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子午线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8164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具备由有机纤维帘线构成的带束覆盖层、并能够高度兼顾到基于设备测定的路面噪声性能和基于感官测定的路面噪声性能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将配置于胎面部1的胎体层4的外周侧的多层带束层7由内层的线材数N为2~4根且外层的线材数M为2~7根并且内层和外层的捻向不同的N+M构造的钢帘线7C构成,将该钢帘线7C以在带束层7的层间相互交叉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排列,将配置于带束层7的外周侧的带束覆盖层8由2.0cN/dtex负荷时的伸长率为2.0%~4.0%的有机纤维帘线构成,将该有机纤维帘线沿着轮胎周向呈螺旋状卷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子午线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由有机纤维帘线构成的带束覆盖层的充气子午线轮胎,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够有效地降低路面噪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
技术介绍
在乘用车用或小型卡车用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中,在一对胎圈部之间架设有胎体层,在胎面部处的胎体层的外周侧配置有多层带束层,在带束层的外周侧配置有带束覆盖层,该带束覆盖层包含沿着轮胎周向呈螺旋状卷绕的多根有机纤维帘线。这样的带束覆盖层有助于改善高速耐久性。以往,对于带束覆盖层所使用的有机纤维帘线而言,尼龙纤维帘线为主流,但提出了使用与尼龙纤维帘线相比高弹性且廉价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帘线(以下称为PET纤维帘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特别是,在使用由这样的高弹性的PET纤维帘线构成的带束覆盖层的情况下,存在行驶时在充气轮胎产生的振动的频率向不易与车辆发生共振的频带偏移的倾向,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中频路面噪声。另一方面,可知:带束覆盖层(高弹性的PET纤维帘线)并不是抑制在行驶时产生振动本身,因此当一旦产生的振动未被充分地衰减而残留时,驾驶员就会感觉路面噪声未降低。因此,寻求用于不仅改善基于设备测定的路面噪声性能、而且改善给驾驶员带来的印象(基于感官测定的路面噪声性能)的对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633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备由有机纤维帘线构成的带束覆盖层、并能够高度兼顾到基于设备测定的路面噪声性能和基于感官测定的路面噪声性能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胎面部,所述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一对胎侧部,所述一对胎侧部配置于该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所述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该充气子午线轮胎具有:胎体层,所述胎体层架设于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多层带束层,所述多层带束层配置于所述胎面部处的所述胎体层的外周侧;以及带束覆盖层,所述带束覆盖层配置于所述带束层的外周侧,所述充气子午线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由内层的线材数N为2根~4根且外层的线材数M为2根~7根并且内层和外层的捻向不同的N+M构造的钢帘线构成,所述钢帘线以在所述带束层的层间相互交叉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排列,所述带束覆盖层由2.0cN/dtex负荷时的伸长率为2.0%~4.0%的有机纤维帘线构成,所述有机纤维帘线沿着轮胎周向呈螺旋状卷绕。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带束覆盖层中使用2.0cN/dtex负荷时的伸长率为2.0%~4.0%的有机纤维帘线,能够使行驶时在充气轮胎产生的振动的频率向不易与车辆发生共振的频带偏移,能够提高基于设备测定的路面噪声性能。另一方面,根据本专利技术人的见解,具有上述那样的构造的钢帘线具有振动的衰减率高这样的特性。因此,通过用这样的钢帘线构成带束层,能够使胎面部的振动有效地衰减,还能够提高基于感官测定的路面噪声性能。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作为钢帘线的截面面积S(mm2)和与钢帘线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每50mm的钢帘线的植入根数E(根/50mm)的乘积而算出的钢帘线量A在6.0~9.0的范围内。由此,带束层的构造变得良好,因此有利于兼顾到基于设备测定的路面噪声性能和基于感官测定的路面噪声性能。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带束帘线的内层的捻距P1与外层的捻距P2之比P2/P1为1.0以下。由此,带束帘线的构造变得良好,因此有利于兼顾到基于设备测定的路面噪声性能和基于感官测定的路面噪声性能。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有机纤维帘线由聚酯纤维构成。通过这样使用聚酯纤维,能够利用其优异的物性(高弹性模量)来有效地提高路面噪声性能(特别是基于设备测定的路面噪声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构成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子午线剖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带束帘线的构造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1、配置于该胎面部1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2、以及配置于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3。