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长尾灯装配用侧围外板和细长尾灯的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3521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9: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细长尾灯装配用侧围外板和细长尾灯的车身结构,包括侧围外板本体部,所述侧围外板本体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细长尾灯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形状与所述细长尾灯的形状相对应,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为车身X向,所述凹槽的深度方向为车身Y向,所述凹槽的槽深在车身X向上由其尖部起始端至末部截止端递增,所述凹槽的槽底面的曲率与位于凹槽两侧侧围外板本体部的面曲率相对应,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用于定位连接细长尾灯的尾灯安装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造型空间大、装配精度高、适用于尖锐造型尾灯的装配。锐造型尾灯的装配。锐造型尾灯的装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细长尾灯装配用侧围外板和细长尾灯的车身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围外板和细长尾灯的车身结构,属于车尾灯
,具体公开了一种细长尾灯装配用侧围外板和细长尾灯的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整车车身零件开发过程中,侧围外板占据时间较长、费用高,由于侧围外板周圈搭接零件较多,制件品质会直接影响到整车的装配和外观间隙要求,尤其是后尾灯区域更容易出现问题。
[0003]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3231742A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汽车后尾灯凹腔,侧围外板的尾灯区域朝向车身内侧凹陷构成用于放置后尾灯的凹腔,凹腔为扩口状的阶梯腔室,凹腔包括第一凹腔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凹腔与侧围外板相连,第一凹腔上的第一侧壁与侧围外板之间采用圆角过渡,第二凹腔的第二侧壁和第一侧壁之间连接有台阶面,将凹腔分成变形幅度不同的两个腔室,第一腔室的拉伸幅度小,可有效避免制件冲压开裂现象,降低A面变形风险,良好的保证侧围外板的A面质量,第一凹腔的第一侧壁和侧围外板之间的圆角半径无需很大就可以满足冲压工序要求,这种结构既可保证侧围外板A面品质,又可减少安装匹配间隙,提高整车车身等级。但是对于造型较为细长、尖锐的细长尾灯(类似于匕首形、燕尾形),尾灯X长度较长且圆角较小,上述技术方案会存在侧围外板冲压成型困难、尾灯安装点与后保支架安装点布置空间不足问题,同时尾灯座板的尺寸较长,导致冲压成形性很差,模具费增加。
[0004]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11439197A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固定侧尾灯定位孔结构,包括侧围外板,所述侧围外板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设置有Y向凹槽,所述Y向凹槽的槽底中心处开设有Y向定位孔,所述尾灯座板通过焊点固定在侧围外板上,所述尾灯座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Y向凸块,所述Y向凸块的一侧固定安装有Y向螺杆,所述尾灯座板远离Y向凸块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侧尾灯,本专利技术通过将Y向定位孔由尾灯侧板调整到侧围外板上,可以提升固定侧尾灯与侧围外板的匹配效果,减少了公差累积,降低了装配误差,减少尾灯与车身的间隙面差,而且尾灯座板结构简化与侧围外板通过焊点连接,规避了烧焊可能引起的漏水风险,提高车身的防水密封性能。该技术方案存在以下技术缺点:1.侧围外板与槽均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对侧围外板的开口尺寸要求大,其Z向尺寸较大。在此结构下,尾灯造型受限制;2、侧围外板与槽均为一体成型,凹槽处结构特征过多,侧围冲压成型困难,面品质量差;3、受侧围成型Y向深度限制,尾灯安装点槽2、槽5、槽7、槽9深度受限,尾灯布置受限,难以保证功能。
[0005]中国技术专利CN209467044U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尾灯安装结构,包括侧围外板和与侧围外板相连的尾灯安装板,侧围外板的后部设有尾灯安装孔,侧围外板在尾灯安装孔的上边缘向内连续弯折,形成有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第一翻边与侧围外板的法向之间形成一第一夹角,第二翻边与第一翻边相连,且与第一翻边之间形成一第二夹角,尾灯安装板的上边缘向外弯折形成有用于与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相贴合的第三翻边和第四翻
边,第三翻边与第一翻边之间、以及第四翻边和第二翻边之间通过点焊连接。本技术还提供具有此尾灯安装结构的汽车。但是对于造型较为细长、尖锐的细长尾灯(类似于匕首形、燕尾形),尾灯X长度较长且圆角较小,上述技术方案会存在侧围外板尾灯尖点处冲压成型困难、尾灯安装点与后保支架安装点布置空间不足问题,同时尾灯座板的尺寸较长,导致冲压成形性很差,模具费增加。
[0006]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9466430A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汽车尾灯固定结构,包括固定尾灯、活动尾灯、车身侧围外板和后背门外板,固定尾灯安装在车身侧围外板上,活动尾灯安装在后背门外板上,这样方便调整固定尾灯相对于车身侧围外板的位置和活动尾灯相对于后背门外板,进而容易控制固定尾灯与车身侧围外板、活动尾灯与后背门外板的间隙面差;将固定尾灯直接安装在车身侧围外板上,活动尾灯直接安装在后背门外板上,减少了了内板的使用,降低了车身用料有利于轻量化设计;此外,在工艺上减少了工艺尺寸链,进而降低了装配误差、减少尾灯与车身的间隙面差。但是对于造型较为细长、尖锐的细长尾灯(类似于匕首形、燕尾形),尾灯X长度较长且圆角较小,上述技术方案会存在侧围外板冲压成型困难、尾灯安装点与后保支架安装点布置空间不足问题,同时尾灯座板的尺寸较长,导致冲压成形性很差,模具费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细长尾灯装配用侧围外板和细长尾灯的车身结构,其结构简单、造型空间大、装配精度高、适用于尖锐造型尾灯的装配。
[0008]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细长尾灯装配用侧围外板,其用于实现尖部起始端圆角小、沿车身X向的长度长的细长尾灯的装配,本专利技术所定义的侧围外板细长尾灯结构,即侧围外板尾灯凹槽宽高度比W1/H1≥4、且前部外观拐角α≤40
°
、开口角度β≤8
°
的结构,包括侧围外板本体部,所述侧围外板本体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细长尾灯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形状与所述细长尾灯的形状相对应,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为车身X向,所述凹槽的深度方向为车身Y向,所述凹槽的槽深在车身X向上由其尖部起始端至末部截止端递增,所述凹槽的槽底面的曲率与位于凹槽两侧侧围外板本体部的面曲率相对应,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用于定位连接细长尾灯的尾灯安装结构。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W1≥228mm,H1≤55m,即W1/H1≥4;且前部外观圆角α=40
°
,开口角度β=8
°
,W1为侧围尾灯凹槽在X方向的长度,H1为侧围尾灯凹槽中部在Z方向的高度。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凹槽包括靠近其尖部起始端的第一槽段、靠近其末部截止端的第二槽段和位于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之间的过渡槽段,所述过渡槽段沿车身X向的起始位置为第一槽段沿车身X向的的截止位置,所述过渡槽段沿车身X向的截止位置为所述第二槽段沿车身X向的的起始位置。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槽段的槽深为0

