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速箱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84694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减速箱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减速箱散热结构,包括基座、驱动器,还包括散热轮,所述散热轮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组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散热轮设置在传动齿轮组上,利用传动齿轮组自身的转动去冷却齿轮,可在不增加任何零部件来进行流动的风冷,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装配,其空间体积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齿轮箱零部件的可靠性,提高产品寿命,提高产品更好的竞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速箱散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减速箱
,涉及一种减速箱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牙箱传动中齿轮是作为关键零部件,凡是需要用到执行类的模组都会采用电机加上减速箱来进行组合。现有牙箱散热一般采用润滑脂来降低齿轮啮合摩擦系数,但长时间使用会是的齿轮表面温度过高会使润滑效果失效,若是增加气泵、散热片等附加结构,不仅成本变高,还会使得整体体积变大,同时结构复杂化,可靠性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在不增加任何零部件来进行流动的风冷,提高产品寿命,提高产品更好的竞争力的减速箱散热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减速箱散热结构,包括基座、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设置在所述基座底部,所述驱动器的输入轴穿设过所述基座与输入齿轮驱动连接,所述基座上设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输出齿轮,所述输入齿轮与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有传动齿轮组;还包括散热轮,所述散热轮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组上。优选的,所述传动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第三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输入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输出齿轮啮合。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第三齿轮均为双层减速齿轮。优选的,所述散热轮设置在所述第一齿轮上,所述第一齿轮包括上齿轮、下齿轮,所述散热轮设置在所述下齿轮上,所述下齿轮与所述输入齿轮啮合,所述上齿轮设置在所述散热轮上,所述上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优选的,所述散热轮包括多个叶轮片,多个叶轮片设置在同一圆周上,且所有所述叶轮片围绕下齿轮的中心均匀分布,每个所述叶轮片的一端靠近所述下齿轮的中心,另一端靠近下齿轮的边缘。优选的,所述上齿轮、下齿轮与散热轮为一体成型结构。优选的,所述叶轮片的形状可以为直齿形、斜齿形或者螺旋形中的任意一种。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散热轮、输入齿轮与输出齿轮均为塑料材质或者金属材质制成。优选的,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罩设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散热孔。优选的,所述散热孔包括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入风口位于在所述输入齿轮上方,所述出风口位于在所述输出齿轮上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散热轮设置在传动齿轮组上,利用传动齿轮组自身的转动去冷却齿轮,可在不增加任何零部件来进行流动的风冷,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装配,其空间体积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齿轮箱零部件的可靠性,提高产品寿命,提高产品更好的竞争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减速箱散热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散热轮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的气流图。图中标号说明:1、基座;11、电机;2、壳体;21、入风口;22、出风口;3、输入齿轮;31、上齿轮;32、叶轮片;33、下齿轮;34、第二齿轮;35、第三齿轮;36、输出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参照图1-4所示,一种减速箱散热结构,包括基座1、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设置在所述基座1底部,所述驱动器的输入轴穿设过所述基座1与输入齿轮3驱动连接,所述基座1上设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输出齿轮36,所述输入齿轮3与输出齿轮36之间设置有传动齿轮组;还包括散热轮,所述散热轮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组上。所述驱动器为电机11。本技术通过将散热轮设置在传动齿轮组上,利用传动齿轮组自身的转动去冷却齿轮,可在不增加任何零部件来进行流动的风冷,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装配,其空间体积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齿轮箱零部件的可靠性,提高产品寿命,提高产品更好的竞争力。本技术提高整个减速箱齿轮的寿命,提高带减速箱类的产品功能的可靠性。所述传动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34以及第三齿轮35,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34啮合、所述第二齿轮34与第三齿轮35啮合,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输入齿轮3啮合,所述第三齿轮35与输出齿轮36啮合。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34以及第三齿轮35均为双层减速齿轮。所述散热轮设置在所述第一齿轮上,所述第一齿轮包括上齿轮31、下齿轮33,所述散热轮设置在所述下齿轮33上,所述下齿轮33与所述输入齿轮3啮合,所述上齿轮31设置在所述散热轮上,所述上齿轮31与所述第二齿轮34啮合。所述下齿轮33与所述输入齿轮3啮合,所述上齿轮31设置在所述散热轮上,其可达到同等功能的产品,利用该结构可以将产品做到更小,更精致,更容易接受。所述散热轮包括多个叶轮片32,多个叶轮片32设置在同一圆周上,且所有所述叶轮片32围绕下齿轮33的中心均匀分布,每个所述叶轮片32的一端靠近所述下齿轮33的中心,另一端靠近下齿轮33的边缘。所述上齿轮31、下齿轮33与散热轮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叶轮片32的形状可以为直齿形、斜齿形或者螺旋形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34、第三齿轮35、散热轮、输入齿轮3与输出齿轮36均为塑料材质或者金属材质制成。还包括壳体2,所述壳体2罩设在所述基座1上,所述壳体2上设置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包括入风口21和出风口22,所述入风口21位于在所述输入齿轮3上方,所述出风口22位于在所述输出齿轮36上方。如上图4气流图,于是多级齿轮的齿形能够足以抗弯和耐疲劳。在壳体2上增加入风口21和出风口22,入风口21在齿轮的高速级(输入齿轮3),在传动齿轮组的第一齿轮的端面加上叶轮筋板,在齿轮的高速转动下把高速级区域的静压变成动压,空气便由高速级(输入齿轮3)流向低速级(输出齿轮36),使整个轮系得以充分冷却。散热轮与第一齿轮一体化成型,其成型方式可为注塑、粉末冶金成型等,散热轮的叶轮片32的齿形有包括直齿形,斜齿形,弧齿形,螺旋形等等,高速级的齿轮的上面四周均为入风口21,便于形成流动的气压,高速级齿轮叶轮的转动,气体在高速旋转的离心力作用下形成动压,流动的气体流过减速箱中所有的齿轮,将齿轮啮合振动产生的热量及时疏散,保护齿轮的形状。本技术的散热轮可设置在传动齿轮组上,可在第二齿轮34以及第三齿轮35上。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技术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速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设置在所述基座底部,所述驱动器的输入轴穿设过所述基座与输入齿轮驱动连接,所述基座上设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输出齿轮,所述输入齿轮与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有传动齿轮组;/n还包括散热轮,所述散热轮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组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速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驱动器,所述驱动器设置在所述基座底部,所述驱动器的输入轴穿设过所述基座与输入齿轮驱动连接,所述基座上设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输出齿轮,所述输入齿轮与输出齿轮之间设置有传动齿轮组;
还包括散热轮,所述散热轮设置在所述传动齿轮组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第三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输入齿轮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输出齿轮啮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以及第三齿轮均为双层减速齿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箱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轮设置在所述第一齿轮上,所述第一齿轮包括上齿轮、下齿轮,所述散热轮设置在所述下齿轮上,所述下齿轮与所述输入齿轮啮合,所述上齿轮设置在所述散热轮上,所述上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兆锁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苏相机器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