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复用低噪声混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1922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4 13:50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流复用低噪声混频器,涉及无线收发技术领域,能够在单个功能模块中实现低噪声放大和混频功能。具体技术方案为:射频输入信号通过低噪声混频级进入增益放大级,经过增益放大级增益放大的I/Q两路信号输入到多相滤波器,经过多相滤波器的镜像抑制后产生的I/Q两路信号经过求和电路相加后输出。的I/Q两路信号经过求和电路相加后输出。的I/Q两路信号经过求和电路相加后输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流复用低噪声混频器


[0001]本公开涉及无线收发
,尤其涉及一种电流复用低噪声混频器。

技术介绍

[0002]无线通信系统经历了从分立器件到集成电路的发展,在射频集成电路涉及中,低噪声放大器和混频器是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两个关键的射频部件,其中,低噪声放大器和混频器分别实现低噪声放大和混频的功能。随着无线电应用的发展以及电子通信系统对低功耗的要求,射频前端模块逐渐走向融合,如何在单个功能模块实现低噪声放大和混频功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流复用低噪声混频器,能够在单个功能模块中实现低噪声放大和混频功能,极大的降低了射频前端的功耗。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0004]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流复用低噪声混频器,包括:低噪声混频级、增益放大级、多相滤波器和求和电路;
[0005]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入端与射频输入信号连接,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与增益放大级的输入端连接,增益放大级的输出端与多相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多相滤波器的输出端与求和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射频输入信号通过低噪声混频级进入增益放大级,经过增益放大级增益放大的I/Q两路信号输入到多相滤波器,经过多相滤波器的镜像抑制后产生的I/Q两路信号经过求和电路相加后输出。
[0006]在一个实施例中,低噪声混频级包括:第一NMOS管~第八NMOS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阻~第十一电阻;
[0007]视频输入信号通过第二电容接第一NMOS管的栅极,第一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接第八NMOS管的栅极,第一NMOS管的源极接地,第一NMOS管的漏极接第二NMOS管的源极和第三NMOS管的源极;第八NMOS管的栅极接第八NMOS管的漏极,第八NMOS管的源极接地,第八NMOS管的漏极接第一偏置电压;第一NMOS管的基极和第八NMOS管的基极接地;第一电容的一端接第一NMOS管的栅极,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0008]第二NMOS管的栅极接第二偏置电压,第二NMOS管的源极接第三NMOS管的源极,第二NMOS管的漏极接第四NMOS管的源极和第五NMOS管的源极;第三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电阻、第九电阻接第二偏置电压,第三NMOS管的源极接第一NMOS管的漏极,第三NMOS管的漏极接第六NMOS管的源极和第七NMOS管的源极,第二NMOS管和第三NMOS管的基极接地;
[0009]第四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四电容接正交本振信号,第四NMOS管的源极第五NMOS管的源极,第四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一电阻接电源电压;第五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三电容接正交本振信号,第五NMOS管的源极接第二NMOS管的漏极,第五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二电阻接电源电压;第四NMOS管的基极和第五NMOS管的基极接电源电压;第五电阻的一端接第四NMOS管的栅极,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三偏置电压;第六电阻的一端接第五NMOS管的栅极,
第六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三偏置电压;
[0010]第六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五电容接正交本振信号,第六NMOS管的源极接第七NMOS管的源极,第六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三电阻接电源电压;第七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六电容接正交本振信号,第七NMOS管的源极接第三NMOS管的漏极,第七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四电阻接电源电压;第六NMOS管的基极和第七NMOS管的基极接电源电压;第七电阻的一端接第六NMOS管的栅极,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三偏置电压;第八电阻的一端接第七NMOS管的栅极,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三偏置电压;
[0011]第七电容的一端接作为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第七电容的另一端接第八电容的一端;第八电容的一端接第一电阻的一端,第八电容的另一端接第九电容的一端;第九电容的一端接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九电容的另一端作为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第十电容的一端作为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第十电容的另一端接第十一电容的一端;第十一电容的一端接第三电阻的一端,第十一电容的另一端接第十二电容的一端,第十二电容的另一端作为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增益放大级包括:第九NMOS管~第十五NMOS管、第十二电阻~第十九电阻、以及,第十二电容~第二十二电容;
[0013]第九NMOS管的栅极接第九NMOS管的漏极,第九NMOS管的源极接地,第九NMOS管的漏极接第一偏置电压;第十NMOS管的栅极接第九NMOS管的栅极,第十NMOS管的源极接地,第十NMOS管的漏极接第十二NMOS管的源极和第十三NMOS管的源极;第十一NMOS管的栅极接第十NMOS管的栅极,第十一NMOS管的源极接地,第十一NMOS管的漏极接第十四NMOS管的源极和第十五NMOS管的源极;第九NMOS管的基极、第十NMOS管的基极和第十一NMOS管的基极接地;
[0014]第十二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三电容接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第十二NMOS管的源极接第十三NMOS管的源极,第十二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十二电阻接电源电压;第十三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四电容接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第十三NMOS管的源极接第十NMOS管的漏极,第十三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十三电阻接电源电压;第十二NMOS管的基极和第十三NMOS管的基极接电源电压;第十六电阻的一端与第十二NMOS管的栅极连接,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接第四偏置电压;第十八电阻的一端接第十三NMOS管的栅极,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接第四偏置电压;
[0015]第十四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六电容接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第十四NMOS管的源极接第十五NMOS管的源极,第十四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十四电阻接电源电压;第十五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五电容接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第十五NMOS管的源极接第十一NMOS管的漏极,第十五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十五电阻接电源电压;第十四NMOS管的基极和第十五NMOS管的基极接电源电压;第十七电阻的一端接第十五NMOS管的栅极,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接第四偏置电压;第十九电阻的一端接第十四NMOS管的栅极,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接第四偏置电压;
