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中小学自然课教学演示装置,尤其涉及太阳地月三星演示装置。技术背景中小学自然课和地里课上讲述太阳地月三星的关系,教科书上印的和老师在黑 板上画的,都只能是平面的,缺少空间立体性的演示,对于学生的理解在某种程度 上存在一定的缺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Mi共一种太阳地月三星演 示装置,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三星的对应位置和各自公转与自转的具体瞎况。本技术所述的太阳地月三星演示装置,涉及有斜一立套管、地球、月亮、太 阳、太阳支撑轴、底托板、横支架和地球支撑轴组成,所说的底托板是本技术 的主体支撑件,整体呈圆盘状。在底托板的一侧,以垂直轴的形式设置有太阳支撑 轴,在太阳支撑轴的上端,设置有圆球状的太阳。在太阳支撑轴的下端底托板的上 面,设置有横置形式的横支架,在所说横支架的外端上,设置有垂直形式的地球支 撑轴。在所说地球支撑轴的上端,又设置有可以转动的地球拐臂轴,在地球拐臂轴 的上端,以穿入的形式设置有地球。在地球支撑轴的上部,靠近地球支撑轴上端与 地球拐臂轴相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安装月亮用的斜位套管。在所说的斜位套管上, 连接设置有 ...
【技术保护点】
太阳地月三星演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底托板(8)是主体支撑件,整体呈圆盘状,在底托板(8)的一侧,以垂直轴的形式设置有太阳支撑轴(7),在太阳支撑轴(7)的上端,设置有圆球状的太阳(6),在太阳支撑轴(7)的下端底托板(8)的上面,设置有横置形式的横支架(9),在横支架(9)的外端上,设置有垂直形式的地球支撑轴(10),在地球支撑轴(10)的上端,又设置有可以转动的地球拐臂轴(2),在地球拐臂轴(2)的上端,以穿入的形式设置有地球(3),在地球支撑轴(10)的上部,靠近地球支撑轴(10)上端与地球拐臂轴(2)相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安装月亮(4)用的斜位套管(1),在所说的斜位套管 ...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