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6194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31 2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包括翻转组件;翻转组件包括提升板、气动马达和承托件;提升板沿高度方向往复升降运动;提升板成对间隔设置;气动马达与提升板连接;承托件包括套筒、衔接板和框件;套筒套设连接在气动马达的动力输出端;框件间隔围合设置在套筒的周围;衔接板连接设置在套筒和框件之间;衔接板的厚度小于框件;框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定位槽;定位槽内配合设置有定位销;利用承托件实现了气动马达对反应釜的翻转驱动,承托件本身采用局部减薄边缘加厚的抗弯折结构,兼顾了关键部件的轻量化设计要求,延长了气动马达轴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
本专利技术属于物料转运
,具体涉及一种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反应釜翻转机构大多还停留在人工操作的情况,当遇到反应釜种类尺寸不同时,只能采用各自适配的翻转机构操作倒料,这样就造成了生产场地的大面积占用,且在不同的翻转结构之间装卸切换操作繁琐,费时费工。所以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兼容多种尺寸规格且操作便捷的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兼容多种尺寸规格且操作便捷的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包括翻转组件;所述翻转组件包括提升板、气动马达和承托件;所述提升板沿高度方向往复升降运动;所述提升板成对间隔设置;所述气动马达与所述提升板连接;所述承托件包括套筒、衔接板和框件;所述套筒套设连接在所述气动马达的动力输出端;所述框件间隔围合设置在所述套筒的周围;所述衔接板连接设置在所述套筒和所述框件之间;所述衔接板的厚度小于所述框件;所述框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内配合设置有定位销。进一步,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框件的顶部区域;所述定位销的上端延伸至所述定位槽外部;所述定位销的顶部配合设置有防松垫和紧固螺母。进一步,还包括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转向减速机、第一驱动器、第一丝杠和分动箱;所述第一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分动箱的动力输入端配合;成对的所述转向减速机设置在所述分动箱的相对两侧;所述分动箱的两侧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转向减速机传动配合;所述第一丝杠竖直配合设置在所述转向减速机的上方;所述第一丝杠的上端与所述提升板嵌套配合;所述第一丝杠驱动所述提升板升降运动。进一步,还包括调距组件;所述调距组件包括底座和基板;所述基板成对滑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方;所述转向减速机的底部与对应侧的所述基板连接;所述分动箱与所述转向减速机之间衔接设置有伸缩杆组;所述伸缩杆组包括相互嵌套配合的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所述第一杆件和所述第二杆件分别与所述分动箱、所述转向减速机连接;所述伸缩杆组随所述基板的滑动同步伸缩调节。进一步,所述调距组件还包括支座和第二驱动器;所述支座和所述第二驱动器均连接设置在所述底座的顶部;所述支座内部配合嵌插设置有第二丝杠;所述第二丝杠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器传动配合,另一端与所述基板配合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二丝杠驱动所述基板往复滑动。进一步,所述底座上方连接设置有中转板;所述中转板内部贯通设置有腰孔;所述第一丝杠对应穿过所述腰孔;所述腰孔的两端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一丝杠随所述基板往复移动的极限位置。进一步,所述中转板的中心处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与反应釜的脚轮配合;当所述提升板移动到下极限位置时,反应釜的脚轮与所述滑轨承靠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利用承托件实现了气动马达对反应釜的翻转驱动,承托件本身采用局部减薄边缘加厚的抗弯折结构,兼顾了关键部件的轻量化设计要求,延长了气动马达轴承的使用寿命;(2)本专利技术利用分动箱和转向减速机的组合,有效将驱动器的输出动力同时传递到两侧的提升板处,实现了翻转组件整体的平稳升降调节,设备运行平稳性显著提升;(3)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二驱动器和基板的丝杠传动配合,实现了对翻转组件中两侧承托件之间间距大小的灵活调节,同时利用伸缩杆组连接分动箱和转向减速机,实现了调距过程中升降功能的正常运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承托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局部细节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翻转组件,11、提升板,12、气动马达,13、承托件,131、套筒,132、衔接板,133、框件,134、定位槽,135、定位销,136、防松垫,2、升降组件,21、转向减速机,22、第一驱动器,23、第一丝杠,24、分动箱,3、调距组件,31、底座,32、基板,33、支座,34、第二驱动器,35、第二丝杠,4、伸缩杆组,5、中转板,51、腰孔,52、滑轨,9、反应釜,