[0016]第十七电容的一端作为增益放大级的输出端,第十七电容的另一端接第十八电容的一端;第十八电容的一端接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第十八电容的另一端接第十九电容的一端;第十九电容的一端接第十三电阻的一端,第十九电容的另一端作为增益放大级的输出端;第二十电容的一端作为增益放大级的输出端,第二十电容的另一端接第二十一电容的
一端;第二十一电容的一端接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一电容的另一端接第二十二电容的一端,第二十二电容的一端接第十五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二电容的另一端作为增益放大级的输出端。
[0017]在一个实施例中,多相滤波器包括:第二十电阻~第三十五电阻,以及,第二十三电容~第三十八电容;
[0018]第二十电阻的一端接增益放大级的输出端,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第二十一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二十二电阻的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流复用低噪声混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低噪声混频级、增益放大级、多相滤波器和求和电路;所述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入端与射频输入信号连接,所述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与所述增益放大级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增益放大级的输出端与所述多相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多相滤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求和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射频输入信号通过所述低噪声混频级进入所述增益放大级,经过所述增益放大级增益放大的I/Q两路信号输入到所述多相滤波器,经过所述多相滤波器的镜像抑制后产生的I/Q两路信号经过求和电路相加后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复用低噪声混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噪声混频级包括:第一NMOS管~第八NMOS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阻~第十一电阻;视频输入信号通过第二电容接第一NMOS管的栅极,第一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一电阻接第八NMOS管的栅极,第一NMOS管的源极接地,第一NMOS管的漏极接第二NMOS管的源极和第三NMOS管的源极;第八NMOS管的栅极接第八NMOS管的漏极,第八NMOS管的源极接地,第八NMOS管的漏极接第一偏置电压;第一NMOS管的基极和第八NMOS管的基极接地;第一电容的一端接第一NMOS管的栅极,第一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第二NMOS管的栅极接第二偏置电压,第二NMOS管的源极接第三NMOS管的源极,第二NMOS管的漏极接第四N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五NMOS管的源极;第三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电阻、第九电阻接第二偏置电压,第三NMOS管的源极接第一NMOS管的漏极,第三NMOS管的漏极接第六NMOS管的源极和第七NMOS管的源极,第二NMOS管和第三NMOS管的基极接地;第四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四电容接正交本振信号,第四NMOS管的源极第五NMOS管的源极,第四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一电阻接电源电压;第五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三电容接正交本振信号,第五NMOS管的源极接第二NMOS管的漏极,第五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二电阻接电源电压;第四NMOS管的基极和第五NMOS管的基极接电源电压;第五电阻的一端接第四NMOS管的栅极,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三偏置电压;第六电阻的一端接第五NMOS管的栅极,第六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三偏置电压;第六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五电容接正交本振信号,第六NMOS管的源极接第七NMOS管的源极,第六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三电阻接电源电压;第七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六电容接正交本振信号,第七NMOS管的源极接第三NMOS管的漏极,第七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四电阻接电源电压;第六NMOS管的基极和第七NMOS管的基极接电源电压;第七电阻的一端接第六NMOS管的栅极,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三偏置电压;第八电阻的一端接第七NMOS管的栅极,第八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三偏置电压;第七电容的一端接作为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第七电容的另一端接第八电容的一端;第八电容的一端接第一电阻的一端,第八电容的另一端接第九电容的一端;第九电容的一端接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九电容的另一端作为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第十电容的一端作为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第十电容的另一端接第十一电容的一端;第十一电容的一端接第三电阻的一端,第十一电容的另一端接第十二电容的一端,第十二电容的另一端作为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流复用低噪声混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放大级包括:第九NMOS管~第十五NMOS管、第十二电阻~第十九电阻、以及,第十二电容~第二十二电
容;第九NMOS管的栅极接第九NMOS管的漏极,第九NMOS管的源极接地,第九NMOS管的漏极接第一偏置电压;第十NMOS管的栅极接第九NMOS管的栅极,第十NMOS管的源极接地,第十NMOS管的漏极接第十二NMOS管的源极和第十三NMOS管的源极;第十一NMOS管的栅极接第十NMOS管的栅极,第十一NMOS管的源极接地,第十一NMOS管的漏极接第十四NMOS管的源极和第十五NMOS管的源极;第九NMOS管的基极、第十NMOS管的基极和第十一NMOS管的基极接地;第十二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三电容接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第十二NMOS管的源极接第十三NMOS管的源极,第十二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十二电阻接电源电压;第十三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四电容接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第十三NMOS管的源极接第十NMOS管的漏极,第十三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十三电阻接电源电压;第十二NMOS管的基极和第十三NMOS管的基极接电源电压;第十六电阻的一端与第十二NMOS管的栅极连接,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接第四偏置电压;第十八电阻的一端接第十三NMOS管的栅极,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接第四偏置电压;第十四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六电容接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第十四NMOS管的源极接第十五NMOS管的源极,第十四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十四电阻接电源电压;第十五N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五电容接低噪声混频级的输出端,第十五NMOS管的源极接第十一NMOS管的漏极,第十五NMOS管的漏极通过第十五电阻接电源电压;第十四NMOS管的基极和第十五NMOS管的基极接电源电压;第十七电阻的一端接第十五NMOS管的栅极,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接第四偏置电压;第十九电阻的一端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斗天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