固定板设置于下固定板上方,所述下固定板下表面安装有两个钻套,两个钻套与两个钻头一一对应,所述钻头转动连接钻套,所述钻头上安装有皮带轮三,所述上固定板上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连接皮带轮二,所述皮带轮二通过皮带传动连接两个皮带轮三。
[0012]进一步的,所述引导机构包括引导台,所述引导台顶部两侧均设置有挡板。
[0013]进一步的,橡胶体通过下述重量份原料制备得到:天然橡胶60

110份,顺丁橡胶10

45份,氧化锌3

8份,防老剂RD1

3份,防老剂40201

4份,微晶蜡1

3份,N

330炭黑10

60份,改性白炭黑10

25份,石蜡油10

60份,硫磺1

3份,促进剂TT0.1

0.5份,促进剂CZ0.5

2份。
[0014]进一步的,改性白炭黑通过下述重量份原料制备得到:XG

80PT黄原胶1

3份、硬脂酸1

3份、沉淀法白炭黑50

65份、土耳其红油1

5份、钛酸酯偶联剂TMC

2012

4份。
[0015]进一步的,内支架通过下述重量份原料制备得到:Al

Si合金10

20份、SiC10

20份、钨酸钠0.1

0.4份、耐磨助剂5

10份。
[0016]进一步的,耐磨助剂通过下述重量份原料制备得到:石墨烯粉末8

12份、硅酸镁2

4份、硬脂酸1

3份。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后上控制臂内衬套及其加工工艺,内支架通过两端装配孔和车身连接,外套管通过连杆和轮毂连接,内支架、外套管通过橡胶体硫化一体,通过橡胶体消除地面通过轮胎传入车身的振动,提升驾驶舒适性,也通过较高的径向刚度,提供较高的转向响应性,选用N

330炭黑与改性白炭黑混合使用,通过粒径大的炭黑来增强橡胶体产品的形变,达到有效吸震,分子粒径小的炭黑增大交联密度,提升橡胶体的拉伸强度,制备得到的橡胶体的抗撕裂强度高,制备得到的耐磨助剂可以降低橡胶的摩擦系数,增强产品的耐磨性能,减小摩擦产生的噪音,根据GB/T531.1

2008测定,该后上控制臂内衬套的邵氏A硬度为55

65HA、根据HG/T3868

2008测定,该后上控制臂内衬套的拉伸强度为22

26M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上控制臂内衬套,包括外套管(3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300)内部设置有内支架(100),所述外套管(300)与内支架(100)之间填充有橡胶体(200),所述内支架(100)、橡胶体(200)、外套管(300)硫化一体成型,所述内支架(100)上开设有两个装配孔(400);其中,该后上控制臂内衬套的加工步骤如下:将未开设装配孔(400)的后上控制臂内衬套从开孔设备一侧的进出口(3)放入,将两个支撑台(13)调节至内支架(100)两侧下方,支撑台(13)与内支架(100)相接触,两个输送皮带对后上控制臂内衬套进行输送,后上控制臂内衬套被输送至升降架(18)下方时,两个钻头(25)下降,水泵(26)通过伸缩管(28)抽取水箱(29)内的水,并将水输送至钻头(25)内,钻头(25)内的水通过出水孔(251)排出,钻头(25)在内支架(100)上开设装配孔(400),装配孔(400)开设过程中产生的废屑伴随着水通过钻孔口(15)落在引导台(33)上,废屑伴随着水通过引导台(33)从废料出口(35)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上控制臂内衬套,其特征在于,橡胶体(200)通过下述重量份原料制备得到:天然橡胶60

110份,顺丁橡胶10

45份,氧化锌3

8份,防老剂RD 1

3份,防老剂40201

4份,微晶蜡1

3份,N

330炭黑10

60份,改性白炭黑10

25份,石蜡油10

60份,硫磺1

3份,促进剂TT0.1

0.5份,促进剂CZ 0.5

2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上控制臂内衬套,其特征在于,改性白炭黑通过下述重量份原料制备得到:XG

80PT黄原胶1

3份、硬脂酸1

3份、沉淀法白炭黑50

65份、土耳其红油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龙玉江勇周德文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拓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