91、脚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一种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翻转组件1;所述翻转组件1包括提升板11、气动马达12和承托件13;所述提升板11沿高度方向往复升降运动;所述提升板11成对间隔设置;所述气动马达12与所述提升板11连接;所述承托件13转动设置在所述提升板11的上方;所述承托件13包括套筒131、衔接板132和框件133;所述套筒131套设连接在所述气动马达12的动力输出端;所述框件133间隔围合设置在所述套筒131的周围;所述衔接板132连接设置在所述套筒131和所述框件133之间;所述衔接板132的厚度小于所述框件133;所述框件13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定位槽134;所述定位槽134内配合设置有定位销135;翻转组件1的作用在于,通过和反应釜的耳件部分连接,带动反应釜同步转动从而完成倾倒动作;动力源采用气动马达,可以避免液压系统中出现的漏油现象,从而确保作业环境不被污染,反应釜内物料在转移过程中更加纯净安全;图2中为承托件13的具体结构,套筒131的作用在于把气动马达12的扭转力进行传递,通过衔接板132和框件133的配合,可以极大提升承托件13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衔接板的厚度进行减薄,可以有效控制承托件13的整体质量,从而有利于关键部件的轻量化,减轻气动马达输出轴配套的轴承负载,延长使用寿命;而框件133在承托件13的外边缘一圈形成加厚的抗弯折带,能够重点增强其抗弯折性能。如图2所示,所述定位槽134位于所述框件133的顶部区域;所述定位销135的上端延伸至所述定位槽134外部;所述定位销135的顶部配合设置有防松垫136和紧固螺母;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应釜9的耳件部分是贴合在框件133的上方位置,定位销135下端嵌插进定位槽134内部完成自身定位,定位销135上端穿过反应釜耳件的预留孔位对其进行位置固定,最后通过紧固螺母确保耳件和框件133保持贴合,防松垫136可以采用市面上的通用型垫片,能够降低反应釜在翻转倾倒过程中发生松脱的概率。如图1和图2所示,该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还包括升降组件2;所述升降组件2包括转向减速机21、第一驱动器22、第一丝杠23和分动箱24;所述第一驱动器22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分动箱24的动力输入端配合;成对的所述转向减速机21设置在所述分动箱24的相对两侧;所述分动箱24的两侧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转向减速机21传动配合;所述第一丝杠23竖直配合设置在所述转向减速机21的上方;所述第一丝杠23的上端与所述提升板11嵌套配合;所述第一丝杠23驱动所述提升板11升降运动;通过分动箱24将第一驱动器22的输出动力同时传递到两侧的转向减速机21上,就可以对上方反应釜9两侧的提升板11进行同步升降,确保了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转组件(1);所述翻转组件(1)包括提升板(11)、气动马达(12)和承托件(13);所述提升板(11)沿高度方向往复升降运动;所述提升板(11)成对间隔设置;所述气动马达(12)与所述提升板(11)连接;所述承托件(13)转动设置在所述提升板(11)的上方;所述承托件(13)与所述气动马达(12)的转轴连接;所述承托件(1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定位槽(134);所述定位槽(134)内配合设置有定位销(13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翻转组件(1);所述翻转组件(1)包括提升板(11)、气动马达(12)和承托件(13);所述提升板(11)沿高度方向往复升降运动;所述提升板(11)成对间隔设置;所述气动马达(12)与所述提升板(11)连接;所述承托件(13)转动设置在所述提升板(11)的上方;所述承托件(13)与所述气动马达(12)的转轴连接;所述承托件(13)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定位槽(134);所述定位槽(134)内配合设置有定位销(1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134)位于所述承托件(13)的顶部区域;所述定位销(135)的上端延伸至所述定位槽(134)外部;所述定位销(135)的顶部配合设置有防松垫(136)和紧固螺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升降翻转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组件(2);所述升降组件(2)包括转向减速机(21)、第一驱动器(22)、第一丝杠(23)和分动箱(24);所述第一驱动器(22)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分动箱(24)的动力输入端配合;成对的所述转向减速机(21)设置在所述分动箱(24)的相对两侧;所述分动箱(24)的两侧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转向减速机(21)传动配合;所述第一丝杠(23)竖直配合设置在所述转向减速机(21)的上方;所述第一丝杠(23)的上端与所述提升板(11)嵌套配合;所述第一丝杠(23)驱动所述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芳朱景振何宇李卫李俊陈磊磊任世朝刘丰华秦政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乾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三江航天江河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