在图1中,附图标记CL表示轮胎赤道。图1是子午线剖视图所以没有描绘,但胎面部1、胎侧部2、胎圈部3分别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由此构成充气轮胎的环形状的基本构造。以下,使用了图1的说明基本上基于图示的子午线截面形状,但各轮胎构成构件均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胎面部1的外表面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在图示的例子中为4条)主槽,但主槽的条数并没有特别限定。另外,除了主槽之外还能够形成包括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槽在内的各种槽、刀槽花纹。在左右一对胎圈部3之间架设有包含沿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根加强帘线的胎体层4。在各胎圈部埋设有胎圈芯5,在该胎圈芯5的外周上配置有截面大致三角形状的胎圈填胶6。胎体层4绕胎圈芯5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折回。由此,胎圈芯5及胎圈填胶6由胎体层4的主体部(从胎面部1经由各胎侧部2到达各胎圈部3的部分)和折回部(在各胎圈部3处绕胎圈芯5折回并朝向各胎侧部2侧延伸的部分)包入。作为胎体层4的加强帘线,例如优选使用聚酯纤维帘线。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处的胎体层4的外周侧埋设有多层(在图示的例子中为2层)带束层7。各带束层7包含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多根加强帘线7C,并且以在层间加强帘线7C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在这些带束层7中,加强帘线7C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例如设定在10°~40°的范围。作为带束层7的加强帘线7C,使用钢帘线(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加强帘线7C”称为“钢帘线7C”)。特别是,在本专利技术中,如图2所示,构成带束层7的钢帘线7C具有由N根线材构成的内层7n(芯)和由在内层7n的周围捻合的M根线材构成的外层7m(护套)构成的N+M构造(在图示的例子中为2+2构造)。内层7n的线材数N为2~4根、外层7m的线材数M为2~7根。特别是,能够合适地采用图示的2+2构造。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内层7n与外层7m的捻向不是相同的而是不同的。即,在内层7n为S捻的情况下,外层7m为Z捻,在内层7n为Z捻的情况下,外层7m为S捻,在内层7n为无捻的情况下,外层7m为S捻或Z捻。为了提高高速耐久性和降低路面噪声,在带束层7的外周侧设置有带束覆盖层8。带束加强层8包含在轮胎周向上取向的有机纤维帘线。在带束加强层8中,有机纤维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例如设定为0°~5°。在本专利技术中,带束覆盖层8能够设为必定包括覆盖带束层7的整个区域的全覆盖层8a并任意地包括局部覆盖带束层7的两端部的一对边缘覆盖层8b的结构(在图示的例子中,包括全覆盖层8a及边缘覆盖层8b这两者)。带束覆盖层8可以通过将至少1根有机纤维帘线拉齐并用覆盖橡胶覆盖而得到的带材沿轮胎周向呈螺旋状卷绕而构成,特别优选为无接缝构造。特别是,在本专利技术中,作为构成带束覆盖层8的有机纤维帘线,使用2.0cN/dtex负荷时的伸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胎面部,所述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一对胎侧部,所述一对胎侧部配置于该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所述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该充气子午线轮胎具有:胎体层,所述胎体层架设于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多层带束层,所述多层带束层配置于所述胎面部处的所述胎体层的外周侧;以及带束覆盖层,所述带束覆盖层配置于所述带束层的外周侧,/n所述充气子午线轮胎的特征在于,/n所述带束层由内层的线材数N为2根~4根且外层的线材数M为2根~7根并且内层和外层的捻向不同的N+M构造的钢帘线构成,所述钢帘线以在所述带束层的层间相互交叉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排列,/n所述带束覆盖层由2.0cN/dtex负荷时的伸长率为2.0%~4.0%的有机纤维帘线构成,所述有机纤维帘线沿着轮胎周向呈螺旋状卷绕。/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90124 JP 2019-0100861.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胎面部,所述胎面部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一对胎侧部,所述一对胎侧部配置于该胎面部的两侧;以及一对胎圈部,所述一对胎圈部配置于这些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侧,该充气子午线轮胎具有:胎体层,所述胎体层架设于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多层带束层,所述多层带束层配置于所述胎面部处的所述胎体层的外周侧;以及带束覆盖层,所述带束覆盖层配置于所述带束层的外周侧,
所述充气子午线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带束层由内层的线材数N为2根~4根且外层的线材数M为2根~7根并且内层和外层的捻向不同的N+M构造的钢帘线构成,所述钢帘线以在所述带束层的层间相互交叉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排列,
所述带束覆盖层由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飞鸟张替绅也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