5mm。上述次意槽段的设计由0

5mm逐渐过渡,在转角最急剧的地方深度最浅,到逐渐远离转角的位置深度逐渐加深以减轻侧围在尖端的拉裂情况。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槽段的槽深大于14mm。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过渡槽段的槽深为2

14mm。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过渡槽段沿车身X向的起始位置为细长尾灯的尖部角平分线与细长尾灯外轮廓的交点处沿角平分线后移9mm所处的位置,所述过渡槽段沿车身X向的截止位置为所述过渡槽段沿车身X向的起始位置沿车身X向平移至少50mm所处的位置。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过渡槽段沿车身X向的截止位置为所述尾灯安装结构的所处的位置。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长尾灯装配用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其用于实现尖部起始端圆角小、沿车身X向的长度长的细长尾灯的装配,包括侧围外板本体部,所述侧围外板本体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细长尾灯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形状与所述细长尾灯的形状相对应,所述凹槽的长度方向为车身X向,所述凹槽的深度方向为车身Y向,所述凹槽的槽深在车身X向上由其尖部起始端至末部截止端递增,所述凹槽的槽底面的曲率与位于凹槽两侧侧围外板本体部的面曲率相对应,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用于定位连接细长尾灯的尾灯安装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长尾灯装配用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靠近其尖部起始端的第一槽段、靠近其末部截止端的第二槽段和位于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之间的过渡槽段,所述过渡槽段沿车身X向的起始位置为第一槽段沿车身X向的的截止位置,所述过渡槽段沿车身X向的截止位置为所述第二槽段沿车身X向的的起始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长尾灯装配用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段的槽深为0

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长尾灯装配用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段的槽深大于14m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长尾灯装配用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槽段的槽深为2

14mm。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长尾灯装配用侧围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槽段沿车身X向的起始位置为细长尾灯的尖部角平分线与细长尾灯外轮廓的交点处沿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艺璇陈玮彭亮亮吕祝星高珊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