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文杰专利>正文

一种应用于交通船上下海洋平台的缓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83730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8-27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交通船上下海洋平台的缓浪装置,涉及交通船上下海洋平台的缓浪装置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与海洋平台相互连接的机械爪、与交通船相互连接的缓浪器,缓浪器与机械爪之间连接有万向节,缓浪器包括内筒体、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顶杆和推板;顶杆的一端与推板相互连接,顶杆的另一端与交通船相互连接,第一缓冲弹簧位于推板的一侧与筒体的内侧壁之间,第二缓冲弹簧位于推板的另一侧与筒体的另一内侧壁之间。既有传统缆绳所具有的柔性限位作用,也有应对横向波浪载荷的刚性。提高船舶与钢结构登临时的稳性,增加正在登梯人员的反应时间,降低登泊海洋平台带来的人身危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交通船上下海洋平台的缓浪装置
本技术涉及交通船上下海洋平台的缓浪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交通船上下海洋平台的缓浪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陆地资源紧张,人们开始把眼光伸向广袤的海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新领域。以海上风电、石油钻井平台、深海养殖为代表的远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海洋平台筑立海洋之中,人员轮值排班、检修,物资补给等需经由交通船只由岸上运载前往海洋平台。交通船通常采用侧靠或者顶靠形式进行登离。侧靠形式通过缆绳,将船舶和海洋平台系连在一起,然后人员登爬海洋平台;顶靠形式则是船舶通过发动机动力,将船头顶靠在钢结构登临爬梯处,然后人员进行上下。上述两种常规的登临方式均为传统常用方式,但海洋情况复杂多变,波高、波长、波周期、波频率、波能、波浪力方向等波要素都是时刻在变化的,波浪的运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无规则的,以造成漂浮上方的靠泊熄火失去动力的船舶受不同方向波浪力作用的运动是自由、无规则运动。但是在人员登泊海洋平台时,涌浪突然增大,加大了海洋平台同交通船的高度差,以及船舶突然受外海指向海洋平台内侧的波浪力造成的同向运动会挤夹正在爬梯的人员,极其危险。另外,因突然受力所造成的缆绳绷紧、绷断伤人事件时有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交通船上下海洋平台的缓浪装置,既有传统缆绳所具有的柔性限位作用,也有应对横向波浪载荷的刚性。提高船舶与钢结构登临时的稳性,增加正在登梯人员的反应时间,降低登泊海洋平台带来的人身危险。本技术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应用于交通船上下海洋平台的缓浪装置,包括与海洋平台相互连接的机械爪、与交通船相互连接的缓浪器,缓浪器与机械爪之间连接有万向节,缓浪器包括内筒体、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顶杆和推板;顶杆的一端位于内筒体内部并与推板相互连接,顶杆的另一端贯穿内筒体的外壁后与交通船相互连接,内筒体背离顶杆的一端与万向节相互连接,第一缓冲弹簧位于推板的一侧与筒体的内侧壁之间,第二缓冲弹簧位于推板的另一侧与筒体的另一内侧壁之间。本技术作为进一步优化的:内筒体的左右两端套设有第一外筒和第二外筒,第一外筒与内筒体之间形成第一夹层,第二外筒与内筒体之间形成第二夹层,内筒体贯穿开设有分别与第一夹层相互连通的第一泄压孔、与第二夹层相互连通的第二泄压孔,内筒体填充有阻尼液。本技术作为进一步优化的:第一夹层填充有第一蓄压海绵。本技术作为进一步优化的:第二夹层填充有第二蓄压海绵。本技术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推板的外形与内筒体的内壁相互适配。本技术作为进一步优化的:第二缓冲弹簧套设在顶杆上。本技术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机械爪的外形呈C字形,机械爪内部设置有线圈形成电磁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技术在交通船和海洋平台之间通过缓浪装置相互连接,实现交通船的停靠,机械爪与海洋平台相互连接,缓浪器与交通船相互连接,缓浪器与机械爪之间通过万向节相互连接。缓浪器的顶杆与交通船相互连接,顶杆与交通船为一个整体,顶杆外套设有内筒体,内筒体与顶杆之间能够发生相对移动,内筒体、万向节以及机械爪均与海洋平台作为一个整体。当交通船收到波浪力,交通船撞向海洋平台时,缓浪器内部的第一缓冲弹簧压缩,给交通船提供一个远离海洋平台的弹性力,此时波浪力收到一部分抵消,避免交通船直接撞向海洋平台。交通船在停靠的过程中,通过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的弹性势能,传导至海洋平台,有效缓冲船体的晃动,延长正在登梯人员的反应时间,能有效降低登泊海洋平台所带来的人身危险。本技术的缓浪器通过在内筒体外设置第一外筒和第二外筒,第一外筒和第二外筒的内壁分别与内筒体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夹层和第二夹层,并且内筒体侧壁贯穿开设有分别于第一夹层和第二夹层相互连通的第一泄压孔和第二泄压孔,在筒体内部填充有阻尼液。缓浪器在工作过程中,推板推动内筒体内的阻尼液移动,阻尼液的摩擦阻尼对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的弹性力进行补偿,保证船体在停靠的过程中,缓浪器能够通过弹簧的弹性力和阻尼液的摩擦力能够对波浪力进行最大程度的抵消,避免交通船晃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的连接示意图;图2为缓浪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交通船与海洋平台的另一连接示意图;图4为机械爪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交通船,2-海洋平台,3-缓浪器,301-第一缓冲弹簧,302-第二缓冲弹簧,303-推板,304-内筒体,305-顶杆,4-万向节,5-机械爪,6-第一外筒,601-第一夹层,7-第二外筒,701-第二夹层,8-第一泄压孔,9-第二泄压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参考附图1和附图3,能够直观明白的了解,本申请的缓浪装置的优选安装部位,并且至少两个缓浪装置同时使用是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能够保持交通船1的稳定性。在海洋平台2的下端外壁设置有钢结构的柱状靠船件,缓浪器3的机械爪5与柱状的靠船件相互连接,机械爪5的外形呈C字形,当交通船1靠近海洋平台2时,水手操作机械爪5,机械爪5抓紧靠船件后,通过船上电源给机械爪5内部的线圈通电,进一步使机械爪5吸附于钢结构靠船件,实现船舶与钢结构可靠连接。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仅为了表示其连接关系,其并不是实际比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缓浪装置将交通船1与海洋平台2相互连接时,交通船1与海洋平台2之间间距足够近,以方便人员能够直接从交通船1向海洋平台2登梯。需要说明是缓浪器3的顶杆305与交通船1的连接方式,可以同样选择为电磁铁吸附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机械结构直接连接,例如:在交通船1上设置柱体,然后顶杆305套设在柱体上,当不需要使用缓浪装置时,直接旋转缓浪装置到交通船1上进行收纳存放;也可以采用螺栓法兰的方式对顶杆305与交通船1的船体进行连接。现结合附图2,对缓浪器3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阐述。当缓浪器3的顶杆305受到顶杆305指向内部方向的压力作用时候,顶杆305推连接的推板303内筒体304内部的第一缓冲弹簧301和阻尼液,第一缓冲弹簧301受到压缩,内筒内部的阻尼液通过第一泄压孔8向第一夹层601内溢出,并且暂时储存在第一蓄压海绵内。也即,缓浪器3受到突然的压力作用时,能有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交通船上下海洋平台的缓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海洋平台相互连接的机械爪、与交通船相互连接的缓浪器,所述缓浪器与机械爪之间连接有万向节,所述缓浪器包括内筒体、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顶杆和推板;所述顶杆的一端位于内筒体内部并与推板相互连接,所述顶杆的另一端贯穿内筒体的外壁后与交通船相互连接,所述内筒体背离顶杆的一端与万向节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缓冲弹簧位于推板的一侧与筒体的内侧壁之间,所述第二缓冲弹簧位于推板的另一侧与筒体的另一内侧壁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交通船上下海洋平台的缓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海洋平台相互连接的机械爪、与交通船相互连接的缓浪器,所述缓浪器与机械爪之间连接有万向节,所述缓浪器包括内筒体、第一缓冲弹簧、第二缓冲弹簧、顶杆和推板;所述顶杆的一端位于内筒体内部并与推板相互连接,所述顶杆的另一端贯穿内筒体的外壁后与交通船相互连接,所述内筒体背离顶杆的一端与万向节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缓冲弹簧位于推板的一侧与筒体的内侧壁之间,所述第二缓冲弹簧位于推板的另一侧与筒体的另一内侧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交通船上下海洋平台的缓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的左右两端套设有第一外筒和第二外筒,所述第一外筒与内筒体之间形成第一夹层,第二外筒与内筒体之间形成第二夹层,所述内筒体贯穿开设有分别与第一夹层相互连通的第一泄压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文杰黄斌
申请(专利权)人:谢文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